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軍,楊更前
(1.河南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2.鄭州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世界語用學協會秘書長Verschueren(1999)認為,人們的選擇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和認知因素,因此他提出了語用綜觀論(pragmatic perspective)的思想,即人們在做出決定的時候要考慮選擇性、協商性和順應性,也就是說人們首先面對的是多種選擇,在做出相應選擇的時候人們會根據自己所處的歷史和文化語境并基于自己的環(huán)境認知,采取一定的策略或指導方針,從而做出正確的、適應當前情勢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3次學習中提出了要堅持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且強調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是“四個自信”的基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文化作為世界史上唯一沒有斷鏈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因此有著強勁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像是一個號角,一面旗幟,引領著中華民族從古到今,從弱到強,從國內走向國外,書寫了一個個人間奇跡和歷史輝煌。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它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同時又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照亮了前進的道路。現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時代,但他們身上的傳統文化基因、紅色文化基因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中國夢”的富民強國基因,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他們的必然選擇和自覺追求。
Jef Verschueren是比利時人,國家語用學協會秘書長,他于20世紀90年代左右發(fā)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并于1999年出版了專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系統地論述了他對語用學發(fā)展的見解。他把傳統語言學中相對于語義學的研究稱之為小語用學,把自己的新發(fā)現稱之為大語用學。Verschueren的大語用學不僅僅適用于語言研究,同時適用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其主要觀點是,無論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從歷史、文化、社會、認知的大背景中去綜合考量,從而做出正確的決定,這就是他的語用綜觀論(pragmatic perspectives)。語用綜觀論認為人的決定是一個系統工程,人們必須在特定的語境中基于一定的策略和當前事物進行對話,然后才能做出一個合理的決定,因此一個正確決定的做出需要由選擇性、協商性和順應性三個方面的環(huán)節(jié)來實現。
人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起關鍵作用的是交際語境,它主要包括交際雙方的情況、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質世界。交際雙方的情況包括交際者的身份、地位、家庭及教育背景等;心理世界指活動參與者的心理狀態(tài),如個性、情感、動機、愿望、信仰等;社交世界指的是活動參與者當前所參與的社會活動的種類以及所處的文化背景、社會制度、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等;物質世界指的是活動現場的具體因素,如現場的氛圍、大家的心態(tài)、情緒等。人們的選擇有以下幾個特點:(1)選擇的強制性。當人們面臨一個社會事件的時候無論愿意與否都要做出一個選擇。(2)選擇的意識程度不同。有的人是在進行有意識的選擇,而有的人的選擇是無意識的或下意識的。(3)選擇的結果不同。不同的選擇一定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因此人們在選擇的時候都有一定的期待成分。(4)選擇的共現性。即人們一旦做出了某個選擇,該選擇會激活其他與之有密切聯系的選項。也就是說,一旦做出了某種選擇,也等同于選擇了一系列類似或相關的事情。
在Verschueren看來,人們對當前事物的選擇不是機械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來進行的。決定者總是在綜合考量各種因素之后確定一定的處事原則,然后再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高度靈活地來進行抉擇,這就是 Verschueren 所謂的協商性。
Verschueren 語用綜觀論中的順應性主要包括環(huán)境的順應、類型的順應、順應的動態(tài)性以及順應的意識程度。其中環(huán)境的順應指人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必須考慮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包括決定者的心理狀態(tài)、所面對的物質世界或社交世界等。類型的順應指選擇對象的構成情況,例如舉辦一個活動可能有不同形式的選擇,但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順應的動態(tài)性說明順應的過程是一個交際雙方對話協商的過程,人們可以因為對方的情況而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方略。順應的意識程度取決于交際雙方參與活動的狀態(tài)。
在古代漢語中,“文”與“紋”相通,指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征符號,進而具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等?!盎敝浮白兓薄白儎印薄案膭印薄案淖儭薄吧伞保隇椤霸旎薄按蠡薄捌占啊薄暗滦小钡??!拔幕弊鳛槊~,表示人類精神、智慧、意識及相關成果;作為動詞,則表示一種過程,即“以文化之”,意指利用一定的方式將文明禮儀普及推廣開來。
英語中的culture一詞來自于拉丁語cultura,原意指“耕種、開墾、居住、動植物培育”等,后來引申為“留心、注意、祭拜神明”,再后來衍生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yǎng)”等意思?,F代意義上的文化最早來自于古希臘的雄辯家西塞羅,他在其TusculanaeDisputationes一書中使用了cultura animi,借農業(yè)生產中土地的耕種用以表示人類心靈的砥礪和培育。后來Samuel Pufendorf沿用了這個隱喻,用以指代人類通過智慧克服蠻蒙的自我成熟、自我完善過程。
綜上,廣義的文化是指在人類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的、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的全部精神和物質的結晶;狹義上的文化主要指精神層面的文化成果。本文中所說的文化傾向于后者,主要指與某一特定群體相關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行為方式的總和。
