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耿永君
綏德老城東門灘遠眺
文學(xué)
一
綏德城四周皆山,這些山都穩(wěn)穩(wěn)妥妥呆在自己位置上。唯有一座山不安分,一頭闖入無定河和大理河交匯處,一蹲數(shù)千年,成為綏德最早的城郭。
它,就是疏屬山。
疏屬山方圓不足5里,高數(shù)百米。“疏”有“雕鏤”之意,即此山如雕刻一般;“屬”有“連接”之意,即它連接周圍山巒。
山不出眾,來歷卻不小。春秋戰(zhàn)國時的地理名著《山海經(jīng)》記載:遠古時代,黃帝部落就在這里活動。黃帝還將大逆不道的“神”貳負綁縛在疏屬山樹上懲罰。
身居綏德,疏屬山是我去的最多的地方。若有客人來,我就帶他們上疏屬山。只有登臨此山,你才能看清綏德的本來面目,才能了解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
它像一個威風(fēng)凜凜、頂天立地的綏德漢,眉宇間自有一股陽剛之氣。八角樓是它高昂的頭顱,目光炯炯,守護著古老的名州城。
四月的陜北,天空高遠而深邃。登臨全城制高點八角樓上,俯視綏德,蒼茫雄渾的高原,寬闊平緩的河流,繁華喧鬧的城市就在你眼底了。你仿佛嗅到北邊內(nèi)蒙古草原飄來的縷縷青草味,聽到東邊黃河陣陣波濤聲。目光穿越西南云霧,西京長安的繁華,寧夏銀川的安詳,也在你的注視之中。太中銀鐵路、西包鐵路在此交會,綏德盤踞在這十字路口,你該明白這里為啥稱西北“旱碼頭”。
扶蘇,這位秦始皇長子,是綏德的關(guān)鍵詞。他的墓塋在八角樓下小土丘里,一到這里,你瞬間就抵達歷史深處。我們可以想象,秦代一場陰險惡毒的陰謀,如何似一陣狂風(fēng)從帝都咸陽刮來,席卷了邊塞上郡。一棵秦朝的大樹轟然倒下,秦王朝從此走上絕路。大情大義的綏德人將太子厚葬于此,讓他的生命與靈魂永駐上郡,并建扶蘇祠,命名“扶蘇巷”。昭示綏德人對忠臣賢良的敬仰和對奸佞鼠輩的不齒。
從大秦的云煙出來,一腳又邁進“漢畫像石館”。“沃野千里,禾稼殷實,水草豐美,土宜產(chǎn)牧”的綏德漢代圖景躍然石板之上。先民們用錘鏨在青石板刻下了漢時歷史,感情細膩,技藝高超,叫人驚嘆。我常想,倘若把館里300多塊漢畫像石排列開來,就是漢代陜北乃至北方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俗的燦爛畫卷。
漫步疏屬山,仰望長空,我常常思緒如潮:那天空飄浮著的可是秦代白云,地上刮著的可是漢時雄風(fēng)?
建于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的文廟和學(xué)宮,以及清代的雕山書院,是疏屬山半山腰左右兩處古代文教圣地。尊孔讀經(jīng),文明教化,詩禮啟蒙,愚昧覺醒。這里濃縮了古代教育之精髓,是綏德乃至陜北教育文化的源頭?,F(xiàn)在,雕山書院建筑群已經(jīng)消失,遺址上先后又開辦綏德師范和實驗中學(xué),學(xué)宮、文廟院內(nèi)辦起聾啞學(xué)校。學(xué)宮、書院、師范學(xué)院,像一個個溫馨的搖籃,將綏德文脈傳承延續(xù),一代代精英從這里飛向神州各地。
浸潤著秦漢文化的疏屬山,還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戰(zhàn)爭年代,疏屬山用它博大寬厚的胸膛,溫暖了風(fēng)雨如磐的艱苦歲月。在李子洲、王震、習(xí)仲勛舊居,你會感受到革命者為事業(yè)與真理勇于獻身的浩然正氣。
散落于疏屬山陽坡背洼的,是古宅老窯,是見縫插針生長著的花草樹木,是濃郁的現(xiàn)代生活氣息。山上中小學(xué)師生、小商小販和居民無數(shù),把日子渲染得蓬蓬勃勃。
