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人民醫(yī)院 董 菁)
壓瘡又稱為壓力性潰瘍、褥瘡,是由身體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到壓迫,導致局部組織發(fā)生持續(xù)缺血、缺氧、營養(yǎng)不良而潰爛壞死[1]。而乳腺癌患者在術后比較容易出現壓瘡并發(fā)癥,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疼痛,同樣會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在治療時,傳統(tǒng)的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提高,目前采用濕性愈合療法結合人性化護理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其取得的效果顯著。本文敘述了2017年~2018年收治的患者,分析探討人性化護理干預結合濕性愈合療法在預防乳腺癌住院患者壓瘡中效果,現分析如下:
醫(yī)院選取了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住院患者60例,均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壓瘡等癥狀。按照隨機的方法分為實驗組患者30例,年齡為55~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12±3.8)歲;對照組患者30例,年齡為54~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32±3.1)歲。在60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出現II期壓瘡,34例患者出現III期壓瘡,其壓瘡出現的部位是:足踝處、骶尾部以及髖關節(jié)等部位。根據壓瘡形成的危險性Branden評分為10~22分,平均評分(14.0±0.2)分;患者的壓創(chuàng)面積(2×1厘米)~(10×8厘米)。2組患者在病情以及年齡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對于此組II期的患者,如果患者未出現水泡,要減少摩擦,對皮膚及周圍組織進行消毒,可將壓瘡創(chuàng)面暴露,容易自然結痂。如出現水泡,要防止水泡破裂、保護創(chuàng)面嗎、預防感染。要促進水泡自行吸收,也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進行消毒,用無菌敷料包扎。III期壓瘡的處理,對于潰瘍較深的患者,可用3%過氧化氫溶液進行沖洗,抑制厭氧菌的生長。用封閉無菌的敷料覆蓋處理,定期進行更換。
1.2.2 實驗組對此組患者出現的II期壓瘡的處理,II期壓瘡真皮部分缺損,傷口呈現粉紅色,表現為一個完整或破潰的水泡。首先應及時的對創(chuàng)面進行清理消毒,直接黏貼透氣性薄膜敷料或泡沫敷料,在水泡吸收后將敷料撕除。在處理水泡時要將其內的水泡液體抽出,用無菌紗布吸干液體,覆蓋泡沫敷料。在患者治療的同時,要及時給予患者人性化護理措施,對床單要及時的清潔,保持干燥。對患者建立床頭翻身卡,固定每2小時翻身一次,要及時記錄患者的體位與實際情況相符。平臥要抬高床頭,一般不高于30°,半臥時足底墊枕屈髖30°,放置軟墊。要幫助患者保持皮膚清潔衛(wèi)生、無異味、無瘙癢。要及時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疾病的健康教育,以及發(fā)生壓瘡的危險性,注意預防的有效措施,避免出現并發(fā)癥,影響患者康復[2]。
觀察患者在住院期間治療的情況和創(chuàng)面愈合的效果,顯效、有效以及無效。
選用SPSS19.0的數據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組間計數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2組的對比結果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此次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傷口愈合的總有效率為28例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21例70%,其對比結果明顯,P<0.05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組患者治療結果對比
壓瘡是乳腺癌患者術后較容易出現的并發(fā)癥,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傷害,而且創(chuàng)面長時間愈合不了。因此要通過有效的預防和人性化的護理,及早的為患者進行治療。要及時對患者的壓瘡面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臨床治療顯示,濕潤對患者的壓瘡傷口恢復較有利,其愈合的速度要好于干燥環(huán)境,修復傷面的皮膚組織,促進細胞生長,加快傷口愈合。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住院患者出現壓瘡時,采用人性化護理干預結合濕性愈合療法,其效果較好,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