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平,?;燮G,王 海,王 帥,蒲傳強
視神經(jīng)脊髓炎譜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spectum disoders,NMOSD)是一種免疫介導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炎性脫髓鞘疾病,由Wingerchuk等于2007年首次提出[1],2010年歐洲神經(jīng)科學協(xié)會聯(lián)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進行明確定義,特指一組潛在發(fā)病機制與NMO相近,但臨床累及范圍較廣,不完全符合NMO診斷標準的相關疾病[2],根據(jù)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體的表達,將NMOSD分為AQP4抗體陽性和AQP4抗體陰性的NMOSD[3]。在2015年NMOSD診斷標準中,該病有6類核心臨床表現(xiàn)[4],即視神經(jīng)炎、急性脊髓炎、極后區(qū)綜合征、急性腦干綜合征、發(fā)作性嗜睡或急性間腦癥狀伴MRI顯示的NMOSD典型的間腦病灶,以及大腦綜合征伴NMOSD典型的大腦病灶。而表現(xiàn)為極后區(qū)綜合征的NMOSD在臨床上很特殊,易被人們漏診而誤治,尤其伴有難以糾整的頑固性低鈉低氯血癥的病例更少見。本文特報道1例,以提高對該疾病認識,減少誤診。
患者,男,67歲,主因頭暈、惡心及嘔吐8 d,加重6 d于2018年5月11日收入我科?;颊哂谌朐呵? d(2018年5月3日)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暈、惡心,但無視物旋轉(zhuǎn)、視物模糊、頭痛及嘔吐,就診于當?shù)刂嗅t(yī)院,查血鈉 132.5 mmol/L,予以活血化瘀、改善循環(huán)等治療,效果不佳。6 d(2018年5月5日)前患者癥狀加重,如頻繁嘔吐,呈非噴射性,嘔吐物為非咖啡色胃內(nèi)容物,進食后1~2 h即嘔吐,伴全身乏力、疲倦、思睡;頭部MRI檢查(2018年5月6日)報告“左側(cè)基底節(jié)軟化灶,腦白質(zhì)脫髓鞘改變”。繼續(xù)給予止吐、改善腦循環(huán)等治療,但患者惡心、嘔吐仍頻繁發(fā)作。后來我科住院。既往胃潰瘍病史40余年;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半月前行電鏡下息肉切除術。入院體格檢查:Bp120/80 mmHg,呼吸20次/分,脈搏70次/分;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率70次/分,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雜音,腹軟,無壓痛,肝脾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神經(jīng)系統(tǒng):神清語利,近記憶力減退,雙側(cè)瞳孔等大正圓,直徑3 mm,對光反射靈敏,雙側(cè)鼻唇溝對稱,示齒口角無歪斜,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級,四肢肌張力正常,雙側(cè)共濟運動正常,雙側(cè)深淺感覺檢查正常,雙側(cè)肱二、三頭肌腱反射(),雙側(cè)膝腱、跟腱反射(),雙側(cè)Babinski征陰性?;灆z查:2018-05-12血尿便常規(guī)、甲狀腺功能、肝功能、腎功能、血脂均正常,空腹血糖7.45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80%,AFP、CA199正常:感染篩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體、艾滋抗體陰性;梅毒螺旋體抗體陰性。功能影像檢查:2018-05-12胸部、腹部和盆腔CT:支氣管炎,雙肺間質(zhì)性病變,左心室增大,心包少量積液,主動脈與冠狀動脈硬化,雙側(cè)胸膜肥厚及前列腺肥大伴鈣化。