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小貓
有些人認為作家是很輕松的職業(yè):每天準(zhǔn)時坐在電腦前,喝著香醇的咖啡敲著鍵盤,一篇稿子就出來了。而事實恰恰截然相反,寫作是件苦役,有時候苦思冥想整天也打不出半個字。又或者花了幾天時間寫的幾萬字到頭來需要一鍵清除,重頭開始。最近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xié)會獎(非虛構(gòu)類),并一度登上美國熱銷書榜首的《漫長的訴訟》一書,就前前后后花費了作者喬納森·哈爾近八年時間。
喬納森·哈爾曾經(jīng)有份收入頗豐的穩(wěn)定工作,在《新英格蘭月刊》做記者。他的朋友特雷西是個暢銷書作家,專門寫非虛構(gòu)類的作品。所有寫作者都有想要成為暢銷書作家的夢想,喬納森也不例外,他常跟朋友提起自己的想法。于是,當(dāng)特雷西得知一個案件很適合寫非虛構(gòu)類的作品時,便推薦給了喬納森。了解了整個案件的背景,喬納森便下定決心要把這個案件搬到書中。
深思熟慮后,喬納森告訴他的主編他決定辭職寫本書了。主編勸告他三思,畢竟辭職寫書是有風(fēng)險的,而且這個案件會耗時很久,可能會讓他經(jīng)濟上承受不了。主編半玩笑半認真地對他說:“等官司打完,你可能身無分文,要從車座底下找從褲口袋里遺漏的零錢交過路費?!笔聦嵶C明,主編的話是有道理的。
從搜集資料開始,喬納森就遇到了極大的阻力。根據(jù)美國的法律,喬納森作為第三方,無權(quán)得知案情的細節(jié)。如果律師堅持保密,他對這個案件將一無所知,那這本書也就永遠無法完成了。喬納森就一次次去溝通,闡明自己想借這本書讓更多人了解司法正義的初衷。他的真誠和堅持終于打動了律師和受害者家人,最終獲得了到現(xiàn)場旁聽的機會。
跟蹤了一段時間之后,喬納森寫了個大綱給蘭登書屋,出版社看中了這本書的構(gòu)架,預(yù)付了他八萬美金的出版稅。喬納森原本預(yù)計花兩年時間寫完,可事情比他想象的要困難得多。他很快便身無分文,只能靠妻子養(yǎng)活。有時候他坐在沙發(fā)上,下班回來的妻子見狀會責(zé)備他為何不做事,他便回答他正在做事,在構(gòu)思。
然而這并不是最大的困難,最大的挑戰(zhàn)來自于體量龐大的材料。除了堅持旁聽記錄下發(fā)生的事情之外,他還需要看196卷證詞,70多天的庭審記錄,45天的上訴記錄,所有材料加起來有8米多高。閱讀和思考既需要時間又需要腦力。除此之外,他還要去做采訪。為了讓受訪者能夠盡可能多地傾訴,他裝做自己“無所知”,以博得同情。作為專業(yè)的記者,他知道采訪最忌諱的是“偏見”。他不作出任何評價,只是用一臺錄像機,客觀記錄所有聽到的和看到的情況。他要采訪的對象不僅有受害方及其律師,還有被告方的律師,以及法官。因為法官被要求不得對任何律師作出評價,喬納森采訪他的時候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盡管如此,喬納森還是能夠從他在法庭上的態(tài)度和言辭做出基本的判斷:法官更傾向被告律師,而不喜歡原告律師。
在喬納森的筆下,原告律師施利希特曼是個擁有完整人性的“好人”。這個官司最后勝訴了,可是他卻破產(chǎn)了。施利希特曼的堅持更多的是因為自己不想接受失敗,這就是他最可愛的地方。他不是個“神壇”上的“白衣騎士”,他不是個英雄,他自負,自戀,但卻是個能夠傾其所有,專注地為受害者打官司的好律師。
《漫長的訴訟》讓喬納森成為了真正的非虛構(gòu)類寫作作家,他的腳步不會就此而停止。八年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并不短暫,雖然對很多人來說,活八年與活一天并無差別,但喬納森的這八年卻是價值非凡的八年。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