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陶淵明三重矛盾與逍遙的自我形象

        2019-03-15 09:16:09
        安康學院學報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隱士農(nóng)夫陶淵明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在陶淵明的詩歌中,涉及描寫自我形象的詩歌在身份上可分為三類:儒士、隱士、農(nóng)夫。本文擬對這三重形象進行研究,再現(xiàn)不同自我形象的特征,且從存在價值的角度觀照陶淵明不同形象的苦與樂,從而分析其內(nèi)心的矛盾以及由此選擇的逍遙化解方式,以期對陶淵明形象有更為全面的了解。

        一、陶淵明的三重身份

        陶淵明一生隱而仕,仕而隱。他自幼家貧,但畢竟有家庭淵源,據(jù)《晉書·隱逸傳》記載:“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1]2460。他有多次出仕的經(jīng)歷,而且曾入桓玄、劉裕、劉敬宣等政壇風云人物幕下。陶淵明入其幕府就任參軍,說明他曾希冀有所作為。實際上,他也確曾胸懷大志,乃是“猛志逸四海”(《雜詩十二首其五》)。而歷來視陶淵明為隱逸詩人,且被史家列入隱逸傳,實則他既有隱士的身份,也有儒士和農(nóng)夫的身份,這三重身份伴隨著陶淵明的一生。

        (一)儒士形象

        “士”之稱謂由來已久,“士者,事也。數(shù)始于一,終于十”。段玉裁注:“凡能事其事者稱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蕚髟唬骸ü沤?、辯然不、謂之士?!盵2]由此可見,“士”博古通今,而儒士,更是繼承了詩、書、禮、樂的傳統(tǒng)。

        陶淵明自幼受到儒家經(jīng)典的熏陶,其詩文引用儒家經(jīng)典多矣,僅《論語》的引用就多達三十余處。

        首先,他志于學。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飲酒第十六》)[3]257

        這與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是相符的。亦有家學淵源,《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言:“……旬有余日,更版為勸學從事。時亮崇修學校,高選儒官,以君望實,故應(yīng)尚德之舉”[3]434,其好學之家風向來如此。

        其次,儒士始終對于社會報以極大的關(guān)注,陶淵明亦不例外。其作《述酒》表達了對政治的關(guān)注以及由此對其帶來的憤懣。這首詩作于晉元熙二年,劉裕廢帝稱王,最終以毒酒鴆晉帝。此事引起陶淵明極大憤慨,他寫下“山陽歸下國”云云,此處暗喻不斷,極為隱晦,經(jīng)諸多注家解釋方明詩意。袁行霈先生從陶淵明對國事的關(guān)注出發(fā)認為:“陶淵明對國事的混亂也不會無動于衷,對劉裕的篡位也不會漠然視之,他有感嘆,這感嘆很深沉。但他的感嘆不是出于對晉朝的愚忠,而是出于對國事的憂慮?!盵4]這說明陶淵明對于時事報以關(guān)注是事實,在面對易代之際的大變動時,他并非無動于衷,哪怕歸隱后也并不能安穩(wěn)于田園。

        最后,陶淵明不忘儒士的志、仁與禮等規(guī)范。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雜詩十二首其四》)[3]313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飲酒其十一》)[3]248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飲酒其十八》)[3]261

        此乃具有儒士人格之人才能念之不忘。陶淵明胸有四海而不知老,屢屢不忘寬仁忠恕之道。他亦不忘禮,他給兒子取名,“名汝曰儼”(《命子》)[3]44,《禮記·曲禮》云:“勿不敬,嚴若思”[5]??梢?,他雖然隱逸山林,但不忘教育后人儒家之道。

        陶淵明有著好學、關(guān)心時事、重孔門仁義禮樂等儒家品格,字里行間已有表露,這是他儒士一面的展示。

        (二)隱士形象

        如果說陶淵明有“猛志”的儒士人格,那么他處處于飲酒之時歌頌高尚、不慕權(quán)貴、安貧樂道的隱士風范且為之踐行,則是他隱士品格的展現(xiàn)。

        首先,陶淵明以酒為樂,安貧樂道。

        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

        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答龐參軍》)[3]108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其九》)[3]243