2018-05-15肺癌3項: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17.320 ng/m(0-16.3 ng/ml)、非小細胞肺癌相關抗原(CYFRA21-1)及CEA正常;2018-05-17腰椎穿刺壓力:初壓:80 mmH2O,腦脊液外觀清亮,細胞總數(shù)74.00×106/L,白細胞總數(shù)9×106/L,紅細胞總數(shù)65×106/L,蛋白0.93 g/L;葡萄糖6.21 mmol/L;氯98 mmol/L;2018-05-18 24 h尿鈉 220.59 mmol/L,尿鈉41.7 mmol/L,尿量5290 ml(24)(增高);2018-05-18頸椎核磁未見異常。2018-05-24血自身免疫性腦炎抗體系列陰性;血AQP4抗體陰性;NMO-IgG陰性;免疫球蛋白G(血清)17.7 g/L,血清IgG寡克隆區(qū)帶陰性,抗核抗體譜20項陰性;腦脊液自身免疫性腦炎抗體系列均陰性;腦脊液免疫球蛋白G109 mg/L,IgG寡克隆區(qū)帶可疑陽性,IgG寡克隆區(qū)帶可疑陽性。腎素活性、血管緊張素Ⅰ、血管緊張素Ⅱ、醛固酮正常;血漿皮質(zhì)醇(16:00)7.2 μg/dl。
患者住院后, 仍頻繁惡心、嘔吐,出現(xiàn)低鈉血癥,胃鏡檢查提示胃內(nèi)容物潴留,非萎縮性胃炎,予以促進胃腸動力治療效果不佳,考慮此患者無低血壓、皮膚、粘膜干燥表現(xiàn),血清鈉<130 mmol/L;血漿滲透壓<270 mmol/L;尿鈉>20 mmol/L、尿鈉>80 mmol/24 h;除外心、肝、腎、腎上腺、甲狀腺功能異常,考慮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予以補鈉、限水治療。監(jiān)測血鈉數(shù)值:2018-05-12為117.6mmol/L、2018-05-13為116 mmol/L、2018-05-16為110.1 mmol/L,治療效果不佳,仍有頻繁惡心、嘔吐。2018-05-16頭部MRI-T2提示左側(cè)小腦蚓部、四腦室周圍、腦橋、中腦及胼胝體壓部長T2信號(見圖1);MRI-T2-flair序列提示上述病灶為高信號(見圖2)??紤]為視神經(jīng)脊髓炎譜系疾病,主要以極后區(qū)綜合征和急性間腦綜合征為主,給予甲潑尼龍靜脈滴注 1 g×3 d,500 mg×3 d,240 mg×3 d,120 mg×3 d,地塞米松磷酸鈉 10 mg×5 d,5 mg×3 d,聯(lián)合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27.5g靜點(共5 d),應用上述方案治療2 d后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明顯緩解,監(jiān)測血鈉2018-05-17(激素治療1 d后)為115.6 mmol/L、2018-05-18為 116.6 mmol/L、2018-05-19為124 mmol/L、2018-05-23為130.4mmol/L、2018-05-30為132.1 mmol/L。2018-05-29(激素治療2 w)頭部MRI-T2提示胼胝體壓部長T2信號(見圖3);MRI-T2-flair序列提示上述病灶為高信號,較前相比明顯好轉(zhuǎn)(見圖4)。隨訪至截稿(2018-06-03),患者出院時,其癥狀完全消失,但血鈉為132.7 mmol/L,較正常稍低。再隨訪至出院后1 m余(2018-07-09),復查血鈉132.7 mmol/L,復查頭部MRI-T2提示胼胝體壓部長T2信號基本消失(見圖5)。
圖1 頭部MRI-T2(2018-05-16,激素治療前): 四腦室旁、腦橋、中腦及胼胝體壓部稍長T2信號
圖2 頭部MRI-T2flair(2018-05-16,激素治療前):四腦室旁、腦橋、中腦及胼胝體壓部長T2信號
圖3 頭部MRI-T2(2018-05-29,激素治療后2 w):四腦室旁、腦橋、中腦稍長T2信號消失,胼胝體壓部長T2信號減少
圖4 頭部MRI-T2flair(2018-05-29,激素治療后2 w):四腦室旁、腦橋、中腦稍長T2信號消失,胼胝體壓部長T2信號減少
圖5 頭部MRI(2018-07-09,出院后1月余):胼胝體壓部長T2信號基本消失
該病例以頭暈、惡心及嘔吐為首發(fā)癥狀,并一直持續(xù)存在,且逐漸加重,在消化科診治不清。后到神經(jīng)內(nèi)科,經(jīng)頭部MRI發(fā)現(xiàn)小腦蚓部、四腦室周圍、腦橋、中腦及胼胝體壓部長T2信號,考慮視神經(jīng)脊髓炎譜系疾病可能。為此,依此初診即給予大量激素沖擊治療并繼續(xù)進行相關檢查。檢查結(jié)果除了有較嚴重的低鈉血癥和腦脊液蛋白偏高外,其他相關檢查均無異常,特別是AQP4抗體呈陰性。經(jīng)規(guī)范激素治療后癥狀完全消失,血鈉水平恢復正常,頭部MRI檢查提示腦部病灶明顯好轉(zhuǎn),直至完全消失。為此,綜合該病例的臨床及相關檢查和治療反應,可以診斷為視神經(jīng)脊髓炎譜系疾病,因AQP4抗體呈陰性,故應考慮為AQP4抗體陰性視神經(jīng)脊髓炎譜系疾病。