古老與現(xiàn)代相承,歷史與文化交融,傳統(tǒng)與時尚碰撞。人生易老,疏屬山不老,它注定是綏德一處人文精神高地。
城中有山,山中有城,這樣的古城格局,使城市有了起伏,有了層次,有了綠色,有了依靠。
入夜,八角樓的彩燈在古城上空掃來掃去,像疏屬山慈祥的目光,撫摸著名州城的一片靜謐安詳。
綏德天下第一樓
二
陜北高原自古干旱缺水。倘若縣城能有一條河流過,那是此地人的福澤,日子就會滋潤,臉上有水色,活得舒坦。
綏德城內(nèi)兩河環(huán)繞,你想這里會是怎樣的氣象。
無定河從北向南一路歡歌,大理河由西朝東川流不息。兩條河宛如綏德女人,安靜沉穩(wěn)又多情灑脫。它們和疏屬山這位綏德漢一剛一柔,朝夕相伴,演繹著生命的絢麗多姿。又像一對久別重逢的干姊妹,在城東相聚融匯,合二為一,擁抱不止。它們的頭上,是千獅橋,橋邊護欄上的石獅子看到這一幕,都樂了。
裹挾著塞外黃風(fēng)和毛烏素沙漠的無定河,從北面定邊縣白于山脈流出,一到綏德,立刻文雅了許多,水流舒展漫延開來,給這里帶來寬闊平坦的川道,帶來濕潤與富饒,帶來綠色與生機。
大理河從《水經(jīng)注》中流來,一進名州城,沿岸就有了故事與傳說。流至西岸縣一中,它看到校園有秦大將蒙恬高高的墓塋;流到落雁砭,它聽到漢代王昭君出塞途經(jīng)此處,一只大雁被昭君美貌吸引,暈頭轉(zhuǎn)向,凌空墜地的關(guān)于“落雁砭”的傳說;流到清水溝,山上抗大學(xué)員挖的窯洞遺址,仿佛仍在訴說那久遠的故事。
高原干旱的日子里,在時光的河畔,臨水而居,潺潺河水不僅流進綏德人的夢鄉(xiāng),也溫潤了綏德人的光陰,人們的心情永遠澄澈與明凈。
過去,城內(nèi)沿河兩岸莊稼、蔬菜、瓜果碧綠,靠河邊卻是爛河灘,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汛期一到,兩條河同時漲水,經(jīng)常沖毀農(nóng)田與房屋,百姓深受其害。
新世紀初,政府以地代資,筑河堤,修大道。三五年內(nèi),筑起集防洪、商貿(mào)、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四條大道,即:永樂大道、濱河大道、學(xué)子大道、神龍大道。堤內(nèi)土地增值,寸土寸金。山環(huán)古城,堤攬長河,形成城東十里景觀長廊。大道內(nèi)高樓商廈林立,街道繁鬧;大道外亭臺座座,花樹爭艷。從早到晚,行人車輛不斷。
濱河大道上,有文化廣場、永樂廣場、與時俱進廣場等七八個廣場。黃昏漸暗,華燈閃亮,廣場上嗩吶回響,秧歌舞起,人們陶醉在身體的舞動中,沉浸在激情的旋渦里。
河水川流不息,充滿靈性,有一種柔軟平和之美。水涌文長,水是綏德人精氣神的源頭,更是文化藝術(shù)家內(nèi)心的潛流。我知道,三千年前的《詩經(jīng)》,就有很大一部分出自漢水、涇水、渭水流域。綏德“五鄉(xiāng)”(石雕、秧歌、嗩吶、民歌、剪紙之鄉(xiāng))之所以興盛,《三十里鋪》民歌之所以馳名,“綏德漢”之所以響亮,是與這里山河的滋潤養(yǎng)育息息相關(guān)。
大河并不經(jīng)常溫柔可愛,也有大動肝火的時候。2017年7月26日,兩條河再也忍受不了沿河諸縣長期肆意踐踏,蠻橫侵占河道。一齊發(fā)怒,咆哮如雷,沖向名州古城,沖向安穩(wěn)寧靜。百年不遇的洪災(zāi),讓人們飽嘗不尊重大自然、輕視河道治理的苦果。噩夢過后,反思過失,政府與民眾將治理河道作為第一要務(wù),常抓不息。
兩條河,我都愛。
我愛大理河的優(yōu)雅與柔情,我愛無定河的豪邁與速度。我更愛兩條河融合后激蕩的豪情與向往。
三
綏德是山城,也是橋城。
兩河繞城,說水深,難載舟船;說水淺,行人車輛不能涉水過河。于是,橋就成了人們出行之必須。
無定河綏德縣城河段
