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要推動青年人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增加環(huán)保榮譽感,讓生活垃圾分類成為一種時尚?!薄耙獜耐尥拮テ?,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每個家庭積極參與?!?“激發(fā)科技創(chuàng)新動能,通過新技術、新手段,推動垃圾源頭減量?!薄?月28日和29日的市人代會分組審議中,代表們討論熱烈,不斷為生活垃圾分類這個在時代變革中出現的新時尚貢獻思路。
“硬”設施
今年,分類垃圾桶首次亮相市人代會現場,扔垃圾變得不那么簡單和隨意了。目前,在垃圾分類試點實踐中,“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濕垃圾、干垃圾”的“四分類”已經約定俗成,多數市民表示認可。要讓市民把垃圾分好類,相關的設施設備也要跟上。
配齊垃圾桶
“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夯實生活垃圾分類硬件基礎?!备叻宕碓趯徸h中表示。李萍代表建議,小區(qū)先期規(guī)劃時,根據小區(qū)規(guī)模設置相應的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庫房,預留出空間。郭康璽代表則強調加強對房屋建造等配套設施的設計,便于開展垃圾分類。
徐孝芳代表建議加快居民小區(qū)垃圾箱(房)標準化改造,按需設置若干移動箱(房)。蔣林弟代表和陳豪杰代表特別提到,要加快老舊小區(qū)的生活垃圾分類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沈英娣代表認為,垃圾廂房建設要考慮老洋房、售后公房等建筑類別的差異性,積極破解老舊小區(qū)垃圾清運難等問題。趙鎮(zhèn)嶺代表關注的是,高層住宅每個樓層設置分類垃圾箱的問題研究,希望出臺相關規(guī)定辦法,督促物業(yè)配合和落實。
李富榮代表建議,加強全市統(tǒng)籌,加大政府投入,為每家每戶配備標準化的分類垃圾桶。
陳婕代表建議,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社區(qū)等多種場合設置智能化的回收機器,用于回收舊衣服、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資,便于資源回收再利用。
提高辨識度
數量要保證,設計也要完善。“要設計更好用、更便捷的分類垃圾桶,幫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更精準地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王振代表說。王鯤代表建議統(tǒng)一制定分類垃圾桶配置標準,運用信息化手段,開發(fā)APP,幫助居民更好地分類。沈麗娟代表認為,垃圾桶的設計上要有所區(qū)別,設置一些有明確色差的圖示,方便各類人群進行垃圾分類。
由于目前干濕垃圾量的比例是6∶1,可能導致實際執(zhí)行中,干垃圾桶用量不足,李麟學代表認為,在垃圾收集容器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進一步完善。同時他建議,不同種類的垃圾桶的顏色設計上要提高對比度,當前用得最多的干、濕垃圾桶為黑色、棕色,顏色接近識別度差,不利于老年人使用,也不便于晚間使用,應充分關注垃圾容器的設計導則,力求形成“新設計文化”。
陸思嘉代表建議,借鑒好的經驗做法,例如可以學習美國回收飲料瓶的模式,將垃圾桶的投入口設置成飲料瓶的形狀,其他垃圾扔不進去,“強制”大家只能投入飲料瓶。
不僅垃圾桶要配齊配好,垃圾袋也不能馬虎。徐仁彬、呂將代表建議,加快生產與垃圾分類配套的四色垃圾袋,直接對應垃圾的“四分法”,提高辨識度。
“軟”宣傳
“四分類”已約定俗成,但并非人盡皆知,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為什么要分、怎么分。生活垃圾分類已然不再是小事,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變革,如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場時代變革中呢?