視神經(jīng)脊髓炎譜系疾病是由視神經(jīng)脊髓炎擴延出來的與視神經(jīng)脊髓炎相關的脫髓鞘疾病,其包括6個核心臨床表現(xiàn)。尤其是最后區(qū)綜合征為NMOSD核心臨床癥狀之一,表現(xiàn)為頑固性惡心、嘔吐,其機制普遍認為是刺激病變累及延髓的嘔吐及呃逆中樞,包括延髓的孤束核和疑核所致,此部位血-腦屏障通透性較強,星形膠質(zhì)細胞富含 AQP4,因此易成為AQP4抗體損傷部位[5]。NMOSD最后區(qū)綜合征可以在疾病早期孤立發(fā)生,主要表現(xiàn)為頑固性呃逆或惡心嘔吐,早期消化道癥狀比較明顯,如本例患者剛開始考慮為消化道疾病,予以保護胃粘膜、促進胃腸動力、止吐等治療后,效果不佳。
急性間腦綜合征也為NMOSD核心臨床癥狀之一,但臨床少見,因病變累及丘腦/下丘腦,可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睡病、低鈉血癥等[6],Lorio等回顧性分析了梅奧診所160例AQP4抗體陽性的NMOSD患者,發(fā)現(xiàn)16%的患者存在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引起的低鈉血癥[7],所有患者均在限制水攝入(<1 L/d)后低鈉癥狀完全好轉(zhuǎn)。本病例出現(xiàn)嚴重的低鈉血癥,可能是系因為間腦受累有關。
AQP4-IgG目前被認為是NMOSD較為特異的診斷抗體,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始終未能檢測到[8],目前認為陰性患者可能存在與陽性患者不同的發(fā)病機制,可能有其他致病性抗體存在,本例患者為AQP4-IgG陰性NMOSD。
根據(jù)2015年國際NMO診斷小組(IPND)制定的NMOSD診斷標準[3],本例患者有兩個核心癥狀:最后區(qū)綜合征及間腦綜合征,患者頭部核磁示左側(cè)小腦蚓部、腦干及胼胝體壓部長T1、長T2信號,血清AQP4抗體陰性,結(jié)合實驗室指標及影像學檢查除外腫瘤性疾病及其他免疫性疾病,診斷為成人AQP4抗體陰性NMOSD是明確的。此患者血清及腦脊液中免疫球蛋白G均升高,應證了NMOSD以免疫為主的,細胞免疫及粒細胞等參與的免疫相關性水通道蛋白病。
國內(nèi)曾有報道1例以極后區(qū)綜合征為首發(fā)癥狀的NMOSD合并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9],因“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乏力20余天入院”,查血AQP4抗體(+),其影像學檢查為典型延髓區(qū)背側(cè)長T1、長T2信號,T2FLAIR及DWI像呈高信號,給予激素及丙種球蛋白沖擊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zhuǎn)。1 y后復查病情穩(wěn)定。本患者表現(xiàn)為頭暈、頑固性惡心嘔吐,消化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伴頑固性低鈉血癥,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頭部核磁提示四腦室周圍長T2信號,與所報道疾病相仿,但此患者影像學檢查提示受累范圍較廣,除上述部位外,還累及小腦蚓部、中腦、胼胝體壓部等,經(jīng)治療臨床癥狀消失,病灶大部分消失,符合AQP4陰性視神經(jīng)脊髓炎譜系疾病診斷。
極后區(qū)綜合征在病程和MRI上均具有可逆性,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或啟動免疫治療后可自行好轉(zhuǎn)和或MRI上病灶消散,多不遺留后遺癥[10],如遇到不明原因頑固性惡心、嘔吐,需早期警惕本病,國內(nèi)外研究顯示NMOSD緩解期長期口服潑尼松龍10~20 mg/d可有效預防復發(fā),本患者應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療效果顯著,因不能耐受口服激素,激素沖擊治療后2 w內(nèi)停用,隨訪至今,病灶無復發(fā),患者血鈉仍較正常偏低,是否與激素治療時間短或患者出院后飲食節(jié)制有關,需進一步隨訪,以后病情是否反復,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