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雨,賈民隆,曹冬梅,王云山,邢國明
(1.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頂花板凳果(Pachysandra terminalis Sieb.et Zucc)為黃楊科(Buxaceae)板凳果屬(Pachysandra Michx.)多年生常綠草本,又稱富貴草、頂蕊三角咪,原產(chǎn)于我國湖北、四川、陜西和甘肅等省區(qū),在日本也有分布[1]。其株高20~30 cm,莖肉質,有分枝,無毛;葉互生,革質,有光澤;穗狀花序頂生,單性同株,花期4—5月;果卵形,果期9—10月。頂花板凳果性喜陰濕的環(huán)境,多生于海拔1 350~2 200 m的山谷溝邊或林中陰濕處,耐寒性強,引種到北京的2年生苗不需防寒措施可露地越冬[2-4]。其株型美觀、四季常綠,是一種極具觀賞價值的園林植物。頂花板凳果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5]。目前,國內(nèi)外對板凳果的研究報道較少,且大多集中在化學成分和藥用與臨床方面。
本研究以頂花板凳果為材料,分析其在冬季自然低溫脅迫下各生理指標的變化,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評價各個測定指標的貢獻率,篩選板凳果抗寒性的重要指標,以期為板凳果抗寒性和耐寒機制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材料為頂花板凳果,苗齡2 a,在室溫22~25℃下進行常規(guī)盆栽管理,選取大小一致、長勢健壯的植株進行低溫處理。
2018年2月在山西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將選取的植株放出室外進行自然低溫處理,連續(xù)脅迫96 h,每日溫度為2~15℃。分別在處理0,48,96 h后取成熟葉片用于各項生理指標的測定。以處理0 h作為對照。每處理3次重復。
丙二醛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6]測定;SOD活性采用氮藍四唑法[6]測定;葉綠素含量采用丙酮、乙醇、水混合液浸提法[7]測定;相對電導率采用電導儀法[8]測定;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法[9]測定;Ca2+濃度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ICP-MS)進行測定。
使用Excel 2007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和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及差異顯著性分析(P<0.05)。
隨著低溫處理的持續(xù),板凳果葉片受凍癥狀逐漸加重。在低溫處理48 h時,葉片卷曲,背面出現(xiàn)水漬狀,正面呈深綠色;在低溫處理96 h時,葉片更加卷曲,變軟變薄,背面水漬狀情況嚴重,葉色與處理48 h相比差異不大。
從圖1可以看出,板凳果在低溫處理后,電導率呈上升趨勢。在低溫處理48 h時,電導率比對照高37.72百分占,且顯著高于對照;在低溫處理96 h時,電導率高達86.99%,顯著高于對照。本試驗結果與前人[10-11]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隨著低溫脅迫的持續(xù),板凳果細胞膜受到了損傷,導致電解質滲透率升高。
由圖2可知,板凳果在低溫處理后,MDA含量呈現(xiàn)上升趨勢。在處理48 h時,MDA含量比對照高0.023 mmol/g,但與對照差異不顯著;在處理96 h后達到最高,為0.343 mmol/g,是對照的1.6倍,與對照差異顯著。
由圖3可知,在低溫處理后板凳果的SOD活性呈上升趨勢。在低溫處理48 h時,SOD活性與對照相比無明顯變化。在低溫處理96 h時,SOD活性顯著上升,是對照的1.327倍,與對照差異顯著。SOD活性升高是植株的保護性應激反應,本研究結果與張軍等[12]的研究結果相似。
由圖4可知,板凳果在低溫處理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的趨勢。在低溫脅迫48 h時,可溶性蛋白比對照高6.812 mg/g,但差異不顯著;在處理96 h時,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對照高9.929 mg/g,差異顯著。這與李釗[13]的研究結果相似。
從圖5可以看出,板凳果在低溫處理后,葉綠素各含量變化趨勢相似,在處理48 h時,類胡蘿卜素(Car)含量、葉綠素 a(Chl.a)含量、葉綠素 b(Chl.b)含量和葉綠素(Chl.a+b)總量均升高,分別是對照的1.307倍、1.401倍、1.566倍、1.443倍,均與對照差異顯著;在處理96 h時,葉綠素各含量與48 h相比變化不大,差異不顯著。
從圖6可以看出,板凳果在低溫處理48 h后,鈣離子濃度比對照高38.25%,且顯著高于對照;在處理96 h后,鈣離子濃度比48 h下降了15.10%,差異顯著;處理48 h和處理96 h的鈣離子濃度均顯著高于對照。
利用SPSS軟件對板凳果葉片MDA含量、相對電導率、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類胡蘿卜素含量、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b含量、葉綠素總量和鈣離子濃度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由表1可知,板凳果的9個生理指標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相對電導率顯著正相關;SOD活性和MDA含量之間顯著正相關;葉綠素a含量和類胡蘿卜素含量之間極顯著正相關;葉綠素總量與類胡蘿卜素、葉綠素a、葉綠素b含量均呈顯著正相關。