文化的功能有時也稱文化價值,它是指文化對個人、團體和社會有著引導、調節(jié)和規(guī)范的作用。一般認為,文化的功能可以簡單劃分為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正向功能又可以劃分為整合功能和導向功能。
文化的社會整合功能主要體現在價值整合、規(guī)范整合和結構整合三個方面。價值整合是指一個社團因為文化的同質性而有相同或相似的價值觀,而且這種價值觀會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傳承并得以維持。規(guī)范整合主要體現為一個社團的價值觀會對其成員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協調作用,以保持其與主流的價值觀相一致。結構整合則是指在一個多元、復雜的文化背景中,一個統一的更高層次的文化可以對其他文化單元起到協調功能,從而達到一種功能互補的境界。
文化的導向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文化可以為社會提供知識。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積淀和傳承,因此它可以為社會提供傳統的經驗,同時也可以吸收新的社會成果。其次,文化有助于協調社會管理。社會管理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在文化的指導下才可以形成凝聚力,把整個社會的事情處理好。再者,文化的導向功能可以使之在新舊秩序之間進行調節(jié),以維護制度的進一步革新和發(fā)展。
除了上述的正向功能以外,文化也有負向功能。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K.默頓(2015)就認為,社會是動態(tài)的,并非一成不變的;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這些現象會對主流文化構成威脅并產生負面影響,這就是文化的負向功能。文化的負向功能主要體現為文化發(fā)展的滯后現象和負面文化,如非物質文化落后于物質文化的發(fā)展、黑社會性質的江湖文化等。
按照語用綜觀論的觀點,人類對文化的順應有其深刻的歷史、當下和認知原因。這些原因既涉及到文化的構成和內容,也涉及到文化的歷史傳承以及人們在一定歷史階段對文化的需求和理解,同時還涉及到人們在順應文化的過程中對相關文化的意識程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歷史上的優(yōu)秀中華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這些關系構成了當代大學生文化傳承的歷史語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囊括了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內容,我們依次闡述其深厚的傳統文化淵源。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內容的文化導源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其傳統文化淵源如下所述:
(1)富強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富強的論述很多,說明“民富國強”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追求,是深入到中華文化骨髓里的民族夙愿?!豆茏印分姓f:“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主之所以為罪者,貧弱也。”(《形勢解》)“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治國》)在管子看來,大凡管理國家,首先應該讓人民富足,這樣就便于管理;這也是管理者的豐功偉績之所在。韓非子的治國思想與此一脈相承,他認為:“明主者,通于富強則可以得欲矣。故謹于聽治,富強之法也?!?《韓非子·八說》),同樣強調了治國先富民的政治主張?!秴窃酱呵铩す篡`歸國外傳》一書認為:“越主內實府庫,墾其田疇,民富國強,眾安道泰?!币陨献阋哉f明,傳統文化中的民族富強夢是一個系統概念,即:人民富足,國家強大,老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一片祥和。
(2) 民主
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孟子·盡心下》)老百姓才是國家的主人,因此應該尊重老百姓的意見,站在群眾的立場上來治理國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因此感慨說:“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起而不用,誠可畏也?!?《貞觀政要·政體》)《左傳》中也有相似的論述,例如,“國將興,聽于民;國將亡,聽于神。”(《莊公三十二年》)所以,只有保證老百姓的利益,和老百姓一道建設國家,才能夠政通人和,使國家走向繁榮富強,這就是《五子之歌》中所謂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3)文明
古代漢語中“文”指的是經天緯地,“明”指的是照耀四方??鬃釉唬骸暗乐缘?,齊之以禮?!?《論語·為政》)意即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僅要修身養(yǎng)性而有德行,還要接受禮儀規(guī)矩的約束?!拔拿鳌本褪怯靡?guī)矩和禮節(jié)教化人們,從而使社會和諧,人們安居樂業(yè)?!吨芤住べS卦·彖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的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和”,是“天人合一”?!睹献印す珜O丑上》談到了“和”的方式:“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彼?,“和”是宇宙萬物最根本的規(guī)律,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和”就沒有一切,《莊子·齊物論》中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就生動地描述了“和”的場景。
(4) 和諧
“和諧”原文作“和”,意指樂器之間的調和,如《左傳》中說:“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襄公十一年》)后來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里“和”的語義得到了引申,人們以古樂理論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律分別對應儒學中的“仁、義、禮、智、信”,進而以“和”來指事物、人、自然和社會等關系之間的協調統一。中國儒學文化中的和諧主要指“中正和合”,如朱熹所言:“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按照儒學的要求,為人做事應該“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這樣才能夠達到天性與人性、情感與理智、內省和外修的對立統一,即如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若然,則最終可建成一個富足祥和的大同社會。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內容的文化導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其文化淵源可以分別簡述如下:
