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也弛
(安徽財經大學 法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民間借貸是民事主體之間進行的民間金融活動,即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相互融通資金的借貸行為。在當前經濟和金融市場領域迅猛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民間借貸在非正規(guī)金融市場中發(fā)展得如火如荼。但鑒于法律控制的漏洞和非正規(guī)金融市場的監(jiān)管不足,民間借貸也存在諸多隱患,這集中反映在各級人民法院審理民間借貸糾紛中層出不窮的事實的認定和法律問題。而民間借貸案件審理中,事實認定是這類案件的首要問題也是難點所在。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的事實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借貸關系是否實際發(fā)生、民間借貸的實際數(shù)額、約定的利率、出借款項交付與否、借款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等。通說觀點認為,事實認定采取證據(jù)優(yōu)勢規(guī)則,證據(jù)在處理糾紛和解決爭議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1]但民間借貸案件,實踐中大部分的出借人只能夠提供內容簡單、欠缺完整法律要件的借條、欠條等主張借貸關系,對借貸關系發(fā)生的原因、款項如何交付、是否還款等其他客觀事實,往往只有當事人的陳述,這為法院審理帶來較大困難。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是準確認定案件事實,因此如何在司法實踐中對借貸事實的客觀發(fā)生等基本事實作出判斷和認定,除了依據(jù)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以外,還需要依靠法官的經驗法則和自由心證,在審理過程中對證據(jù)材料的審查及其證明力進行判斷和認定,推斷當事人之間發(fā)生的法律關系,兼顧實質正義和形式正義,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
民間借貸從過去單純的只有借貸關系的傳統(tǒng)型,發(fā)展到現(xiàn)今常衍生著其他類型的復雜法律關系。如婚姻家庭糾紛、合伙糾紛、擔保糾紛、勞動爭議、公司企業(yè)破產等案件,以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涉嫌犯罪的行為。舉例說明,實踐中民間借貸糾紛常與婚姻家庭糾紛交織在一起,常發(fā)生于夫妻離婚或者感情出現(xiàn)問題之后。[2]我國是人情社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實踐中夫妻一方或雙方與他人發(fā)生借貸時,出借人對夫妻雙方是否簽字并沒有強制性的形式要求。其他常見的如鄰居或親密的朋友,基于信任不出具任何書面憑證即出借借款的情形。但是如果不能按期還款,對于債權人起訴到法院的只有一方簽字的債務應當如何認定?此種情況下案件的爭議焦點在于民間借貸所形成的債務是否構成夫妻共同債務、債權人是否可以向夫妻雙方主張債權。[3]為了維護債權人和不知情一方配偶的合法權益,正確認定夫妻一方或雙方負債是法院審判認定借貸事實中的難題。實踐中另一種常見的情形是民刑交叉問題。此類案件較多表現(xiàn)為多個借款行為累計后轉化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等犯罪的情形。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為例,此罪的客觀構成要件方面表現(xiàn)為向不特定多數(shù)人吸收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或者以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出具憑證的行為。從本質上來說,一個借款行為只能產生民間借貸法律關系,不符合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刑事法律構成要件。但如果數(shù)個借款行為相加后法律性質就可能發(fā)生改變,數(shù)個“向不特定人”借款行為的總和就可能涉嫌或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一般民間借貸多發(fā)生在熟人之間,比如親戚、朋友、同事的互幫互助?;谌饲榈纫蛩乜紤],在產生借貸關系時往往不會考慮借貸風險問題,出借人通常只要求借款人出具簡單的借條、借據(jù)甚至口頭協(xié)議,即使有些情況下簽訂了書面借款合同,合同的形式也不規(guī)范,而一旦雙方發(fā)生糾紛起訴至法院,出借人對借貸關系的成立往往難以拿出直接證據(jù)來證明。