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亢
豐子愷漫畫
驚蟄一過,蘇州的天空便突然變得繽紛起來,據(jù)說從唐朝開始,放飛風箏的傳統(tǒng),在這個充滿活力而又古老的城市幾乎沒有斷過。
四月剛到,姜愛送了我一只風箏。她剛從日本風箏博物館回來,風箏是一只章魚的樣子,上有細密刺繡,頗為精巧。她是個日本通,對日本風箏的來龍去脈很是了解。原來在日本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風箏是被禁止的,因為它曾長期被當做一種軍備用品。風箏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時候正值日本幕府時期。風箏一經(jīng)傳入,便迅速成為戰(zhàn)時監(jiān)測風向與迷惑對手的手段,也常常被忍者用作吸引追兵的注意趁機逃脫的工具。因為這段歷史,日本民間傳說里一直不乏忍者乘風箏偵查敵情的傳說。直到十七世紀才逐漸放寬對風箏的管制,風箏作為一種戶外娛樂工具開始在民間流行開來。
不只在日本如此,中國早期風箏的使用也多與軍事、通訊和氣象有關。最擅長“假于物”將風箏在軍事上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的是被后人奉為“兵仙”的漢將韓信。
在公元前190 年,楚漢相爭之時,漢將韓信奉命攻打未央宮,剛開始時苦于地面建筑遮擋,他使用風箏作為軍事偵察工具,既憑借它獲得較高的視點,又將它作為信號,順利地獲取了敵方的重要信息。后期為潛入秦朝皇宮,韓信計劃使用開鑿地道的方法,但是地面測距障礙重重,他便改良風箏,根據(jù)風箏引線長短來測算秦朝皇宮距離。
不僅如此,垓下之戰(zhàn)中韓信也使用了風箏。韓信將項羽軍隊圍困在垓下時,他又一次改造了風箏,這次風箏用制鼓的牛皮制作,上敷竹笛,迎風可響聲大作。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也就是“四面楚歌”故事的由來。
關于風箏的用法,除了韓信創(chuàng)造性地用于軍事,還有梁武帝將風箏用于傳信,南北朝有人將風箏用于高處滑翔等故事。大約在唐以后,風箏漸漸成為一種象征愉快浪漫的美學符號,很多愛情故事也假借它的飄逸一傳再傳。流動的時間和變換的空間在無限擴展風箏這個字眼的超脫感和想象力,它似乎可以乘著哲學和愛情飛翔。
看著姜愛還在放飛想象力,我用一個問題打斷了她: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風箏的“箏”是用的秦箏和古箏的“箏”?她剛回過神又陷入了沉思,然后開始掉書袋了:“‘箏’在《說文解字》里‘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馑际菗軇又裆順菲鞯那傧叶鄻?,字形采用“竹”作邊旁,“爭”是聲旁,箏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彈撥樂器的叫法,秦箏和古箏便是其中兩例。難不成風箏也是樂器?”
沒有直接回答,我說起在鳶都濰坊的一件事情,幾年前在拍攝一部風箏傳人的紀錄片,拍攝對象是楊氏風箏第十六代傳人楊紅衛(wèi)老師,楊老師在給我們展示要用卡車才能放起來的大風箏后,也問了我們攝制人員同樣的問題。年輕的我們以為自己見過世面,沒有深思便簡單粗暴地斷定風箏叫“箏”只是一種巧合。楊老師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拿起風箏帶領我們來到廣場,風勢正好,風箏很快把握好重力和揚力的平衡飛了起來。楊老師將手里的引線拴在場地的樁上,請我們到她身邊。風頭漸勁,風箏在天空歡快地游來游去,引線也繃得漸緊,楊老師用手輕輕撥動引線,我們當即驚呼:真的是樂器。引線發(fā)出的聲音和古箏的音色無異,隨著風勢的變化,以不同力度撥動不同地方,竟然可以把宮商角徵羽的調子全部演奏出來,我們聽得又驚喜又慚愧。
我特別感激這次風箏誤,這是我們人生中的重要一課,它不僅教會了我們要學會檢視和懷疑我們的習以為常,還告訴我們要永遠持空守空才能穩(wěn)健飛翔。
又過了兩年,我發(fā)現(xiàn)不止風箏是樂器,竹子也是樂器。一次在做一個古裝劇情片,需要錄制一些山野的空鏡頭,便和攝影師去穹窿山勘景。上山的路必經(jīng)一片竹林,我們的談論也沒有繞開竹子。攝影師對竹子很有感情,他是四川宜賓人,從小便在竹林里長大。我說想起“風箏”這個故事,他并不詫異,說竹子是做很多樂器的好材料,不只是在被砍伐之后,在生長的時候便已經(jīng)是樂器了。風是演奏者,天氣是調音師,空氣的濕度和溫度都是調音手段,竹子的生長也不斷改變音色,竹子和竹葉是時刻變化的樂器,在不同的季節(jié)演奏不同的風格。在我還沉浸在他很有宇宙觀的比喻中時,他已經(jīng)開始撿起一片竹葉吹起了曲調,風入竹林,嘩嘩嗦嗦的伴奏也不絕于耳。
后來在不同的天氣里又去了幾次穹窿山,果然聽出竹林的協(xié)奏曲風格多樣,慶幸自己沒有鈍化對自然的聲音感悟。很多時候遲鈍和狹隘也是一種誤讀,因為視野的狹隘,在思維里便建筑了局限性,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對一些已經(jīng)存在的事物喪失掉很多想象力,也喪失掉理解世界的許多可能性?,F(xiàn)在路過公園,仰望天空的諸多顏色,似乎用眼睛聽到了很多跳躍的音符,音符在空中洇染,洇染成穿透時空的絕唱。我已經(jīng)知道,所有的風箏其實并不只是顏色,它有它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