從娃娃抓起
胡余平代表認為,要樹立全社會生活垃圾分類的時尚觀念。張偉國代表表示,垃圾分類是對市民生活習慣的改變,要樹立教育為先的理念。
忻繼青、潘晞晨、莫彬彬代表建議,加強對垃圾分類的宣傳培訓,特別是加強對流動人員的宣傳;注重總結好的經驗和典型案例,全方位宣傳。
白雪代表認為,要注重提高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結合德育課程加強對學生宣傳;納入企業(yè)培訓內容,加強對上班族宣傳;借助社區(qū)電子屏播放宣傳片,加強對退休人員宣傳。同時,要突出對垃圾分類重要意義的宣傳,讓市民理解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形成共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林莉、王開學、黃錦海、李飛康等代表建議,從娃娃抓起,增設垃圾分類相關課程,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每個家庭積極參與。
形式多容易懂
楊燕代表建議,推動互聯網回收平臺建設,研究探索引入社會組織、志愿者參與。李智明代表建議,充分發(fā)揮各個單位現有平臺的作用,擴大宣傳效應。
“要進一步加大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特別是要用簡潔、能懂、易記的宣傳方式,宣傳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真正把全社會動員和發(fā)動起來,讓市民有意愿、有動力,共同參與到推進垃圾分類這項利長遠的事業(yè)中?!敝煊麓碚f。林莉、王開學、黃錦海代表建議,更多采用視頻、動漫等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形式,擴大知曉度。
樊漢彬代表建議要在電視等媒體上推出一些學用結合的系列“微課程”,推動條例入腦入心。楊國平代表建議,充分利用交通工具、戶外廣告宣傳,深入學校、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開展法規(guī)普及。沈英娣代表建議,以情景劇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加大宣傳力度。
抓“兩頭”
要做好垃圾分類,不得不強調源頭減量和后端處置,一開始把垃圾分清楚,會為后期處置減少時間、人力、物力等成本;而后期處置的完善又可以倒逼前期的分類管理工作。
源頭減量
何紅民代表建議激發(fā)科技創(chuàng)新動能,通過新技術、新手段,推動垃圾源頭減量。范偉華代表建議,鼓勵商品生產廠家設計生產易回收利用的產品包裝,在包裝上標注回收分類方式,限制過度包裝。孫靜代表建議加強可降解塑料研發(fā),并及早投放市場。
季昕華代表建議,在商品包裝上增加二維碼,以便投放時識別;研發(fā)濕垃圾包裝袋,并實現自行降解;力促垃圾回收設備進高校;盡量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呂將代表建議,加快制定源頭減量的細化舉措,全面推廣凈菜上市,切實從源頭上減少垃圾。
對于快遞包裝問題,周建華、潘惠芳等代表建議,推廣環(huán)保箱循環(huán)使用。趙鎮(zhèn)嶺代表建議,進一步增強企業(yè)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對快遞、快餐等容易產生垃圾的企業(yè),要出臺落實垃圾分類責任的強制性措施。
條例草案規(guī)定旅館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唐吉慧代表建議細化內容,對賓館旅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先從數量進行限定,逐步加大實施力度,比如提供的一次性用品不超過兩件。
牛佳耕代表認為,源頭減量不僅是包裝物減量,還要對濕垃圾就地減量。孫雷代表認為,要重視濕垃圾的處理,力爭早日形成完整的處理體系,濕垃圾處理的原則是源頭處理、就地就近處理,盡可能資源化利用,防止二次污染。
馮崗代表建議,加大濕垃圾容器研發(fā)力度,使其符合處理要求和標準,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推廣使用廚余垃圾粉碎處理技術,同時改進下水道管網設計,便于處理分解濕垃圾。
而謝堅鋼代表則建議,以生活垃圾分類達標居住區(qū)創(chuàng)建為抓手,從源頭提升干濕垃圾投放準確率。
后端處置
“加強垃圾處理的技術研發(fā),不再使用垃圾填埋手段,同時引進先進設備,提升垃圾焚燒環(huán)保指數?!蓖跽翊硖岢鼋ㄗh。
孫卓代表建議,加強新技術研發(fā),降低垃圾焚燒發(fā)電的整體運行成本;對實施垃圾焚燒清潔發(fā)電和排放的企業(yè)、研發(fā)和實施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企業(yè),政府應加大稅收減免力度,鼓勵社會各方積極進行清潔能源和環(huán)保事業(yè)的投資建設,大幅減少上海垃圾填埋總量。
王勇代表建議,引入熱解氣化等新技術以替代直接焚燒技術。
不少代表提到要加強回收體系的建設。毛放代表建議,進一步完善垃圾回收體系,加快推進回收點、站、場建設,特別是要鼓勵互聯網智能化回收體系建設。施海萍代表建議,加快編制并發(fā)布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制定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扶持政策。
吳敏、陳亞萍代表建議,加大有償回收力度,促進資源再利用。朱國宏代表建議,把可回收垃圾交給市場,發(fā)揮市場在條例實施后的作用。沈忠代表建議,建立完善大件垃圾的回收體系。
還有的代表關注濕垃圾的處置問題。李春風代表建議,對濕垃圾進行循環(huán)處理再利用,形成有機肥料,促進改善土壤結構,發(fā)展綠色農業(yè)。陸軍代表建議,加強對餐廚垃圾回收利用的研究,采用將固體殘留打成顆粒狀后送去處理廠腐化等方法,轉化為農肥。
余旭峰代表建議,通過減免增值稅等方式降低企業(yè)成本,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再生資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