實踐中另一種常見情況是,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常以現(xiàn)金方式交付,對于小額借款,通常情況下有借條時可以推定雙方之間存在借貸關系,但對于大額現(xiàn)金交付,我國現(xiàn)行法律并沒有強制規(guī)定必須通過銀行轉賬等方式完成,此時僅出具簡單的借條往往難以對借貸行為予以確認,[4]手持單一借條就必定勝訴的傳統(tǒng)思維不再符合現(xiàn)代社會,但由于民間借貸自身的隨意性和自主性,司法實踐中除借條之外,當事人能夠提供的其他可以相互印證借款事實的證據(jù)往往較少,對于此類“孤證”糾紛成為事實認定難中難的問題。如何對間接證據(jù)分析排除疑點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是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中遇到的難點之一。
民間借貸中,發(fā)生借貸關系的雙方在書面證據(jù)中可能沒有對利息、利率進行明確的約定,甚至沒有約定,但當事人之間發(fā)生爭議起訴到法院后,出借人常主張與借款人有口頭利息、利率的約定,而借款人抗辯沒有利息、利率的約定,但雙方都無法拿出有效直接的證據(jù)證明自己的主張。小部分社會主體為了追求高額利率,往往把資金投入民間金融市場,約定利率遠高于銀行利率,或者存在“利滾利”、“現(xiàn)扣利”等變相提高借款利率的現(xiàn)象。司法實踐中常出現(xiàn)的情形是,盡管當事人之間出具了借條,其形式上看起來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利息,隱藏在背后的是采用各種手段掩蓋高利貸真相,以規(guī)避法律規(guī)定。
民間借貸因法律關系單一,證據(jù)容易偽造,成為行為人惡意串通進行虛假訴訟的首要選擇,成為民事案件中虛假訴訟的高發(fā)區(qū),主要包括雙方通謀型虛假訴訟和單方謀利型虛假訴訟。[5]司法實踐中常見民間借貸虛假訴訟行為,主要發(fā)生在離婚訴訟中,當事人通謀通過轉移財產來多獲取他人財產或者減少自己財產損失。另一種常見情況是,當事人之間存在真實借貸關系,出借人已經履行了部分債務,借款人利用出借人不能舉證或者舉證不能的現(xiàn)實,濫用訴權,仍向出借人主張全部債權,假借訴訟的合法形式掩蓋獲取惡意非法的目的,侵害對方利益。
以非法集資犯罪為例,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種情況,人民法院立案后,認為借貸行為可能涉嫌非法集資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并移送相關涉嫌犯罪的材料給偵查機關;[6]第二種情況,民間借貸行為與涉嫌非法集資犯罪的行為存在關聯(lián)性,但并非基于同一事實,不存在一個案件必須依賴另一個案件作出裁判為基礎或者前提,應當將涉及非法集資的材料移送給公安機關或者檢察院,對于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繼續(xù)單獨審理;第三種情況,在審理非法集資過程中,出借人起訴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如果合同相對人未參與犯罪,合同的效力不因行為人參與犯罪而無效,也不以刑事犯罪的判決結果為審理依據(jù),法院應當受理出借人的相關訴訟;第四種情況,民間借貸案件在審理過程中,經審查發(fā)現(xiàn)借貸事實需要以刑事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jù)的,而刑事案件尚未審結完畢的,應當裁定中止審理。[7]
首先,對只有夫妻一方簽字的債務,絕大多數(shù)法院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在認定歸一方債務的判例中,法官的理由主要是債務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沒有舉債合意。其次,在離婚訴訟中,如果涉及案外人債務問題,為防止當事人與案外人惡意通謀通過轉移財產的方式來多獲取對方財產或者減少自己財產損失的虛假訴訟,法官通常不會在離婚訴訟中處理,而是要求另案訴訟。[8]總的來說,夫妻財產的混同是法院一般情況下推定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的依據(jù)之一,即只要不能證明存在明顯的虛假訴訟,為防止損害債權人利益,通常情況下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對于一方當事人主張雙方之間存在借貸關系的,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實施之前,主張民事權利的當事人應提供能夠證明雙方之間借貸關系存在且還款期限屆滿的證據(jù)。