        于魏晉人來說,酒是其志的載體,代表不屈的靈魂?!稌x書·阮籍傳》就稱:“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于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盵1]1360東晉名士王羲之等曲水流觴。好酒之風尚延及陶淵明,但他是以酒為樂,不忘窮節(jié),被《晉書》等稱為陶淵明實錄的《五柳先生傳》言:“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3]444,恰如居陋巷不改其樂的顏淵;又怒斥鄉(xiāng)間小人,《晉書·隱逸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1]2461。安貧樂道正是魏晉隱士的特點之一,如名士孫登,據(jù)《晉書·隱逸傳》載,他是“北山為土窟居之,夏則編草為裳,冬則披發(fā)自覆”[1]2426,諸如此類者多矣。

        其次,陶淵明游于山水之間,徜徉其中,與自然融為一體。

        弱湍馳文魴,閑谷矯鳴鷗。(《游斜川》)[3]88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和郭主簿》)[3]137

        隱士與山水是緊密相連的,這樣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3]234的沖淡之情,顯示的正是隱士的虛靜恬淡、超脫世俗。在貧寒生活中,陶淵明本該苦痛,卻尚有閑心訪山尋水,正如《五柳先生傳》中所言:“閑靜少言,不慕榮利”[3]444。

        (三)農(nóng)夫形象

        《詩經(jīng)》中有著“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tǒng),陶淵明承此,在游于山水田園之時,他也參與勞動。值得注意的是,陶淵明并非是不得已而躬耕,他的生活充滿了農(nóng)夫之樂,此樂即表現(xiàn)于飲酒之際對躬耕的歌頌。

        首先,陶淵明勤于農(nóng)事,又時時強調(diào)農(nóng)事之重要。

        舜既躬耕,禹亦稼穡。

        編碼器是將信號(如比特流)或數(shù)據(jù)進行編制、轉(zhuǎn)換為可用于通信、傳輸和存儲的信號形式的設(shè)備。以其高精度、高分辨力、高可靠性被廣泛應(yīng)用于各種位移測量。按照編碼器工作原理,可分為光電式、電磁式、電感式和電容式編碼器[1]。

        遠若周典,八政始食。(《勸農(nóng)》)[3]36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3]217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3]123

        自古以來,對躬耕農(nóng)事者皆有所鄙夷,孟子認為此乃小人之事,小人者,治于人,《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中已有明確態(tài)度。陶淵明則反其道,不僅親自耕作還強調(diào)其重要性,實則是以己身為農(nóng)夫,為農(nóng)夫代言。

        其次,鄉(xiāng)村鄰人之往來推杯換盞,言笑晏晏,深得陶淵明之心。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飲酒其十四》)[3]254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3]191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雜詩十二首其一》)[3]307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二首其二》)[3]123

        遠離塵世的虛偽、盡享樸夫真淳之情中,陶淵明最終融于鄉(xiāng)村。在眾飲之中,他得到了真趣真樂,種豆南山下,他做到了“但使愿無違”(《歸園田居其三》)[3]83。

        二、陶淵明三重身份的痛苦

        陶淵明為儒士,濟世之心不減;為隱士,安貧樂道高蹈世間;為農(nóng)夫,勤懇躬耕南山。這三重身份穿插其一生的軌跡中,分別勾勒出陶淵明三幅不同的理想境界。讀六經(jīng)自然要有所作為,隱士則不問世事,農(nóng)夫樸實無華甘于農(nóng)耕即可,那么陶淵明是否已經(jīng)得到了其精神的逍遙?換言之,陶淵明是否在這三重身份中都得到了精神意義存在的價值?《飲酒二十首》序:“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3]224在看似樂觀的背后,實則存在精神沖突,這也是陶淵明在不同思想主導下人格精神產(chǎn)生的分歧,他的內(nèi)心勢必因承受分歧而產(chǎn)生矛盾和痛苦。

        (一)儒士遠志中的受挫

        陶淵明游讀六經(jīng),自然以濟世為目的。他在多次入仕之時,真的只是如他所言的“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飲酒其十九》)[3]262,因為家境貧寒而去做官的嗎?那么他又何必攪入劉裕等人的風云際會中?陶淵明作為儒士的遠志前文已有論述,但是理想與現(xiàn)實畢竟差距很大,更何況是在風雨飄搖不定的魏晉時代。