(1)自由
自由是每個人的目標追求,也是貫穿人類歷史的一種極限訴求,是人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中國古代文化中對自由的描述完全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例如《擊壤歌》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莊子·讓王》)意即:太陽出來了就出去耕作,太陽落山了就回家休息,自己安排自己的生產和生活,自給自足,皇帝也管不著。這是一種個人層面上的自由表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由也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典型的就是子貢的名言:“吾不欲人之加諸我者,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強調的是換位思考——大家都能替別人著想,這樣就可以享受一種相安無事的自由。當然,自由的概念本質上是一個社會命題,因此也是有一定的原則和要求的,例如《論語·顏淵》中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彼^“仁”指的是人內心的德行修為,而“禮”是指社會規(guī)范,是一種外在的約束——只有人人遵守社會公德而同時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才可以真正地享受到自由。
(2)平等
中國自古就有“愛無差等”(《孟子·滕文公上》)的說法,此堪為中國人關于平等方面的最樸素的概念。怎么才能做到人人平等呢?《墨子·法儀》說:“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不論邦國大小,不論長幼貴賤,大家一律平等。正如《道德經》所言:“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边@就是人間的大道,是合乎自然的規(guī)律。王符曾經說:“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此則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為君子者也;所謂小人者,非必貧賤凍餒辱厄窮之謂也,此則小人之所宜處,而非其所以為小人者也?!痹谶@里,王符認為君子小人和富貴貧賤沒有必然的聯系(王處輝,2002:239)。
(3)公正
公正是和諧社會最起碼的要求,沒有公正就沒有公平正義,就很難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公正一直貫穿于中國文明發(fā)展的全過程,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就談到:“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辈徽撚H疏,無論貴賤,一旦觸及了法律,就要一視同仁,沒有法外之人,也沒有人外之法,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觀念。為了確保公正,人們就應該能夠做到持中守衡,不拉幫結派、搞山頭主義,正如《尚書》所說:“不偏私不結黨,帝王之道坦坦蕩蕩;不結黨不偏私,帝王之道平平安安?!?/p>
(4)法制
“法”指的是法律,“治”則是指治理或治理的結果?!豆茏印て咧髌叱肌穼Α胺伞庇忻鞔_的解釋:“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薄胺ā笨梢猿┌擦?,震懾犯罪;“律”則可以處理各種社會糾紛。《管子·任法》說:“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之謂大治。”無論是法律的制定者、執(zhí)行者和被執(zhí)行者都應該嚴格地恪守法律規(guī)定,這樣社會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韓非子的“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思想與此如出一轍。不過僅僅有法律是不夠的,法制還應該與道德修養(yǎng)、社會公俗結合起來,《孟子·離婁上》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彼栽谥袊鴤鹘y文化中,法制講究的是禮法共治、德刑合一。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內容的文化導源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其文化淵源簡述如下:
(1)愛國
《孟子·離婁上》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奔覈閼咽敲恳粋€中國人流淌在血脈中的情愫。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集體利益——大河沒水小河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了國家為了集體的利益,每一個中華民族的成員都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并且以此為自豪。在古典文獻中,關于愛國的表述很多,例如“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國耳忘家,公耳忘私”(《漢書·賈誼傳》)、“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愛國佳話。
(2) 敬業(yè)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敬業(yè)”有多個層面的意蘊。首先,敬業(yè)是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的內在訴求,是人們追求事業(yè)成功、生活幸福的必由之路和自覺行動?!赌印す稀分械摹胺蛑弑亓科淞λ苤炼鴱氖卵伞?,意為尊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做人的本分;《荀子·議兵》中的“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強調了對自己的事業(yè)有敬畏之心的重要性;王安石《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的“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則表達了一個耄耋老人對國事的拳拳之心。次之,愛崗敬業(yè)應該從細微之處入手,要“莫顯乎微”(《禮記·中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鍥而不舍也是敬業(yè)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事業(yè)的成功和才智大小沒有必然的聯系。蘇軾對此有很深刻的認識,他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晁錯論》)
