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摘 要:近閱《洪洞金石錄》[1],一塊石刻碑文引起了作者的關注。作者前往洪洞縣士師村華夏司法博物館考查,在碑廳內見到了這塊明嘉靖二年(1523)刊刻的石碑。碑為青石質,額跌已失。碑板為長方形,碑高2.5米,寬1.3米,厚0.3米。碑題“增修有虞士師廟記”。碑文詳載了擴修皋陶廟事宜,高度贊揚了法圣皋陶“慎厥身、修思永、敦敘九族”。
關鍵詞:洪洞士師村;皋陶廟碑;皋陶制獄
1 碑文
增修有虞士師廟記,賜進士第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致仕戶部尚書邑人韓文撰文,賜進士第文林郎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邑人許翔鳳書丹,陽進士第中憲大夫山西平陽府知府九江廖紀篆額。
出洪洞縣南十里,有虞士皋陶氏廟在焉。為堂三楹,庭稱之規(guī)度,庳隘非直,無以容俎豆、崇吉蠲,而庭與堂亦歲久弗治。嘉靖癸未秋,巡按御史萊陽王公秀過而陋之,乃擎公帑之余若干緡,以授平陽府推官喬年董、縣之主簿王埠新之。為享堂一,視昔加崇焉;為內外庭二,廣視昔修倍之;為重門一,為綽楔于通衢。又一,則視堂若門之宜以為之制。而總署曰:“有虞士師之廟”。廟成謁記于文。文惟士師,古明刑官也。古之刑非侈為條約,待其入而敝之。如今之為也,有教之道焉。教者何?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也。古之君如堯、如舜、如禹,皆慎徽敦典,以端是教于上而下之。為臣者,惟明夫孝友、睦姻、任恤之刑,以弼是教之行耳?!陡尢罩儭吩唬骸吧髫噬怼⑿匏加?、敦敘九族?!币馍w可見矣。斯義不明,世之人遂有薄倫理,騁嚚訟,以犯于有司者矣;甚或出其不逞之詞,以邀庇于神幸而售焉。則曰:“神誠予副也。”則操壺榼,群巫覡以醉且嬉于廟,而卒莫有悟焉。鳴乎!教之不明,一至此哉!圣人過化之邦,固亦有是耶?御史氏過平陽,既新堯、舜、禹廟器,茲復出其余,以新斯廟。豈惟致其力于一代君臣殷祀之間哉?亦示之教耳!教之興,則民之興可ト矣。紀其事而系之于歌,且曰:使后之執(zhí)裸典于斯廟者,聞皋陶之德,如將見皋陶焉。歌曰:惟天生民,若有恒性哉。惟辟奉天,厥性之盡哉。惟臣佑辟,惟刑之慎哉。性之弗盡,教曷成教之弗成,刑何侀?在昔先民,惟性之明。惟性之明,惟教之興。惟教之興,刑期無刑哉。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春秋報祀,曰此方之常。我祀既辰,我廟既新,匪神之私,惟爾教之陳。爾教既陳,爾民既新,惟從欲以致休于神。神歸乎來哉!惠此方之民哉!