        陶淵明作為儒士,其少年遠志頻頻受挫而倍感落寞。實際上,他未能如其曾祖陶侃、外祖孟嘉一樣建功立業(yè),只做了些小官,實在難成大志,入世的結(jié)果是“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里”(《歸園田居其一》)[3]77。“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zhuǎn)欲志長勤”(《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3]191,一個轉(zhuǎn)字即道出實情,他是因不可有所作為才轉(zhuǎn)向田園的,但畢竟“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jīng)其十》)[3]368,以至于對晉廢帝的死亡和晉朝被篡劉宋登基等種種事件報以深切的痛苦,《述酒》一詩即是最好的明證。此外,世事人心的復雜遠是陶淵明不能想象的,“厭聞世上語”、“但畏人我欺”(《擬古其六》)[3]299、“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飲酒》其十二)[3]250等等均指向世俗的虛偽,所以他自稱是“羲皇上人”,渴望回到真淳的三代時期。

        這種懷古的想法,正說明作為儒士的陶淵明,在他所處的時代無法有所作為,即無法實現(xiàn)儒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皩σ饬x的操心和焦慮,在絕望感中又是沒有方向的。這種操心不知道自己的精神對象的確然和真實,甚至不知道從何詢問意義真實?!盵6]對于自身價值的追問是無結(jié)果的,身為儒士,陶淵明不可謂不落寞。

        (二)隱士高潔中的孤寥

        世俗的渾濁讓陶淵明不得不有所避讓,而田園生活又是他所熟悉和熱愛的,那么他的辭官隱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作為隱士,陶淵明卻頗顯寂寞,“孤”“獨”等字眼在其詩歌中頻頻出現(xiàn)。

        總發(fā)抱孤介,奄出四十年。(《戊申歲六月中遇火》)[3]211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十二首其二》)[3]309

        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3]104

        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連雨獨飲》)[3]117

        逸想不可淹,猖狂獨長悲。(《和胡西曹示顧賊曹》)[3]160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飲酒其七》)[3]239

        從仕宦末期到隱居山水田園以至陶淵明的晚年,都有孤獨的痕跡。為官不可和光同塵,陶淵明是孤獨的;隱居之后聊慰心愿,陶淵明仍然是孤獨的?!讹嬀贫住沸蛑坝嚅e居寡歡”,說明其閑居的背后,是缺少生活之趣。隱居本是陶淵明的愿望,而真正隱居之后,他卻不得不面對孤獨的境地。顏延之《陶征士誄》中評其“道不偶物,棄官從好”“物尚孤生,人固介立”“獨善”[7],可謂確評。

        正如明代潛玉所說:“靖節(jié)先生,孤士也。篇中曰孤松,曰孤云,皆自況語。人但知義熙以后,先生恥事二姓,孤隱于醉石五柳間,而不知義熙以前,雖與鎮(zhèn)軍、督郵,同塵錯處,而先生之孤若故。”[8]“孤云”“孤松”“孤鳥”等等意象,就是陶淵明隱士形象的化身。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讹嬀破渌摹穂3]233

        這首詩率先點出“失群鳥”,離群索居而獨飛,無奈飛“無定止”,又有孤松昂然獨立,詩人雖表明其意“千載不相違”,但感情之調(diào)明顯趨于悲。又有:

        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詠貧士七首其一》)[3]329

        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3]167

        諸如此類皆是陶淵明孤獨的化身,這種孤獨并非是“千載不相違”就能消解的,他仍掛念著他的志向。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十二首其二》)[3]309

        此外,陶淵明的孤獨也在于知音難覓。

        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詠貧士七首其一》)[3]330

        一曲《高山流水》使多少人掛念?是因為俞伯牙與鐘子期二人互相仰慕,可為知音。古語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但確是空谷返聲。陶淵明倍感孤獨,在魏晉動蕩之際,他只能希冀回到古代。

        黃唐莫逮,慨獨在余。(《時運》)[3]8

        陶淵明成就了隱士,隱士完成其夢想。他成為隱士的代表符號,但于他而言,在完塑自己的品行之外,作為隱士無疑是有幾分寂寞的。

        (三)農(nóng)夫自足中的苦痛

        陶淵明身為農(nóng)夫,平淡生活中又有耕種之樂。或是和鄰里鄉(xiāng)人聚飲,或是歌頌勞動之樂,雖生活困蹇,卻還能有“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乞食》)[3]98的閑情。作為農(nóng)夫,自然希冀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但往往與現(xiàn)實有著巨大差距。陶淵明筆下的田園有“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3]77的寧靜之美,但在這寧靜之下,又頗有幾分不寧靜。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后無復余。(《歸園田居其四》)[3]85

