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偉
烏菱白芡不論錢,亂系青菰裹綠盤。
——北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之三
詩詞釋義:湖里生長的烏菱和白芡多到不用論錢買,水中的茭白如同包裹在綠盤里一樣。
那一年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中國文化史上最著名的吃貨——蘇軾蘇先生正在杭州做官。也許有點煩,也許心情剛剛好,反正就在六月二十七日那天,他老人家游覽西湖。飽覽了湖光山色之后,蘇先生又跑到望湖樓上喝酒吃菜,大醉之后留下了五首絕句,其中就有這首“烏菱白芡不論錢,亂系青菰裹綠盤。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蘇先生對當(dāng)時湖中的植物一一提名道姓,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年的西湖上,有老菱(詩中的烏菱指老菱,因為菱角老了之后外殼會變黑),有青菰(俗稱茭白),也有芡。
而芡,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
芡是一種極其有趣的水生植物,屬于睡蓮科芡屬,總是生活在東亞、南亞以及東南亞等溫帶、亞熱帶地區(qū)的池塘、湖泊里。芡的壽命從來不會超過一年,但它卻能像睡蓮一樣,長出又大又圓、長達二三米的葉片,鋪在水面上,因此還有人叫它“假蓮藕”。芡的花也相當(dāng)漂亮。
不過,如果僅僅看中這些,未免小看了芡。它還有可口又可人的種子!
芡的種子常常被稱為“雞頭米”。這是因為野生芡的果實成熟時,從水面挺立出來,渾身帶刺,毛茸茸的,遠遠看去活像一個好斗公雞的腦袋(可惜,現(xiàn)在人工栽培種植的芡的葉柄、花梗和果實上已經(jīng)光滑無剌了)。如果扒開芡的果皮,取出種子之后再弄掉假種皮,就能看到小小的、珍珠一樣水靈靈的雞頭米啦。一個果實里大約能扒出20到100粒雞頭米。
新鮮的雞頭米可以生吃,味道相當(dāng)不錯。說不定蘇老先生當(dāng)時的餐桌上,就有珍珠一樣的雞頭米呢。此外,雞頭米還可以用來煲湯、做粥等等。曬干磨成粉之后的雞頭米還可以用來勾芡。有人甚至認為最早用來勾芡的調(diào)料就來自于雞頭米,不然為什么叫“勾芡”呢?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還把雞頭米列為一味中藥——這是不是說明了它歷史悠久?但事實上,雞頭米被食用的歷史早于明朝之前很久很久……
考古學(xué)家曾在我國的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發(fā)現(xiàn)了7000年前上古部落采集來的野雞頭米。顯而易見,那時候人們已經(jīng)開始食用它了,而且很可能是生吃。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更有“加籩之實,菱芡粟脯”的記載,說明雞頭米還可以用于祭祀,奉給祖先食用。更早一點時,人們曾在以色列的一處79萬年前直立人燒火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原始的雞頭米種子……
嗯,現(xiàn)在再食用或看見雞頭米的話,你是不是覺得更有文化、更有歷史感一些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