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神共奮
幾年前,媒體曝出過“把工業(yè)明膠當食用明膠添加”的事件。一個電視談話節(jié)目中,一位食品專家信誓旦旦地說,添加工業(yè)明膠絕對不可能做出添加食用明膠的果凍的品相??僧攬鲇杏浾卟シ懦鲇H身暗訪的視頻,地下工廠用工業(yè)明膠做出外形以假亂真的果凍來。
應該是這位專家的經驗落后于科技發(fā)展了,但他的表現很有趣:雖然睜大了眼睛,但始終面帶微笑,嘴里說“不可能的,這個不可能的”。
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有個麥道夫的“龐氏騙局”被揭穿。其行騙手段其實很老套,募集新投資者的錢來償還老投資者,但涉案金額巨大,而且受騙者都是各界名人,其中居然有一位金融領域專家中的專家—美聯(lián)儲前主席、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
專家也會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犯錯,這一點大家都能理解。但在網絡時代,專家的名聲真的是江河日下,變成了“磚家”和“叫獸”,遠遠超過了“名人效應”所能解釋的范疇。
為什么這些“磚家”常常讓人覺得很不靠譜呢?到底是專家本身的問題,還是普通人自己的問題?
網絡時代的一個特點是有大量現場的照片和視頻,信息透明看起來是好事,但問題是,普通人生活中大多靠直覺判斷—直覺的好處是速度快,消耗大腦資源比較少,用來對付日常工作和生活瑣事綽綽有余,可一旦到了專業(yè)領域,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跟影視劇里不一樣,就很容易出現“直覺性偏差”。
而專家在自己的領域內,用的是基于邏輯的科學分析,繞過了吃瓜群眾的直覺判斷盲區(qū),反而讓普通人誤解為“專家不靠譜”。
比如有一個統(tǒng)計結果表明:生活條件越好的地方,癌癥患者的比例反而越大。這個數據難免讓普通人覺得是在胡說八道,但在專家看來很好理解:與癌癥聯(lián)系最緊密的因素不是生活質量,而是年齡,超過50歲,患病率直線上升,而生活質量高的地方必然人均壽命長。
在專業(yè)領域內產生錯覺的另一個原因是,很多專業(yè)領域內的數字都具有欺騙性,偏偏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擅長數學,或者懶得算一下。
很多人去做一種叫“低劑量螺旋CT”的早期肺癌篩查,因為這種檢測的特異性和靈敏度都是99%,也就是說,有病的人99%會被查出來,而沒病的人99%也會被排除。聽起來很不錯吧?
可是,醫(yī)學博士、科普作家“菠蘿”在他的《癌癥真相:醫(yī)生也在讀》一書中認為,就算這個數據是真的,普通人也沒必要做,除非是幾十年的“老煙槍”這種患癌高風險人群。
讓我們來跟“菠蘿”一起做個簡單的算術題:假設10萬人做測試,有多少人會被查出有問題?
第一部分,有病被查出的人數:假設肺癌得病率為千分之一,那么10萬人中實際上是有100人生病,99%的人被查出,就是查出99個人。
第二部分,沒病卻查出有病的人數:剩下的99900個實際上沒病的人,因為1%的誤診率,會有999個人被誤診為癌癥。
最后,求出誤診率:被檢出的1098個有問題的人中,其實有999個人是誤診,被誤診的概率高達91%。
而實際上,很多醫(yī)生都認為這個篩查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只有90%,那么誤診率就高達98.1%!再考慮到這種檢查的高輻射對人體的影響,非高風險人群做檢測是得不償失的。
假如你是被誤診的其中一個,虛驚一場后,你一定會大罵“磚家”不靠譜,但真正不靠譜的是你的數學水平,還有玩數字游戲的推銷員。
不過,在上面的案例中,你可能會想,沒有癌癥診斷出癌癥還好啦,重點是—有癌癥的人,99%都能診斷出來。
這正是專家和普通人看法存在分歧的第二個原因:專家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分析,忽視了人性的弱點,反而給人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而普通人如果與此事有切身利益關系,感受就完全不同。
還是以醫(yī)生為例,假如某重癥有兩種治療方案:A方案成功率50%,有50%的概率沒有任何效果;B方案成功率高達90%,但有5%的風險立刻死在手術臺上。
作為醫(yī)生,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肯定覺得B方案更好,手術當然少不了風險。但患者就不一定了,5%的死亡風險,對于絕大部分人而言,還是太高了。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上說的“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為了避免死亡、破產一類的“絕對風險”,寧可放棄“風險收益比”更好的方案。
所以作為專業(yè)人士的醫(yī)生,不僅要懂醫(yī)學,更要懂人心。
前面說的例子都是普通人的問題,要么不科學,要么不理性,好像專家永遠不會犯錯。當然并非如此,專家最熟悉的專業(yè)領域,往往正是他們的盲區(qū)所在。
專業(yè)人士也會被直覺誤導,因為他們有一套處理突發(fā)事件的程序。一些被認為基本不會發(fā)生的極小概率事件,常常會被解釋成其他出現概率更高的原因,專家的自信又讓他們比普通人更容易在這里犯錯。
專家們忽視“極小概率事件”,還有一個原因:如果考慮這些因素,做事情的成本可能會高得驚人,預算可能永遠通不過。福島核反應堆就是一個慘痛的例子。
過去45年間,福島最大的地震是8.0級,所以日本人就按8.5級的防震標準來建造核反應堆。而事實上,福島在過去很可能發(fā)生過9級地震,而這個信息被專業(yè)人士“當成極小概率事件”無視了,最終造成巨大的災難。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專家,思維上都有自己的盲區(qū)。普通人的盲區(qū)是“過于依賴自己的直覺”,專家的盲區(qū)是“過于相信自己的理性和經驗”。
這兩種思維盲區(qū)的產生,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兩類人都過于在乎現在就得到一個答案—因為專家如果沒有這個答案,他們很可能什么事都做不了;普通人如果不立刻得出答案,日常決策成本可能高得驚人。
這就導致我們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上,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
食品添加劑專家覺得把添加工業(yè)明膠的食品做成與添加食用明膠的食品相同的品相很難,就忽略了技術的進步;普通人太希望找到一個準確率很高的癌癥早期篩查方法,忽略了數字本身的意義;核電專家太希望證明在福島可以建核電站,忽略了小概率事件的不確定性……
上學時,我們都有做選擇題的經驗:不能因為一個選項看起來是正確的,就不看其他選項。這個經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決策中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