嘉請二年歲在癸未冬十二月吉日,督工平陽府推官喬年,洪洞縣知縣孫巨鯨立石。
韓文(1441—1526),洪洞李堡村人。明成化二年(1466)進士,歷任山東左參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南京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是《明史》中唯一有傳的洪洞人。
許翔鳳(1476—1537),字國楨,號雙溪,洪洞吉恒村人。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歷任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廣東道按察御史、陜西布政司參議等。平生善集書,有《許氏族譜》殘卷傳世,余作均佚。
皋陶(Gāo Yáo),嬴姓,為帝顓頊之后,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圣”之一,橫跨堯、舜、禹三個時代。皋陶被舜任命為“士”,掌刑獄,“造法律,禁民為非”,創(chuàng)立了墨、劓、剕、宮、辟五刑,倡導“德主刑輔”“德先刑后”“明刑弼教”以教化萬民。他用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當時社會和諧,天下大治。他為我國歷代制定、完善、充實各項法律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圣臣”之喻。今山西洪洞甘亭鎮(zhèn)士師村為其故里,因名“皋陶村”,這里自古立有紀念這位上古先賢的祠廟。位于村東北古官道旁的皋陶祠,毀于元大德七年(1303)平陽(臨汾)、洪趙大地震?!逗槎纯h志》載:“皋陶祠,在縣南士師村東北高阜處?!盵2]原祠南北長60余米,東西寬45米,有正殿三間,前為享亭,左、右齋廚各三間,祠前大坊題曰“有虞士之廟”。解放戰(zhàn)爭中,其祠被毀,舊址存數(shù)十塊歷代碑碣。2005年8月17日,華夏司法博物館在原祠址奠基啟動。歷時7年,一座全新的明清風格建筑群落成,取名“華夏司法博物館”。這是一座融紀念性、知識性、教育性為一體的法制教育基地,它的建成填補了我國法律博物館的空白,是展示古代華夏燦爛司法文化的一個重要平臺。
《洪洞縣志》記載:“虞士皋陶墓,在縣南十三里皋陶村東南。冢高五尺,周圍十步……四周有垣,今圮?!盵3]今天的皋陶墓已修葺一新,占地2萬平方米,中央立有一塊3米多高的石碑,碑題“中華法祖皋陶之墓”,是一處供世人憑吊上古先賢的文化場所。
2 皋陶的歷史功績
皋陶執(zhí)掌司法,制獄、制典、作刑,“非侈為條約,待其入而敝之。如今之為也,有教之道焉”,主張德主刑輔、德先刑后、德法結合,倡導明刑弼教以化萬民,使“天下無虐刑”“天下無冤獄”,以實現(xiàn)“惠此方之民哉”的目的。
2.1 開創(chuàng)中國法制之先河
堯舜時皋陶處理犯人,首創(chuàng)“圜墻”限制犯人自由,以示懲罰。因此,圜土為中國監(jiān)獄之雛形,是最早監(jiān)押、看管犯人的場所。自此,我國始有監(jiān)獄。皋陶被尊為古代掌管監(jiān)獄的神明,今天洪洞明代監(jiān)獄(蘇三監(jiān)獄)里就供有皋陶像。
2.2 制五刑、行五教
皋陶執(zhí)法寬緩,改原先摧殘肉體的五虐之刑,以五種象刑代之,即象征性的虛刑: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
2.3 制典
皋陶制定了我國的第一部《獄典》?!丢z典》歸納了偷竊、搶劫、奸淫、殺人等多項罪名,并按輕重給予不同的量刑。其所創(chuàng)制的法律,注重內在邏輯,強調概括性,使得法律疏而不失、簡便易行。這正是其在法律上的成功之道。其所行正大光明,言行高度統(tǒng)一,故深得民心。
2.4 確立了罪與罰的原則
皋陶執(zhí)法的指導思想是“惟明克允”“五刑五用”。刑分五等,他第一次提出罪分輕重、按罪治刑的量刑觀,理順了刑與罪的關系。由于其執(zhí)法公正嚴明,他的時代被譽為“民各伏得其實”和“天下無冤”的盛世。
3 皋陶制獄的現(xiàn)代意義
皋陶作為中國法祖,其制獄體現(xiàn)的“法治”“德治”等刑獄思想,為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建設提供了根據。其“慎身”“知人”“安民”的政治主張對今天司法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首先,皋陶重視教化,重視德政,用法寬平,主張以“法治”輔助“德治”,“法治”“德治”高度結合。這與今天法治中國建設以德治國核心理念,法律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以德化民和以法治國是一脈相承的。
其次,皋陶倡導管理者應以愛民、親民、近民、惠民,聆聽民眾疾苦之行,平息內憂外患,使天下太平。民眾安居樂業(yè)的民本觀念影響深遠,這是儒家思想的源泉,與我黨執(zhí)政為民、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的宗旨高度吻合。
再次,皋陶秉公執(zhí)法、鐵面無私,維護法律的公平公正,使得天下無虐刑、無冤獄。公正、公平是司法的生命線,也是現(xiàn)代中國司法追求的核心價值。本文所推介的這塊《增修有虞士師廟記》碑無論是從紀念性、知識性、教育性,還是對推動今天的法治教育,都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文物資料。
參考文獻
[1]李國富,王如雕,張寶年.洪洞金石錄[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2]孫奐侖.洪洞縣志:卷八:壇廟[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年(1917).
[3]孫奐侖.洪洞縣志:卷八:丘墓[M].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年(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