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真
請允許我書封長信,逆時光捧至您手;請允許我低聲細語,向您求教處世之道;請允許我俯身傾耳,聆您揭示生命哲學。
早有聞,您臨川而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志士也都有“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的愴然泣下,“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捫心自問。這使我不禁回望自己已流逝的年月,它們是否盡其價值?又究竟要以怎樣的方式去迎接將來的一分一秒,以求這并不綿長的生命充分延展?
曾子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渺若滄海一粟的我,不求實現(xiàn)宏愿,只求能在您千載光芒下,做文化的傳頌者,學堂的說書人。曾無知遐思,播理想之種并用行動澆灌是水到渠成般的易事;我也曾是日觀卷、常屬文,用書籍浸潤歲月的理想追求者。閑暇時,利用更多時間閱讀詩書詞賦,探求文學世界的奧妙。這無疑是最令我傾心的美事,也是使理想生根的良策。我本想,這舒朗的時光定會日久天長地存活于生命中,但隨著年級升高,我已疲于應對繁多的學業(yè),迫使我將心之所愛、甚至連同對理想的追求暫且束之高閣。
理想與行動,恰似紙鳶連牽線。放飛的高低在于線的堅韌與長短;而無論它飛至何處,終不能逾越現(xiàn)實這片碧天。實望這紙鳶能在僅有的空間里劃出最具價值的弧線。究竟如何牽引?盼您為后生掃清陰霾。必洗耳,聆君語。
對于在人生時間軸的某個節(jié)點當做的事,要達到的境界,您在觀流水而興嘆時,對自己和學生,也是向萬千后代悟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軌跡。
處于“十五向?qū)W”之年的我,在如何取得更優(yōu)異成績的曲徑中繞轉(zhuǎn),又用眾多科目的內(nèi)容將時間縫隙填補。日子似乎成為獲取成績的俘虜,這些“受壓迫”的時間雖報以我光彩的分數(shù),但也侵蝕了心靈的愿望和獨屬這個年紀的浪漫遐想。今人總在工作時奮力拼搏,仿佛自己的理想和職業(yè)成就即在于將工作很好地完成;而當自己離開暫時設定的身份后,就會因心靈無處寄托而倉皇失措。當下有多少人“以心為形役”,為成全外在的優(yōu)秀而置心聲于不顧。我欲在除了做好學生這一角色外,還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能好好解讀內(nèi)心真情;想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暢快灑脫;“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心靈悠游;“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钡纳顟B(tài)度。欲在周而復始的奔波勞碌中,及時感恩每一段平實中閃爍幸福的光陰;緩解心靈,讓自己不為身外之物所累。棹苦舟之遠岸而不忘初心,言易行難。還請您教我處之何如?愚當聆君語,以受用。
今人常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勉勵自我,鼓舞后生。理想對人的發(fā)展方向與生命高度至關(guān)重要。然而,愈涉世,愈思索——理想究竟是一個怎樣廣義的概念?追求何物才能稱為有自我促進作用的理想?觀《論語》有聞,您向后生話理想。子路欲要統(tǒng)治千乘之國;冉求立志讓百姓豐衣足食;公西華愿做小小司儀。他們的態(tài)度越來越平和,理想也越來越貼近現(xiàn)實,而您卻未對三者的理想做出任何答復。直至曾晳一曲鼓罷,舍瑟而作,對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蹦S即贊嘆:“吾與點也?!痹c的理想異于旁人:他不求治國理家,豐腴榮華;唯欲融匯自然,感知暮春,做些使自己享受的事并給予心靈慰藉。然在蕓蕓眾生奔波勞碌的時代,生活中細微而溫情的儀式感正一點點被各項事務侵蝕,甚至,不得以復生。人大概生來就是矛盾的個體,當理想中少了對生活韻味的追求時疲于奔命,嘆惋生活不能煥發(fā)應有的光彩;當真正去挽回生活的儀式感時,又因自認為虛度光陰碌碌無為而懊悔。我們,正是缺少您以完善自身人格為前提,以君子不器為宗旨,灑脫舒朗的理想之道。
拋開用學業(yè)成果與職業(yè)素質(zhì)構(gòu)建的世俗追求;轉(zhuǎn)而叩響心房,放靈魂至自然去陶冶,從而更好地堅定理想。這大概是世人尚未觸及的圣賢之道,也是后輩稱您為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何如斯可及卿絲毫?望君語。必將汝言刻于心,每迷惘,常念想。
同先生共話,方能在墜入昏黑深淵時因仰望一縷曙光而奮起;陷入無盡糾纏時因存在一股清泉而沉穩(wěn);甚至,升華超脫。同先生共話,畢生殊榮。深受您啟發(fā)并對您學說進行一二鉆研的當代女學者于丹在書中語: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jīng)典,所有古圣先賢的經(jīng)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盡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與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代。
“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也恰是我想與您交流的核心。您,兩千余年前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處世之方君子之道的先行者,用質(zhì)樸舉止清明后世子孫的心。我們,或蒙昧或覺醒,或痛楚或歡愉,都會用一生去品析圣人之道;踐行每一則具有普適性的金句良言;在您的言辭里受用一生,在您的溫熱中靠近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