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昊文
當(dāng)“愛心冰箱”遭遇動作挑戰(zhàn),其根由不在發(fā)起人公益力度不夠大,而在社會部分人群“慎獨”品質(zhì)之缺失及教育之缺席。唯有彌補人心之空洞,方可使公益之行為楊帆起航。
眼界放遠(yuǎn),便不會專于蠅頭小利。
時代在變,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早已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既非利益或說是生存需求的驅(qū)使,為何還會在意那一份“免費的午餐”?這便是占小便宜心理在作祟??扇羰窃谶@個大國崛起,日新月異的時代,仍殘留著老一輩為生計省吃儉用的“小心思”未免也太格格不入了。究其根本,必須使自己的眼界放得寬廣些:你看,“一帶一路”建設(shè)、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全球的腳步一刻不歇,而你還在冰箱前駐足窺探,不覺得自己落后太多了嗎?尼采曾說“被社會拋棄是一種悲劇”。而停駐不前,只專注干腳下蠅頭小利正是在被社會與時代拋棄。“愛心冰箱”并非為大眾所設(shè),它的作用是慰藉戶外工作者饑腸轆轆的身體,扶持其疲憊不堪的心靈。若能將眼界放遠(yuǎn),那么有力者就會向冰箱內(nèi)放入一些食品,用行動讓人生情懷落地。
裨補闕漏,便不會與公益反道而行。
米蘭-昆德位曾說:“生命是一株結(jié)滿可能的樹”。這棵樹上的果實,與你對它的滋養(yǎng)呵護(hù)有關(guān)。我們理應(yīng)用社會主流的正能量思想澆灌它,方使自我的水準(zhǔn)得以提升,且看樓小英夫婦將棄嬰抱起,悉心撫養(yǎng),傳承的是小家的善良本心;中國維和部隊在全球扶助難民、救濟(jì)災(zāi)民,傳遞的是互助的大國情懷。全國上下,舉國內(nèi)外,無論大小團(tuán)體,弘揚的總導(dǎo)方向都是互助與和諧。當(dāng)我們都認(rèn)識到這些,在自我的世界中悄悄沖洗貪婪的污泥,方可裨補社會總體呈現(xiàn)的弊端,方可與公益同向而馳。
教育到位,便不會培育出市井不“小”民。
孩子是一張張白紙,繪在上面的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呈現(xiàn),正如部分人所言:每個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熊家長。若家長能以獨立之健全人格,感染熏陶孩子,孩子就會于期望中成長,這種教育可以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也可來自《錢氏家訓(xùn)》等傳承已久的書籍,亦可來自于社會正能量事件的鼓舞。唯有下一代的教育到位,幫可使下一代的人生軌道不傾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才有了可靠的支柱!
莎士比亞曾說:“大??梢栽杏札埡亡L魚,而小清流只有供鼎俎的蝦。”若說公益便如這片汪洋,那么慎獨之人格就是精華所在,培育和庇護(hù)這份寶藏是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職責(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