曹 波,張玉林
(云南省玉溪市公安局紅塔分局,云南 玉溪 653100)
痕跡檢驗是借助痕跡檢驗學的相關理論、技術,對刑事案件現場或者疑似刑事案件現場進行全面的檢驗,以獲取各種與案件相關聯的痕跡物質,豐富案件偵破線索的工作內容。長期以來,痕跡檢驗在刑事案件偵破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甚至關鍵性的作用。就痕跡檢驗工作的開展來說,除了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技術,還需要從大量的痕跡檢驗實踐中總結經驗,為痕跡檢驗工作的效率進一步提高提供科學的指導。基層痕跡檢驗工作作為痕跡檢驗工作的實踐性主體,其痕跡檢驗工作開展的能力和效果直接關系到我國痕跡檢驗的總體水平,同時也影響到刑事案件偵破的實際效果。隨著近年來高科技刑事犯罪行為的增加,以及刑事案件偵查對痕跡檢驗工作要求的提升,基層痕跡檢驗工作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诖?,有必要結合基層痕跡檢驗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對如何創(chuàng)新工作加以研究,以促進痕跡檢驗工作在案件偵查工作中的效果發(fā)揮。
痕跡檢驗作為刑事案件偵查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案件偵破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功能。2018年11月公安部披露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國范圍內共勘查各類現場489萬余起,現場勘查率達到98.9%,基本上實現了“現場必勘”的要求。在刑事案件現場勘查過程中,基層痕跡檢驗部門和人員往往因為“就近”的優(yōu)勢而成為現場勘查的“先鋒”,其痕跡檢驗的能力和結果直接影響到案件的定性和偵破方向。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基層痕跡檢驗工作的技術、人才支持力度,通過建立DNA實驗室、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員、訓練大量的警犬等方式來適應痕跡檢驗工作越來越高的要求,并且對現場勘查和案件偵破做出了明顯的貢獻。但就目前基層痕跡檢驗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和不足,制約了痕跡檢驗工作效率的提升。[1]
目前基層痕跡檢驗工作的開展主要借助人與技術協(xié)同推進的模式,其中痕跡檢驗技術主要包括手印檢驗技術、足跡檢驗技術、工具痕跡檢驗技術、槍彈痕跡檢驗技術、特殊痕跡檢驗技術和爆炸痕跡檢驗技術等各類專業(yè)、細化的痕跡檢驗技術。
首先,從痕跡檢驗優(yōu)秀人才的方面來看,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對痕跡檢驗、法醫(yī)等9大專業(yè)、上百個小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培養(yǎng)力度,并通過《痕跡檢驗鑒定工程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等來對專業(yè)技術人員的理論和技能進行測評認定,以提升基層痕跡檢驗人才的綜合素質,但與基層痕跡檢驗工作開展的實際要求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使得一些刑事案件現場勘查工作出現明顯的滯后性,弱化了痕跡檢驗在刑事案件處理中的功能。同時,痕跡檢驗是一項高要求的工作,檢驗人員不僅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還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因為對于一些開放式的痕跡檢驗現場,如果不能一次性地提取現場的痕跡信息,事后要想獲取將會變得更加困難。而由于痕跡檢驗人員需要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案件偵破工作,導致接受專業(yè)培訓和指導的機會偏少,進而限制了檢驗人員思維和能力的上升,弱化了基層痕跡檢驗人才的發(fā)展。
其次,從痕跡檢驗技術方面來看,主要呈現出技術應用區(qū)域性差異的特點,即一些痕跡檢驗技術人才充足的地區(qū)會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痕跡檢驗技術方面的開發(fā)與應用,技術在痕跡檢驗方面發(fā)揮的作用比較大,而一些檢驗人才比較缺乏,并且缺乏技術研發(fā)設施支持的地區(qū)則顯示出技術方面的薄弱,遇到較復雜的工作內容,需要借助上級技術的支持,較大程度上束縛了痕跡檢驗工作的開展。同時,從技術發(fā)展的程度來說,仍然有較大的提升必要,例如目前痕跡檢驗中的指紋檢驗所能夠完成的僅僅是指紋的提取,而在指紋信息比對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使得一些技術人員需要對電腦顯示器上的一枚枚指紋進行人工的比對,效率和效果并不理想。
