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梅
摘 要:文章首先對妙湛寺金剛塔的形制特點進行探析,說明妙湛寺金剛塔布局勻稱,造型古樸典雅、穩(wěn)重雄渾,結構精巧,雕刻精湛。覆缽式塔的構造特點和所雕刻的內容表現(xiàn)了佛教密宗金剛界的內容,堪稱國內金剛寶座式塔中之上品,是古代佛教文化的一座藝術豐碑,是我們研究佛教密宗歷史、建筑、藝術等極為寶貴的實物。其次介紹了金剛塔保護的幾個重要階段,從最初的外圍環(huán)境整治到金剛塔整體頂升,再到現(xiàn)今地下監(jiān)測空間的回填,金剛塔走過了不尋常的搶救保護歷程,說明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任重道遠,永遠在路上。
關鍵詞:全國重點;功德寶塔;覆缽式塔;佛教文化;頂升;回填
妙湛寺金剛塔位于昆明市官渡區(qū)官渡古鎮(zhèn),全用砂石砌成,原為佛教寺宇妙湛寺建筑群落的組成部分,故舊稱妙湛寺石塔,是官渡古鎮(zhèn)標志性建筑。又因塔的基座四面皆有券洞可穿塔心而過,俗稱“穿心塔”。金剛塔的名稱是1965年公布其為云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開始使用的。妙湛寺金剛塔形制獨特,雕刻精美生動,堪稱國內金剛寶座式塔中之上品。在我國現(xiàn)存的10余座金剛塔中,它是建造時間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1996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妙湛寺金剛塔始建于明天順元年(1457),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史料記載,此塔是在特進榮祿大夫鎮(zhèn)守云南總兵沐璘的倡導下,由鎮(zhèn)守云南大監(jiān)羅珪出資興建。建塔的目的在《新建妙湛寺石塔記》中有記載:“余奉命繼鎮(zhèn)云南,壬申,公(羅珪)亦奉命同鎮(zhèn)是邦,政□人和,邊鏡無虞,乃即寺之前辟地復造浮圖一規(guī)……蓋因俗為化,而□不治治之也?!员侥?,而凡塔廟叢林悉仍其舊,廢者興之,壞者葺之,是亦因俗為化之意也?!边@里的“浮圖一規(guī)”就是妙湛寺金剛塔。從記載可以看出,建造石塔的主要用意在于順應民意,崇尚佛教,因俗為化,而以不治治之,祈愿政通人和,亦有標榜政績的意思。四小塔上墓表式的紀念性石柱和基座券門上端嵌砌“功德寶塔”四字,均可證明建塔的目的確為“造功德”。
1 妙湛寺金剛塔的形制特點
妙湛寺金剛塔高16.05米,可分為兩部分:下部是高大的基座;上部矗立五塔,主塔高大居中,四座小塔小巧玲瓏,分立四角。
基座,方形須彌座式,邊長10.4米,高4.7米,下部中空。四面各辟有一券門,呈十字形相通,可過行人車馬?;行捻敹饲兑汇~質金輪,上鑄佛像9尊,一尊居中,其余環(huán)列,每尊以菩提樹相隔。
主塔居基座正中,由塔座、塔身、相輪和塔剎組成。塔座呈正方形須彌式,邊長5.5米,高2.7米。四角各雕力士像一尊,東、南、西、北四面都有雕刻,每面3幅,共12幅。兩側為金剛界“五部佛”之佛座,東獅、南象、西孔雀、北伽樓羅。每面正中分別雕刻“五部佛”之念珠寶珠、蓮子、金剛子等。須彌座之上是塔身,依次往上是七重蓮瓣形制的覆蓮座、覆缽式塔肚,塔肚四面正中各辟一龕,內供佛像一尊。相輪部分包括塔肚以上的平臺、小覆缽、仰蓮和由十三層圓盤堆疊的“十三天”,再上還有銅制的圓柱形華蓋,華蓋上有四天王小銅像,分立于東西南北四方,華蓋沿垂銅制鏤空的流蘇和小鐸八件。再上為塔剎,由寶座、覆、仰蓮、塔肚、摩尼珠和寶瓶組成。由以上結構可以看出,妙湛寺金剛塔是據佛經金剛界之五部而建造,主塔實際上就是一座小型喇嘛塔。
四座小塔形制一致,都由須彌座、塔身、相輪和塔剎組成。小塔下為方形基座,邊長1.4米,高0.75米,基座上為方形須彌座,其上為三層方澀,方澀之上依次為覆缽、仰蓮、八角形石板、八面形石柱,柱頂上置一平板,板上置一座小巧的石雕廡殿,殿頂安葫蘆形寶瓶。
主塔與四座小塔比例協(xié)調,但形制有別,且富于變化。主塔采用的是覆缽式塔(俗稱喇嘛塔)式樣,小塔則采用了類似墓表的紀念性石柱式樣。在佛塔建筑上采用紀念性石柱,并將其與喇嘛塔式樣結合起來的做法,確屬少見,這是妙湛寺金剛塔的獨特之處,對研究云南佛教傳播史有極高的價值??偟膩碚f,妙湛寺金剛塔布局勻稱、造型別致、結構精巧、雕刻精湛,無論是主塔須彌座上的坐騎動物,還是金剛大力士、佛龕中的佛像,雕刻得都極為精細。銅鑄華蓋上手持各種法器的四大天王和塔基頂部中心嵌砌的鑄有九尊佛像的銅質金輪,鑄刻也極為精美,這些雕刻所表現(xiàn)的正是佛教密宗金剛界五部的內容??梢哉f,妙湛寺金剛塔既表現(xiàn)了佛教密宗的內容,又保留了早期喇嘛塔的特點,是古代佛文化的一座藝術豐碑。
2 妙湛寺金剛塔搶救保護歷程
歲月流轉,滄桑變遷,文物古建筑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壞,金剛塔也不能幸免。歷史上,妙湛寺金剛塔曾多次修治,基本上仍保持著原狀。清朝初年的一次地震,四小塔被震落,受損嚴重??滴跞迥辏?696),由當時的昆明縣令羅國珍重修。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滇池水位不斷下降,金剛塔又建在貝丘文化遺址之上,地層松軟,下沉非常嚴重。到1980年,整座塔下沉已達1.6米。官渡區(qū)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加強保護,清除塔基的淤泥,疏通排水管道,加固塔基,澆筑水泥地坪,劃定保護范圍,修建保護圍欄。1992年,在官渡鎮(zhèn)的積極配合下,再次對金剛塔周邊環(huán)境進行整治,拆除了旁邊的飯店和部分民房。