(3)誠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屬于“天道”,是宇宙中最大的道理,所以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恪守誠信,誠信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做事的根本,所以《荀子·不茍》說:“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人們只有堅守誠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和諧的社會關系,才可以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誠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是一切社會秩序最根本的保障,所以朱熹認為:“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近思錄》)也就是說,誠信相當于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元素,沒有它的存在,一切事物的存在都無從談起。既然誠信被上升到了“天道”的層面,那么做人就應該講究誠信,言必信行必果;違背誠信不僅僅是自欺欺人,還是欺天,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4)友善
友善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物種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因此多樣性的生物之間相克相生,從而使整個生態(tài)保持一種均衡的關系?!抖Y記·孔子閑居》說:“日月無私照,地無私載,天無私覆?!币饧刺斓責o私,人也應該如此。在生活實踐中人人應該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與他人交往,從自身的修為和主動釋放善意做起,這樣才能夠團結他人,與人和平共處?!墩撜Z·里仁》中的“德不孤,必有鄰”、《禮記·坊記》中的“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無不在陳說這樣的道理。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章句下》)只有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關心、幫助、尊敬別人,才可以收獲來自別人的尊重,這個社會也才能夠呈現出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的和諧局面。
自人類出現以來,世界上出現過多種主流性的文化。德國哲學家斯賓格勒將世界文化劃分為希臘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墨西哥文化等八種。亨廷頓的觀點與之相類似,他也認為世界上存在過八種文化或文明方式,其中包括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但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現在世界上存在著多種文化形態(tài),主要有歐洲文化、北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與加勒比地區(qū)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東歐文化、俄羅斯文化、印度和南亞文化、中國和東亞文化等等。
亨廷頓認為文化之間的差異會導致沖突,文化與文化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這就是他所謂的“文明沖突論”。作為社會的組成細胞,每個人都有著一定的文化屬性,當一個人處于多種文化交匯狀態(tài)的時候,就要面臨著文化的選擇。
1.歷史維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升華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當前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文化,由此可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其中也不乏落后、狹隘、偏頗的地方,例如在古代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方面,唐太宗的“有道則推而為主,無道則人起而不用”、墨子的“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孟子的“非其君不事”,雖然這些觀點體現了民主、民生的成分,但其本質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平等思想則是吸收了傳統文化中的正向功能,同時匯入了反映人民大眾的當代關切、當代追求的元素,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揚棄和升華。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執(zhí)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治國理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見都能運用于治國理政?!?吳振東等,2019)共產黨人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求富強,社會主義社會的民主是讓老百姓真正地當家作主,這和封建社會的民本思想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2. 現實維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的必然訴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元素,而且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最強音。根據黨中央的部署,我國目前正在努力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現代文明新格局。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時說:“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闭劦絿篮蛙婈牞F代化的時候說:“確保到二零二零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zhàn)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tài)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力爭到二零三五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备幻駨妵桥c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歷時追求,也是當今中國老百姓最迫切的希望,是當下中國文化的主流。
3.未來維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優(yōu)勢就在于它是一個兼容并蓄的開放性的文化,這也是它可以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這種特征的完美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承認和尊重本國、本民族的文明成果,并不是搞自我封閉,更不是要搞唯我獨尊,“只此一家,別無分店”。要虛心學習,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這是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
