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詩琦
【摘 要】在中國詩詞傳承中,后人對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總有一番贊譽,清朝詞評家胡仔曾對其評價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比绱烁叩脑u價說明了蘇軾《水調(diào)歌頭》在中國詩詞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審美價值,就好比一杯馥郁芬芳的香茗,品之甘之如飴,回味無窮。本文對蘇軾《水調(diào)歌頭》的矛盾思想和主題美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蘇軾;水調(diào)歌頭;矛盾思想;主題美
中圖分類號:I0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9)01-0245-01
一、《水調(diào)歌頭》的矛盾思想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作于公元1076年,當時的蘇軾壯志難酬,政治生涯坎坷,他的思想、言論和當時的權(quán)貴相悖,屢次遭貶,多年來輾轉(zhuǎn)于京師、杭州、密州等地,再加上其與親人久不能聚,心中的愁緒難以抹去,故在中秋之夜大醉之后作此篇,以抒己懷。詞的上闋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直抒胸臆,表達了詞人心中的苦悶無處言訴。但是該句直指蒼穹、氣勢恢宏,表達出詞人雖內(nèi)心苦悶卻不作任何小兒女情態(tài),體現(xiàn)了其曠達、開闊的胸襟?!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北磉_出酒后詞人超脫世俗,渴望天上人間的生活?!拔矣孙L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蘇軾以仙人自比,渴望自己能在酒后乘風歸去,但是因天上的宮殿太高心生寒意。詞人表面上是寫虛幻的事物,實則是對當今生活的不滿,反映出詞人對現(xiàn)實生活憤懣不平卻又有所留戀的矛盾心理,詞人仕途不順,卻又不愿做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處在這種矛盾心理的困擾中,自然而然承接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痹~人在月光中手執(zhí)酒杯,思緒在人間和仙界徘徊,恍惚中竟不知身在何處,語言流暢自然,情真意切。
詞的下闋中“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笔敲鑼懺鹿獾脑~句,將月光擬人化,寫其在樓閣之間流轉(zhuǎn)游移,始終跟著難眠的詞人?!安粦?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曠達的詞人責備起空中的明月,本不該有恨,為何總是在人們離別時變圓。但是很快,豪邁灑脫的詞人又釋然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痹铝恋膱A缺和世間人事一樣,沒有十全十美的,詞人理智的態(tài)度中夾雜著一絲憂愁。轉(zhuǎn)而詞人又恢復了灑脫的本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毕M约汉图胰四芷桨?,雖不能聚,卻能共同擁有一輪明月,詞句簡單明了,在表達自己內(nèi)心愿望的同時,引起離人的共鳴,成為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詞的上闋寫詞人酒后天上人間難以抉擇的矛盾心理,下闋寫其對親人的思念,抒發(fā)自己灑脫、曠達的情懷,面對人生中的諸多不順,不失睿智之風。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入世思想,又有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前者使其為壯志難酬感到傷感,后者使其超脫現(xiàn)實,因此,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豪邁中透露著傷感,愁悶中透露著豁達,這是其矛盾思想的主要表現(xiàn)。
二、《水調(diào)歌頭》的主題美
(一)意境美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豪放恢宏,上闋將人們引入到美麗開闊、月朗風清的意境,使人們的思緒在天上人間的優(yōu)美意境中遨游,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交融,這種大膽的想象,優(yōu)美的意境引人遐想。詞人關(guān)心朝政,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情懷,最后把美好的祝福送給賞月的人們,縱使相隔百年遙,也成為其對中華兒女永久不衰的祝愿。以明月寄托思念,指出明月這一大自然的饋贈能使分離的人們心意相通,詞的意境美就是如此,讀者能獲得審美感受,實現(xiàn)審美的提升和情感的升華。
(二)人情美
日月星辰,自然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和運行規(guī)律,人最珍貴的地方就在于有情。生性豪放的蘇軾在舉杯邀明月的過程中,思緒飛揚,想到了多年未見的弟弟子由,自古以來手足之情、血濃于水的深情都是值得珍惜的,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蘇軾在詞中指責月亮為何要在人們離別之時變圓,表達出其對弟弟的思念之情,體現(xiàn)了主題的人情美,用以提醒后人要珍視親情,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三)人格美
人格就是人在成長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和精神品質(zhì),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他高尚的人格,其面對傷感的人生仍能保持開闊的胸襟,這種人格魅力一直影響著世人。他的一生起伏跌宕,仕途不順,多次遭到貶謫,但他仍然借景抒情表明自己超然釋然的情懷,不管是身居廟堂還是身處江湖,他都能把事情做好,其由消極遁世到樂觀豁達的心理轉(zhuǎn)變過程凸顯出其人格美,是世人學習的典范。
(四)和諧美
蘇軾在整篇詞中都以明月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體現(xiàn),人要汲取天地之精華,涵養(yǎng)自身的浩然之氣,做到心懷坦蕩。蘇軾面對人生的坎坷,雖有過傷感和矛盾的思索,但是最終能夠突破自我,完善自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主題的和諧美用以倡導和諧社會的共建,指出萬事萬物并非十全十美,要學會接受和欣賞這種殘缺,戰(zhàn)勝自己的不良情緒,方能實現(xiàn)和他人、社會及自然的和諧。
三、總結(jié)
千百年來,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頗受美譽,其矛盾思想和主題美都指出其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表達出詞人面對人世間的諸多不順,仍能保持豁達的情懷,是對人情世故的闡述,也是對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值得人們探索和深思。
參考文獻:
[1]陳志鵬.概念隱喻視角解讀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J].龍巖學院學報,2014(04).
[2]蔡義江.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賞析[J].語文建設(shè),2011(04).
[3]謝文新.對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深層意蘊的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3).
[4]何紅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文本細讀[J].文學教育(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