但這些措施仍難以阻止金剛塔繼續(xù)下沉,此時的金剛塔已開始出現(xiàn)傾斜。2001年,金剛塔地基繼續(xù)下沉,此時已達2.6米,塔基長期浸泡在積水之中,隨時都有倒塌之險。為了徹底解決金剛塔塔基滲水,塔體沉降、傾斜、風化等問題,官渡古鎮(zhèn)恢復建設指揮部采用了文物修復專家提出的基礎托換、整體頂升的設想,委托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河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進行實地勘查,編制了《昆明市官渡區(qū)妙湛寺金剛塔整體頂升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并獲批準。2002年7月12日,在國家、省、市各級文物部門及官渡區(qū)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這座重達1350噸的石塔被成功整體頂升2.6米。整個頂升的過程,金剛塔絲毫未損,傾斜得到糾正,風化的外表也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得到修復。金剛塔從此獲得新生,重現(xiàn)昔日風采。
金剛塔頂升到現(xiàn)在,10多年過去了,當初為了便于檢測及方便參觀古代如何設置金剛塔基礎,留下了頂升后的地下空間并在四周做了止水帷幕。但由于塔基四周的排水管道埋于地下,日常檢修難以進行。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止水帷幕老化,地下水壓較大等諸多原因,2013年底地下通道墻體開始滲漏水。由于地下滲涌水日趨嚴重,抽排水設施無法及時排出,造成大量積水,嚴重時積水深度高達2米。
因長期處于淹積水中,潮濕的環(huán)境使金剛塔頂升地下監(jiān)測空間承載金剛塔的混凝土廂梁結構受到侵蝕,局部出現(xiàn)開裂,而涌水還會造成基礎掏蝕,最終將導致金剛塔基礎及頂升廂梁結構發(fā)生沉降。妙湛寺金剛塔地下監(jiān)測空間滲漏水搶險修復迫在眉睫,金剛塔又一次陷入危機之中。
2017年3月,在省、市文物部門的關心指導下,官渡區(qū)文物管理部門與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妙湛寺金剛塔地下滲漏水止水修復搶險工程勘察報告與設計方案》,并報請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2017年8月回復意見:“所報方案技術路線不合理,維修措施有待深化,暫不同意妙湛金剛塔地下滲漏水止水修復搶險項目?!?018年5月,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實地勘察妙湛寺金剛塔,并就金剛塔地下監(jiān)測空間滲漏水搶修保護召開專家討論會。經研討,專家組肯定了妙湛寺金剛塔在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鑒于地下監(jiān)測空間由來、滲漏水實際情況、搶修技術手段等,建議對其進行回填,并要求對回填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官渡區(qū)文物管理部門根據專家相關意見,指導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妙湛寺金剛塔及附屬戲臺樓地下空間土方回填工程設計方案》,并上報國家文物局。2018年6月,國家文物局下發(fā)了《國家文物局關于妙湛寺金剛塔及附屬戲臺樓地下空間土方回填項目的批復》(下簡稱《批復》),原則同意妙湛寺金剛塔及附屬戲臺樓地下空間土方回填項目,并進一步提出了修改意見。目前,官渡區(qū)文物管理部門正根據《批復》的相關要求,指導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修改完善設計方案,在方案中補充文物科技保護相關內容,完善施工過程中的文物安全預案,細化監(jiān)測方案等。
妙湛寺金剛塔的修復搶險工程,無論是頂升還是回填,都嚴格遵守“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以工程質量為首位,堅持維修工程的科學性,每一次方案的設計都是在國家、省、市文物專家的多次調研指導,設計單位對金剛塔周邊、地下的地質、水文開展詳盡勘察的基礎上制訂的。維修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省、市文物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在維修保護工作上給了很多具體指導,在經費上也給予很大支持,才使這項工作能不間斷地做下去。
妙湛寺金剛塔具有豐富底蘊和深刻內涵,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對其進行科學的有效保護、研究與管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永恒的責任。只有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才能守護好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金剛塔保護工作任重道遠,將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昆明市官渡區(qū)文物志編纂委員會.昆明市官渡區(qū)文物志[M].昆明:昆明市官渡區(qū)文物志編纂委員會,1983.
[2]王海濤.昆明文物古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