中國人民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富民強國的中國夢,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體現的當代中國文化,所以我們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所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的開放、包容的特征,使我們不僅會考慮自身的發(fā)展,同時也在為全人類的美好生活提供中國智慧。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在談到世界構想的時候說:“我們呼吁,各國人民齊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p>
Verschueren的語用綜觀論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經歷一個選擇、協商和順應的過程,在文化及價值觀問題上,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時代,面對著復雜多樣的世界局勢,當代大學生肯定會面臨一定的選擇。但是,中國泱泱五千年的歷史積淀決定了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基因,中國當前社會的巨大成就決定了他們的文化歸屬,富民強國、民族振興的中國夢堅定了他們的未來訴求,所有上述因素作為協商的策略和原則,會引領著當代大學生加入時代的潮流,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行動綱領和指南,最終會形成他們的文化自覺和行動自覺。
從Verschueren的語用綜觀論的視角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要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最新的最美好的最堅定的修養(yǎng)和追求。但是我們也要了解當代大學生所處的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防止并避免個別大學生誤入歧途。當前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也獲得了廣大愛好和平、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世界人民的廣泛認可,但是也引起了一些霸權主義國家的嫉妒和打壓,一些敵對勢力試圖通過蠱惑年輕人的方式達到顛覆中國的目的。加之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階段,對很多事情充滿了好奇,因此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甚至產生一些盲從現象。因此,在高校應該注意培養(yǎng)大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讓他們真正理解當今世界的復雜局勢,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義,真正從認知上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成自己的自覺行為。
語言學家John Newman根據認知語言學家Langacker的觀點,從語言的層面把事件的描述劃分為幾個范疇。第一個范疇強調事件內部的復雜性(事件的參與者及互動類型),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到,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到有多少人、是什么人、以什么樣的方式參與了該活動。第二個范疇講的是事件的空間與時間,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所安排的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要因地制宜地調整教育的內容、策略和環(huán)節(jié)。第三個范疇主要涉及事件的激活區(qū),強調安排活動的時候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我們因此領悟到,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候要弄清楚應該著重強調哪些因素,弄清楚哪些因素可以暫時不講、哪些因素應該優(yōu)先強化。第四個范疇強調的是事件的力動態(tài)(image schema of force dynamics),即在進行活動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智慧、考慮火候。在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候,要準確把握實施者的決心、參與者的意志力以及相關的心理、社會、文化因素等。也就是說,要力求在大學生教育活動的各個階段、各個環(huán)節(jié)營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從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全方位的幫助。
除了上述措施以外,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還應該防范一些錯誤思潮的負面影響。要高度重視組織紀律甚至是法律層面的保障,對有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觀念和行為應當甄別到底是人民內部矛盾還是敵我矛盾。對于前者要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工作,情況嚴重的可以考慮給予紀律處分;對于后者絕不能姑息養(yǎng)奸,要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手段予以必要的堅決打擊,這樣才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保駕護航。
馬克思告訴我們,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升華。對于文化的理解也是這樣,一方面不能夠割斷它與歷史的聯系,在文化傳承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保持與歷史的對話;同時也應該認識到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訴求也存在著差別,因此文化傳承和現實的對話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一種先進的文化必須是帶有前瞻性的,既要有一定高度的站位,也要有穿透未來的力量,所以文化傳承的第三個對話就是與未來對話,與人們對將來的希望或美好憧憬進行對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中國決勝小康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也是在不久的將來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必要保障。當代大學生的歷史文化基因、中國當下社會主義文明的鮮活滋養(yǎng)以及他們對未來富民強國的憧憬,決定了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是自然的選擇、自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