對于僅提供銀行轉賬憑證或類似證據(jù)而提起借貸之訴的,如果當事人無法提供能夠證明雙方之間存在借貸合意等理由的證據(jù),法院通常都會駁回當事人的借貸訴訟請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實施后,對當事人一方僅提供銀行轉賬憑證或者借條等單證的,由于其已經提供了基本的證據(jù),如果另一方當事人抗辯借貸關系不存在或者不是借款而是其他債務的,此時舉證責任發(fā)生轉移,需要由另一方當事人提供支持其抗辯的相應證據(jù),如未提供或者提供的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抗辯理由的,對于提出雙方之間存在借貸關系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這里列舉以下幾種常見的情況:1.當事人之間沒有約定利息或者對支付利息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但借款人逾期還款的,應當自借款合同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參照銀行同期同類貸款逾期利率或者當?shù)孛耖g借貸利率計算逾期利息。2.當事人之間雖然約定支付利息,但對利息計算的方式不標準或者不明確,應當以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利息。3.當事人之間約定利息未超過年利率24%,法院支持出借人對借款人全額支付利息的請求。4.當事人之間約定利率超過年利率36%,法院認定超過部分無效;超過部分借款人已經償還的,可以請求出借人予以返還; 超過部分的借款人未抗辯且自愿給付的,法院予以認定,不強制干涉當事人意愿。5.對預扣利息的情況,法院認定實際借款金額為本金。6.原則上禁止復利,但根據(jù)本息計算未超過年利率24%的,法官通常予以保護。
民事實體法中未專門規(guī)定民間借貸的事實的認定規(guī)則,對此類糾紛的爭議解決方法主要立足于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民間借貸糾紛認定借貸事實的基礎是借貸糾紛主體的陳述、借款的實際交付、借款金額的大小、出借人的支付能力、當事人所在地的交易方式與習慣。在民間借貸案件的審判實務中,出借人主張當事人之間存在借貸關系的,負有證明雙方存在真實借貸合意和已經實際交付借貸款項事實的責任;借款人抗辯雙方不存在借貸關系或者抗辯已經償還的,負有證明其抗辯事項的責任。這些規(guī)定表明了我國在事實認定規(guī)則方面,只要當事人自己提出請求,就應當證明其事實合理性。但基于民間借貸糾紛自身的靈活性、自發(fā)性、投機性,法官在審理過程中對借貸關系是否成立、借款的實際交付等事實認定標準的基礎上,面對標的額大、類型復雜的民間借貸糾紛,民間借貸事實認定的一般規(guī)則無法適應民間借貸糾紛的具體情況。
在證據(jù)缺失等特殊情形下關于民間借貸糾紛的事實認定,適用一般性規(guī)則難以查清事實。雙方在針對各自提出的主張進行舉證后,隨著法官內心的傾向發(fā)生轉移,事實認定的方法也發(fā)生轉移。事實認定規(guī)則本質上是廣義的證據(jù)法,它對查明案件事實的真實性具有工具指引作用。[9]對于無法查清的事實,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如果沒有有效履行其證明責任,事實就會處于真?zhèn)尾幻鞯臓顟B(tài),當事人可能承擔敗訴風險。因此法官對于借貸關系是否成立的內心確信十分謹慎,避免造成錯判。司法實務中,除了雙方當事人提供證據(jù)證明主張的事實以外,從訴訟法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司法推定也是一種認定事實的方法。司法推定是法官把證明不存在基本事實的舉證責任轉移于對方當事人,免除主張推定事實的當事人的舉證責任。這是人民法院對某一事實是否存在作出的判斷或者依據(jù)某一事實的存在而作出的與之相關的其他事實存在與否的判斷。
我國現(xiàn)行的事實認定規(guī)則對于民間借貸案件過于原則化,認定案件事實越來越困難。民間借貸案件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這就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要充分發(fā)揮法官和訴訟參與人的作用,梳理民間借貸訴訟要素,合理分配舉證責任,保障控辯雙方平等,不機械僵硬的適用法規(guī)或者法條,探明借貸關系的真實性。在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訴訟參與人和法院均互相配合,厘清案件背景及涉及的全部事實,在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下,充分發(fā)揮審判職能作用。同時注重調解在民間借貸案件中的作用,尊重當事人的意愿,對案件中的請求事項進行調解,更好地實現(xiàn)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