信息技術在基層痕跡檢驗中的應用可以簡化痕跡檢驗結果處理流程,保證痕跡檢驗結果的客觀、全面,同時也可以實現信息的跨地區(qū)共享,是弱化時間、空間等客觀因素對痕跡檢驗結果有效應用制約作用的有效方式。2012年,以公安部為主導的全國刑偵信息專業(yè)應用系統(tǒng)開始建設并投入應用,為基層痕跡檢驗信息的實時上傳和集中管理與使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經過6年多的探索和完善,雖然目前市、縣等基層痕跡檢驗人員會借助這一信息化系統(tǒng)來對相應的指紋、DNA等數據信息進行調閱和比對,靈活運用系統(tǒng)中的各種功能來縮小犯罪嫌疑人的范圍,提升刑事案件偵破的效率,但該系統(tǒng)的單向性,即基層痕跡檢驗人員只能夠通過系統(tǒng)的入口來調取系統(tǒng)中的信息,卻無法將自身在痕跡檢驗過程中發(fā)現的信息實時、全面地錄入到系統(tǒng)之中,從而導致系統(tǒng)中的信息存在不完整、更新度低等問題。同時,就目前痕跡檢驗工作對信息化系統(tǒng)的應用情況來看,主要集中諸如指紋、足跡、毛發(fā)、唾液等一些生物檢材以及疑似作案兇器等痕跡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傳輸,對于這些痕跡檢驗結果信息的歸類、檢索等技術和方法的開發(fā)存在滯后性,使得在后期案件偵查過程中,需要對大量類似的信息進行反復的檢查、比對,信息技術在優(yōu)化基層痕跡檢驗工作方式和流程等方面的優(yōu)勢未能充分實現。[2]
對于基層痕跡檢驗管理工作來說,除了對檢驗人員的管理以外,還要通過規(guī)范化的制度來對檢驗工作的開展進行管理,確?,F場痕跡得以有效地保護、提取和使用。但在實際調查中發(fā)現,一些基層痕跡檢驗部門和人員在痕跡檢驗工作開展過程中的管理行為存在明顯的隨意性。
第一,從痕跡檢驗人員來看,其在著手進行現場痕跡檢驗之前,會通過自身的主觀判斷來確定工作的重要性,據此來決定自己的檢驗認真度。例如對于那些看似簡單的現場,檢驗人員往往會懈怠麻痹,檢驗過程中走馬觀花,從而導致一些關鍵性的信息被忽視甚至破壞。同時,檢驗人員在信息的記錄、匯報等方面存在不規(guī)范的情況,往往在檢驗過程中不進行實時記錄,等回到單位以后進行回憶式的信息登記,導致一些關鍵性信息的缺失。
第二,從痕跡檢驗工作管理制度來看,目前基層公安機關雖然均出臺有相應的痕跡檢驗工作開展流程,卻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偏差較大,諸如因為痕跡檢驗工作人員到場不及時、檢驗工作信息記錄不準確等問題普遍存在,最終結果是一些重要痕跡信息遭受破壞或遺漏。同時,從制度的執(zhí)行情況來看,對于那些檢驗工作出現較大錯誤行為的人員,僅通過口頭警告或者書面檢討等方式進行提醒,并沒有就行為結果按照制度的規(guī)定進行懲處,使得痕跡檢驗工作管理制度的規(guī)范性弱化。
通過對基層痕跡檢驗工作開展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隨著國家在刑事案件痕跡檢驗工作方面重視度的增強,基層痕跡檢驗工作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為痕跡檢驗在刑事案件偵破方面積極功能的發(fā)揮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但同時也應注意到,痕跡檢驗工作在優(yōu)質資源擁有量、信息化建設水平和管理機制等方面仍然存在明顯的不足,需要借助科學、有效的創(chuàng)新路徑加以優(yōu)化,以更好地促進基層痕跡檢驗工作。[3]
痕跡檢驗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優(yōu)秀的人才和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針對目前基層痕跡檢驗工作開展過程中優(yōu)質資源缺乏的實際情況,公安部和省級公安部門要加大對市級、縣級公安機關痕跡檢驗部門人才和技術的支持。
首先,公安部以及省級公安部門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大范圍內優(yōu)質痕跡檢驗資源掌握和調配方面的優(yōu)勢,對優(yōu)秀的痕跡檢驗人才、技術進行深入的調查掌握,確保基層痕跡檢驗工作需要時能夠有相應的資源加以協(xié)助。例如對于基層痕跡檢驗過程中一些檢驗難度大的檢驗工作,省級公安刑偵機關可以調派一些經驗豐富的痕跡檢驗跨區(qū)域協(xié)助,確保痕跡檢驗工作的順利完成。
其次,各級痕跡檢驗部門和人員要結合痕跡檢驗的要求和經驗進行技術開發(fā),為基層痕跡檢驗工作開展提供先進、完善的技術支持。一方面,公安部和省級刑偵部門要結合一些代表性、普遍性的痕跡檢驗工作內容進行高科技技術的開發(fā),并對基層痕跡檢驗人員進行技能方面的傳授,使其能夠更好地使用痕跡檢驗技術手段;另一方面,公安機關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痕跡檢驗人員經驗資源,鼓勵一線人員總結自己工作開展過程中的經驗,開發(fā)出更好的技術方法,豐富痕跡檢驗的技術體系。例如一些一線的指紋痕跡檢驗人員在長期接觸指紋信息的情況下,開發(fā)出了“雙機數速”的技術方法,通過兩臺直連的指紋終端來對公安部下發(fā)的協(xié)查指紋數據與本地區(qū)的指紋庫以及其他地區(qū)的指紋庫進行檢索比對,提升了指紋痕跡檢驗的效率和效果。