表1 各抗寒指標相關性分析
利用SPSS軟件對板凳果葉片MDA含量、相對電導率、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b含量、類胡蘿卜素含量、葉綠素總量和鈣離子濃度這9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主成分1的貢獻率為78.953%,基本把板凳果抗寒性的信息反映出來。其中,類胡蘿卜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總量、相對電導率和葉綠素b含量的系數(shù)分別為0.991,0.985,0.983,0.967,0.956 和 0.907,為較大特征向量,與板凳果抗寒性關系密切,這與相關性分析結果一致。
表2 主成分分析
相對電導率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受損程度。在低溫脅迫條件下,細胞膜透性增大,胞內(nèi)電解質外滲,相對電導率增加[14],植物的抗寒性和電導率呈負相關[15]。本試驗結果表明,隨著低溫的持續(xù),板凳果的電導率呈上升趨勢,這與前人[16-17]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在低溫處理下,板凳果的細胞膜受到了損傷,導致電解質不斷滲出。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溫度越低或低溫處理時間越長,植物體內(nèi)MDA的含量則會越多,細胞膜受到的損傷就越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體保護酶系統(tǒng)中重要的保護酶,對保持細胞內(nèi)活性氧產(chǎn)生與清除之間的平衡、維持細胞的完整與穩(wěn)定有重要作用,并能提高植物對逆境的適應能力[18]。板凳果在低溫處理后,MDA含量不斷上升。在低溫處理48 h時,增加幅度較小,在低溫處理96 h時,MDA含量才有了較明顯的增加,這與SOD活性變化一致,說明低溫處理初期板凳果細胞膜受到的傷害較小,積累的有害物質較少,SOD活性上升幅度不大,而到了低溫處理后期,膜脂過氧化程度加重,MDA含量顯著升高,產(chǎn)生了大量的有害物質,SOD活性大幅度升高以清除體內(nèi)產(chǎn)生的有害物質,從而減輕低溫對植物的傷害。
可溶性蛋白是重要的滲透調節(jié)物質,可增加細胞保水力,使植物體抗寒性提高。多數(shù)研究認為,低溫脅迫下,植物可溶性蛋白質含量增加[19]。本試驗結果表明,板凳果在低溫處理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趨勢,這與嚴海燕[20]對富貴草抗寒性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在低溫逆境下,板凳果通過增加可溶性蛋白質的含量來增加細胞保水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抗寒性。
葉綠素含量常作為反映低溫對植物傷害程度的生理指標之一。一般情況,低溫下葉綠素含量較高的植物,有利于光合作用進行,有機物積累增加,對抗寒有利[21]。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低溫的持續(xù),板凳果葉綠素a、葉綠素b和葉綠素總量升高,這與杜春芳[22]對甘藍型油菜抗寒性研究結果一致,說明板凳果可以通過葉綠素含量的增加,促進光合作用,提高其抗寒性。類胡蘿卜素含量在整個處理過程中變化較穩(wěn)定,這與郭愛華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主要因為類胡蘿卜素可參與植物光合機構中過剩光能的耗散,使植物免受光抑制的損傷。
Ca2+作為耦聯(lián)胞外信號與細胞內(nèi)生理生化反應的第二信使,調控多種酶活性,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及植物對環(huán)境的反應與適應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4-25]。當細胞受到低溫環(huán)境的刺激時,胞質內(nèi)Ca2+濃度水平迅速升高,高濃度的Ca2+直接或間接(通過鈣調素CaM)活化靶酶,從而產(chǎn)生相應的生理生化反應來抵御低溫[26]。劉雪琴[27]在探究低溫下三尖杉鈣濃度的變化時發(fā)現(xiàn),低溫鍛煉可以使鈣離子濃度迅速上升,之后又恢復到靜息狀態(tài)。本試驗中,在低溫處理48 h時,鈣離子濃度升高,在處理96 h時,與處理48 h相比有所下降,但仍顯著高于對照,說明低溫處理會使鈣離子濃度升高,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提高植株的抗寒性。
綜上所述,板凳果在自然低溫處理過程中,隨著低溫脅迫的持續(xù),可溶性蛋白含量、葉綠素含量以及SOD活性不斷升高,說明板凳果可通過自我調節(jié)來適應低溫環(huán)境,從而減輕低溫造成的傷害;相對電導率、MDA含量和鈣離子濃度也呈上升趨勢,說明板凳果對低溫的調節(jié)能力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植物的抗寒性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不能僅從單項指標來評價其抗寒性。本試驗通過主成分分析和相關性分析得出,葉綠素a、葉綠素b、葉綠素含量、類胡蘿卜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相對電導率這6個指標與板凳果抗寒性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