        陶淵明深切地記錄了當時農(nóng)村遭受戰(zhàn)禍動亂后荒敗冷落的真實情況。

        對于農(nóng)夫來說,饑餓與勞苦是常年相伴的,陶淵明也不例外。

        夏日常抱饑,寒夜無被眠。(《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3]104

        身為農(nóng)夫并不能時時保障生計,陶淵明并非是天真爛漫之人,他寫下了身為農(nóng)夫的愁與苦。

        谷風轉(zhuǎn)凄薄,春醪解饑劬。(《和劉柴?!罚3]125

        饑餓是平常的事,以至于他以乞討為生,聊度窮年?!镀蚴场房芍^其作為農(nóng)夫困蹇之實錄。

        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3]98

        寧靜的田園終歸有著理想的一面,三代已經(jīng)渺茫,陶淵明期望回到“相彼賢達,猶勤壟畝。矧伊眾庶,曳裾拱手。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勸農(nóng)》)的時代[3]36,這種亦農(nóng)亦隱的身份,終歸只能在其紙筆中實現(xiàn)。

        陶淵明為儒士壯志不可實現(xiàn),為隱士高潔無回響,為農(nóng)夫生活辛勞困苦,這三重身份的價值均不可實現(xiàn),其平靜生活頗顯得不平靜。當他的三重身份存在的意義被消解的時候,其詩歌顯出的悲寥不也很正常了嗎?在歷史上,內(nèi)心沖突頗為強烈的屈原因無法跨越價值的叛離,無法面對生活意義的追問而選擇了死去。陶淵明在面對同樣的境地時,內(nèi)心的矛盾與痛苦雖已積攢不少,但他卻選擇了逍遙。

        三、陶淵明的逍遙之道

        逍遙是莊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他要突破界限以實現(xiàn)天地人的逍遙游。莊子可以妻死鼓盆而歌,可以睨視惠施任相。他可謂是尋逍遙的第一人,在“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時代,他也得到了逍遙。至魏晉,這個時代兼有慷慨悲歌和動蕩不安的局勢,士人們無法有為,轉(zhuǎn)而發(fā)現(xiàn)所代表之魏晉風度。逍遙本就是魏晉風度的體現(xiàn),亦是超脫的方式。陶淵明自身三重價值不可得,且對“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己酉歲九月九日》)[3]215的生死之事抱有憂慮,但最終在“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止酒》)[3]268中,走向了逍遙。

        (一)飲酒任真

        陶淵明之好酒,是“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飲酒其十四》)[3]254。好酒是達到逍遙的一種方式,借以解除精神的困擾。酒有深意,魏晉風度如阮籍飲酒佯狂,守持高潔,保存本性,“越名教而任自然”。在虛偽的司馬氏等背后,他們尋求“真”?!罢妗笔堑兰业淖非螅瑫r也是一種存在狀態(tài),“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莊子·天道》)[9]486。陶淵明之醉,同樣如此。

        所謂“真”就是回歸本性,回歸自然的狀態(tài)。

        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qū)區(qū)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讹嬀破涠穂3]265

        方宗城于《陶詩真詮》中評此詩是以酒而返真還淳,讓人忘懷名利與死生。陶淵明確實做到了隱士的淡泊名利,與此同時更追求“真”的狀態(tài)。竹林七賢同樣任“真”,《世說新語·任誕》記載:“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10]陶淵明則是“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shè),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宋書·隱逸傳》)[11]2288。陶淵明之“真”,在于不刻意追求,飲酒間隨手可得。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3]234

        莊子言“得意忘言”,陶淵明在自然風光之下,東籬采菊表其性,閑閑飛鳥適其意,頗為心動卻無言而盡,唯“真意”二字聊以自慰。無須多言,其行為舉止間便是真意,毫不做作,“郡將候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宋書·隱逸傳》)[11]2288。無須做作,可知陶淵明已體悟到真意。

        即使面對生死問題,陶淵明仍然是任真天地,聊以逍遙。

        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

        世間有松喬,于今定何間?

        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

        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

        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

        云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

        自我抱茲獨,僶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復何言。(《連雨獨飲》)[3]117

        這種“真”的自然狀態(tài),是“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勸農(nóng)》)[3]36、“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拘”(《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3]167、“養(yǎng)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3]180,不被天地所束縛。蘇軾云:“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惡其不情也。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叩門而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盵12]在尋求解脫之道中,陶淵明以醉的姿態(tài),尋找“真”的自然境地。

        (二)物我同化

        為形體所束縛,使陶淵明倍感惆悵悲惘。正如《莊子·齊物論》所說:“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9]56為物、形所勞,終有所恃,不可達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9]17,也就無法達到逍遙的彼岸。