第三,基層公安刑偵機關要根據痕跡檢驗工作開展的實際要求,進行優(yōu)秀人才的引進、培養(yǎng)和使用。從人才引進方面來看,除了要從高等院校招聘高素質的痕跡檢驗人才以外,還可以通過社會招聘來獲得在痕跡檢驗方面擁有明顯優(yōu)勢的人員,充實痕跡檢驗人才隊伍。除了注重人才引進以外,還要注意對人才的培養(yǎng),通過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訓來確保痕跡檢驗人員擁有較強的技能,以滿足不斷提升的痕跡檢驗工作要求,并通過實際檢驗工作的實踐來鍛煉其能力,使其在實際工作中增長痕跡檢驗工作實力。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現代化信息技術在痕跡檢驗工作中的應用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和要求。對于基層痕跡檢驗工作的開展來說,要緊跟時代和技術發(fā)展的形勢,通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來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痕跡檢驗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基層痕跡檢驗人員要基于痕跡檢驗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信息化需求。信息化在痕跡檢驗工作中應用的主要目的在于為工作開展提供便捷的渠道和技術支撐,因此,在進行信息技術開發(fā)與應用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為什么要使用該技術,使用該技術是為了解決哪些問題,進而確保信息技術的應用保持正確、有效的方向。例如可以定期組織痕跡檢驗人員與技術開發(fā)人員座談,使檢驗人員能夠有機會表達自己在信息化發(fā)展方面的一些想法或者建議,而技術開發(fā)人員也可以通過了解實際功能需求來準確把握信息化建設的重點,確保信息化水平的良好提升。
其次,要基于現有信息化平臺來明確需要改善的具體內容。就目前基層痕跡檢驗工作的開展來說,所能夠使用的主要有全國刑偵信息專業(yè)應用系統(tǒng)、全國DNA數據庫、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tǒng),以及省級、市級的指紋信息庫等,這些信息庫涵蓋了大量可供痕跡檢驗工作使用的信息。對于基層痕跡檢驗機關和人員來說,要在平時的痕跡檢驗工作中,及時將檢驗信息更新到相應的數據庫中,并對檢驗工作中所需要的信息化功能進行及時的分析和反饋,為已有信息系統(tǒng)的更新以及新的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提供數據信息,使信息化平臺更加全面。
痕跡檢驗屬于嚴謹性的工作,需要痕跡檢驗人員嚴格按照相應的流程和行為標準來實施。鑒于目前基層痕跡檢驗工作開展過于隨意的情況,要通過管理機制的完善和規(guī)范性的強化加以解決。
首先,基層公安刑偵機關要根據上級機關的要求以及痕跡檢驗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制定規(guī)范化的痕跡檢驗工作要求和標準,對痕跡檢驗工作開展的流程、方法、要求等內容進行明確,并在實施前對基層痕跡檢驗工作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使其牢記檢驗工作開展過程中的每個細節(jié)和要求。同時,要在制度中對違反相關規(guī)定的行為的處置措施進行說明,強化工作要求。
其次,公安刑偵機關要對痕跡檢驗工作實施常態(tài)化的考核,對每次痕跡檢驗工作開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標準化的考核評價,并將最終結果告知被考核對象,使其清楚自己在工作開展過程中的表現。對于考核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要深入分析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問題規(guī)避或者應對解決方法,避免同類問題的再次出現。
第三,要對痕跡檢驗工作進行科學的監(jiān)督,對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規(guī)范、不標準的行為進行及時的發(fā)現和糾正。對于那些監(jiān)督過程中發(fā)現的典型問題,要通過工作例會加以深入分析說明,強化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意識。
痕跡檢驗作為刑事案件偵破目標有效實現的重要工作內容,其開展的質量和效果直接關系到我國整體刑事案件處理的效率和效果。目前,基層痕跡檢驗工作開展過程中主要存在痕跡檢驗優(yōu)質資源缺乏、痕跡檢驗信息化程度偏低、痕跡檢驗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為了確?;鶎雍圹E檢驗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通過加大優(yōu)質痕跡檢驗資源的投入與應用、提升痕跡檢驗信息化水平和完善痕跡檢驗管理機制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