威尼斯人出門坐船,重慶人出門爬山,綏德人出門過橋。一天不過橋,日子沒法過。
綏德城外圍,裴家峁、十里鋪、劉家灣等5座鐵路高架橋連接?xùn)|西南北,似巨龍騰飛。城內(nèi),有橋十二座,短則二三百米一座,長則一二里一座。最近的,站在這座橋上,前后看到的還是橋。在鬧市,在城郊,形態(tài)不一的橋繞來繞去,像琴弦;人與車來來往往,似音符,將一座文化古城彈奏得風(fēng)生水起。
十二座橋中,氣勢弘大、建筑精美的是千獅橋,雙向四車道,橫跨兩條河上,因橋護欄上有1008個石獅而得名。歷史悠久的是永定橋,因其有19孔橋洞,俗稱“19洞大橋”,經(jīng)歷80多個春秋。有特殊寓意的是軍民橋,駐軍與民眾共同修建。民營企業(yè)投資的是大理河橋,石拱橋是南關(guān)橋和清水溝橋……
橋是名州城的主骨架、主動脈,也是一道人文景觀。石雕之鄉(xiāng)的綏德漢在全城大橋上、橋頭旁,把石雕藝術(shù)展現(xiàn)得出神入化,揮灑到極致。千獅橋東頭有南宋抗金名將、綏德漢杰出代表韓世忠雕像;永定橋東是摩崖石刻、石魂廣場、天下第一石獅。城東大橋西邊是石牌樓。清水溝橋南是由365塊石板畫組成的永樂大道千米畫廊。夜晚,一座座橋上彩燈閃爍,亦真亦幻,似童話世界。遠遠望去,仿佛銀河降臨人間。
各處橋頭花草樹木輝映,風(fēng)光誘人,商場、餐館聚集:千獅橋東頭的抿挾、豬頭肉,軍民橋頭的油旋、羊雜碎,舊車站橋頭的雜面葉、錢錢飯,南關(guān)橋頭的碗坨、黑粉……綏德小吃香飄全城,名譽四海。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碧拼鷦⒂礤a詩中情景在綏德橋頭重現(xiàn):舞劍打拳的,吹拉彈唱的,談古論今的,打牌下棋的,拉狗遛鳥的……各有興趣,各得其樂,陶陶然,欣欣然,享受盛世時光。此外,情人橋頭約會,親人橋頭送別,大橋雖短,情義悠長。
倚著橋上欄桿,望遠處青山如黛,柳絲似煙;看近處河水潺潺,石橋拱形如虹。綏德的橋,淡然從容,細數(shù)流年,與古城人同呼吸,共命運。牽連著古城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承載著綏德人精神和智慧。同時,這些橋極大地拓展了老城向四處延伸的空間,縮短了城鄉(xiāng)距離,提升了城市品位。
因了這些橋,生活中多了幾分情趣與韻味,多了些委婉與細膩,多了些詩情與畫意。在這些橋上走得多了,也磨練出綏德人的秉性:粗獷中不乏溫和,直率中自有婉轉(zhuǎn),孤傲中深藏?zé)崆椤?/p>
四
陜北作家龍云說:“在陜北,綏德名頭很不小,它是和延安、榆林并駕齊驅(qū)的三駕馬車,處于南連延安,北接榆林的中心位置。它很多時候是不以縣份的名義存在,而是以‘州’的位置矗立于陜北?!?/p>
綏德真正建城是在宋代,為宋代延綏宣撫使郭逵所建,金大定重加修建。東西跨山筑城墻,依據(jù)山勢或高三四丈或七八丈,四座城門應(yīng)運而生:東為鎮(zhèn)定門,南為安遠門,西為銀川門,北為永樂門。后因諸多歷史原因,有三座城門悄然消失,北門是遺存現(xiàn)今的唯一城門。
因了這四座城門,才有了“生鐵鑄就綏德州”之美譽。因了這些城門,古城文化內(nèi)涵才豐富深厚,也因了這樣完整的地理城池,“天下名州”才響亮耀眼。
綏德歷來是一座有文化追求的城市。
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綏德最獨特的優(yōu)勢。古城的文化根脈來自其悠久的歷史遺存,它是這座城市的靈魂。現(xiàn)在,北門得以復(fù)修,城門樓高高屹立。西門、巽地樓也在原址上重建并竣工。倘若南門和最輝煌的東門能從古籍資料里得以“復(fù)活”,綏德古城必將煥發(fā)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