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順君
(宜興214221)
紫砂壺是孕育茶香的搖籃, 因其獨特的材質和精彩紛呈的造型而為人所熟知,被譽為“茶具之王”,紫砂壺與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息息相關, 深受茶文化“正、清、和、靜”精髓的影響,散發(fā)著幽靜的氣息和深遠的禪意,讓人在一壺一茗中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得到心靈的安寧。 紫砂壺為身處俗世喧囂中的人們提供了一方安隅,一把小小的茶壺,一張小小的茶桌,就能隔絕一切喧囂,讓人們沉浸于“結廬在人境,毫無車馬喧”的意境。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這是佛家的一句禪語, 意為:以其手執(zhí)經書,百思不得其解,不如放下,自在地喝一盞茶,一切禪理就自然了悟。 這句話將茶禪一味的真諦闡述得淋漓盡致。 自誕生起,紫砂壺便與茶文化、禪文化有著莫名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相傳,紫砂“五色土”的發(fā)現(xiàn)便是由一位和尚指點,后來第一把紫砂壺“供春壺”也是由金沙寺一名僧人創(chuàng)作,冥冥之中,一切因緣際會,似乎早已注定。 紫砂壺“禪·心生萬物”(見圖1)是一把與禪文化相關的作品,此壺是我去芙蓉寺參佛禮佛時,面對香火鼎盛的寺廟,心有所感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 夕陽西下,面對恢弘古老、莊嚴肅穆的寺廟,欣賞著精雕細琢的中式裝飾, 聆聽著深沉而悠遠的鐘聲,悠然地漫步其中,一尊尊姿態(tài)各異的佛像或雙手合掌、或手捻佛珠、或笑容可掬地坐于廟宇之中,那一刻所有的心神仿佛被一種盛大且無形的力量攫住,一種自在安然的平靜感、萬物之大的壯闊感油然而生,所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都消散殆盡。 那一瞬間,跳出了自身的局限,不再執(zhí)著于得失,不再執(zhí)著于自己的悲喜,當我看到世界之大,當我看到那些虔誠跪拜的信徒,所有的喜怒哀樂都變得渺小起來,內心得到了真正的釋然。
圖1 禪·心生萬物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此壺以佛學為題材, 融入了在芙蓉寺禮佛的所思所想, 創(chuàng)作此壺時,我將佛仗、僧帽、轉經筒、佛耳、蓮花座、心經等印象深刻且具有佛教代表意義的元素融于其中, 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效果,豐富了作品的文化內涵。 此壺的壺身以轉經筒為原型進行塑造,融入了360°旋轉的創(chuàng)新理念,突破傳統(tǒng)工藝的限制,做工復雜而精密細膩,別具一格,形成了萬物之象。 在西藏隨處可見轉經的人,人們認為轉經就相當于念經,是懺悔往事、消災避難、修積功德的最好方式。 轉經筒一圈圈地轉動,承載著世人虔誠的向佛之心,承載著世人的喜怒哀樂,承載著世間萬象,觀照著人們的心靈;壺底采用蓮花座的形式,其造型優(yōu)美,花瓣次第展開、靈動雅致,體現(xiàn)了“步步生蓮”的意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蓮花在世人心中是純凈無暇的圣物,是佛教之花。 蓮花座上方以陶刻的技法在壺身陶刻《心經》,《心經》 是般若經中一部言簡義豐、 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經典之作,被廣為流傳,雖然只有短短的260 個字,卻體現(xiàn)了佛教的精髓思想;壺身頂部形似蓮瓣僧帽,造型與壺底上下呼應,極具形式美和韻律美;三彎流從壺身自然胥出、轉折有度、粗拙渾厚、挺拔有力、出水順暢,根部以蓮花花瓣的形式與壺身相接,銜接自然、優(yōu)美靈動;壺把造型宛若寬厚的佛耳,與渾然有力的壺流相互呼應,彰顯出寬厚大度的氣質。 佛耳是有福和長壽的象征,傳說中佛祖釋迦牟尼“耳垂達肩”,因此有了“耳大有?!钡恼f法。 再者,肉肉的耳朵也代表了寬容的氣度,心存善念,以寬容之心為人處世,必能積累福氣;此壺壺鈕以佛仗為原型,造型形象逼真,中間以鏤雕的傳統(tǒng)工藝技法雕出佛像,刻畫細膩精致,體現(xiàn)了紫砂壺裝飾工藝的微妙,體現(xiàn)了前人的智慧。
此壺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了現(xiàn)代工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 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之一,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去粗取精、推陳出新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關鍵。 所以,在創(chuàng)作“禪·心生萬物”時,我極力擺脫傳統(tǒng)的限制和束縛, 試圖以新的理念和工藝去詮釋佛文化的主題,希望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
周國平說:如果你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那件事多么小也會被無限放大,仿佛是天大的事。 那么,調轉你的視線吧,去看人間的百態(tài)、歷史的變遷、宇宙的廣袤,再回頭看那件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多么微不足道了。 讓你的心靈活在一個廣闊的世界上,你就不會死在一件小事上了。 我認為此話極具禪意,與佛理相通。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生在世,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