        陶淵明在《形影神》的序言中寫道:“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盵3]61這已經(jīng)說明了其對形神的思考。形神問題爭論已久,陶淵明體悟人生之痛苦,三重身份皆有所不得已之處。因皆有所束縛,所以陶淵明期望超脫形影。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飲酒十四》)[3]254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己酉歲九月九日》)[3]214,人生是極為勞苦的,但是只要陶淵明超脫了自我,達到“無我”之境,那么“物”也就不足為奇。在《神釋》一詩中,陶淵明表明了神與形是有不同的,二者只是暫時相聚,“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終有一日,“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shù)”,形體會落入冥地,人在生死輪回里,只能“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3]68,且“形”是一時之物,受制頗多。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3]199

        “形”之變化萬端,不可盡知,這種不可知是人所不能把握,徒生恐懼,若能放任隨之,則可以獲得逍遙。

        形跡憑化往,靈府長獨閑。(《戊申歲六月中遇火》)[3]211

        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

        居常待其盡,曲肱豈傷沖。

        遷化或夷險,肆志無窊隆。(《五月旦作和戴主簿》)[3]112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其十》)[3]368

        陶淵明并不迷信于求仙訪藥,也不相信死后有西方世界,但每個人都畏懼死亡,他也不例外。陶淵明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追問:“人生實難,死如之何”(《自祭文》)[3]489,最終他選擇了順化的態(tài)度,就是與“物”相混。在面臨死亡的陰影時,正如《感士不遇賦》之“咨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3]386與《擬挽歌詩其三》之“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3]381,生死、隱仕、貴賤都不過是個人不幸,若時時念之不忘,終將難以放下,不如同物而去。生死榮辱、得志與否皆可忘懷,任心逍遙。

        醉酒任真是陶淵明對于自身的體認,本性好酒的他始終秉持著自然的方式生存。其言談舉止亦是如此,無一不真,無一不自然,是以才會認為塵世是“樊籠”,他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與物同化,也是他認同自然的一種方式。莊子言:“物物不役于物”,人世為“物”所牽絆者多矣,順化同物,才得此逍遙。由此可見,陶淵明之逍遙,實則指向了自然,自然而然地存在,方為逍遙。

        四、結(jié)語

        身處動蕩時局的陶淵明,有多次出仕的經(jīng)歷,自幼熟讀六經(jīng)的他,擁有儒士的濟世志向和品格。其為人好學、關(guān)注政局變化、重仁義禮樂等,皆是他儒士形象的展示。陶淵明同時也是一個高潔昂然的隱士,面對渾濁之世,他輕然掛佩而去,不可為五斗米折腰,安貧樂道,固守窮節(jié)。此外,陶淵明還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nóng)夫,他認識到農(nóng)事的重要性,以躬耕為樂,歌頌田園風光,與鄉(xiāng)村鄰人有著純樸的交往。在儒士、隱士和農(nóng)夫的三重身份背后,陶淵明有著深切的憂慮,只因這三重身份皆有缺憾。從存在意義上說,他為儒士濟世價值不能實現(xiàn),為隱士又孤獨鮮有知音,為農(nóng)夫頻頻遭受餓羸,不可不謂痛苦。真正的逍遙仍未實現(xiàn),人生仍面臨著困境。但陶淵明終究有著化解之道,他并沒有無視痛苦而選擇了逍遙,在飲酒中,他以此為樂,求真自然;在物我的討論中,他超越生死,物我同化。這皆是陶淵明自然而然的生活表現(xiàn),是屬于他的逍遙。

        猜你喜歡
        隱士農(nóng)夫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躺在樹下的農(nóng)夫
        隱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進步 盡管百般艱辛
        尋訪竹林隱士
        農(nóng)夫和蛇
        農(nóng)夫和蛇
        兒童繪本(2019年21期)2019-12-06 07:38:12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DOWN TO EARTH
        隱士的文藝范兒
        學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25
        aa片在线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国产精品久久一线| 亚洲成年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av无人区一区香蕉| 欧美老肥妇做爰bbww|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久久午夜伦鲁片免费无码| 亚洲精品美女自拍偷拍| 肉丝高跟国产精品啪啪|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老鲁夜夜老鲁|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亚洲女同系列高清在线观看| 按摩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免费看|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肥胖老妇做爰videos|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 |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l|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址|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奇米影视久久777中文字幕|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不断| 放荡成熟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屋|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不卡| 观看在线人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成人精品免费av不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