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時報》科學版塊成立25周年的時候,也就是2003年,《紐約時報》就科學界最緊迫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15年后,問題發(fā)生了變化。同樣,近期《紐約時報》推出了專題報道:“人們最想知道的8件事情”,以下是主要內(nèi)容——
生物學本來被期望用來治療精神疾病,但幾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數(shù)百萬的精神疾病患者。不過這些工作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兩個指導方向:
1.抑郁癥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現(xiàn)不同。2016年,布德羅研究所研究員發(fā)現(xiàn)了強有力的證據(jù),證明精神分裂癥的發(fā)展與調(diào)節(jié)突觸修剪的基因有關。
2.關于生物學的影響,基因遺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精神問題遠遠不是一個獨立的原因?qū)е碌摹?/p>
人類戰(zhàn)勝精神痛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早期人類到現(xiàn)代人類,進化并沒有畫出一條直線,有一段時間,我們和許多近親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已知最早古人類在一個重要方面和我們相似,那就是他們能夠在地面上行走。我們已知道的就有多達30種古人類。
2017年,研究人員在摩洛哥發(fā)現(xiàn)了人類已知最古老的化石,距今約30萬年。在那個時候,尼安德特人也存在,同時間,直立人仍然生活在印度尼西亞,不過隨后都相繼滅絕。
2015年,研究人員在南非一個洞穴發(fā)現(xiàn)了25萬年前的化石,這個新物種被稱為納萊迪人,它的大腦結(jié)構和我們?nèi)祟愊嗨?。當納萊迪人在非洲繁衍生息時,另一種神秘的物種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個小島上出現(xiàn)。這些被稱為弗洛里斯人的古人類只有三英尺(約0.91米)高。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一項驚人分析預測:如果政府不采取強有力的行動,2040年就會出現(xiàn)嚴重的食品短缺,珊瑚礁大規(guī)模死亡。
巴黎氣候協(xié)議設定了一個目標,即防止全球氣溫比工業(yè)化前的15攝氏度上升2攝氏度。在17攝氏度的高溫下,北極海冰可能在夏季消失。但如果我們能把全球氣溫的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北極海冰在夏季存活的可能性就會大得多。然而,沒有一個國家有望實現(xiàn)2攝氏度的目標,更不用說1.5攝氏度的目標了。
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的氣候科學家凱瑟琳·?;糁赋?,人類只剩10年多一點兒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
人類不是永生的。然而,人類能在最理想的環(huán)境下活多久的問題有相當大的爭議。2016年,一組科學家宣布人類壽命上限應為115歲。但在2018年6月,查看意大利老年人死亡率的研究人員表明,人類壽命可能根本沒有任何限制。
是否有什么治療方法可以在留下年輕細胞的同時清除衰老細胞?有幾項方法正在測試中。一些已被批準用于其他目的的藥物,正在測試作為抗衰老藥的效力。
在科幻系列電影《星際迷航》中,美國飛船在“曲速引擎”的推動下穿梭于宇宙之間。遺憾的是,對于太空旅行的愛好者來說,這似乎違背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但是如果加上“奇異物質(zhì)”,時空確實會發(fā)生扭曲。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核科學研究所所長米蓋爾·阿爾庫別雷描述了“扭曲氣泡”的含義。氣泡會在前面擠壓空間,在后面膨脹,氣泡內(nèi)的星際飛船會以比光速還快的速度移動。米蓋爾博士把這個概念比作機場里的移動走道,“你就站在那里,動一動,你不必走路。它只是推動你前進”。
如果比光速快的旅行成為可能,那么它也可以用于時間旅行。
全世界約有44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老年癡呆癥)。專家預測,到2050年,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這一數(shù)字可能會增加兩倍。目前只有五種藥物被批準用于治療這種癡呆癥,但它們都是針對早期癥狀的,而且沒有一種藥物長時間有效。
阿爾茨海默癥臨床研究失敗的原因在于,首先,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很難設計出模仿人類癡呆癥狀的實驗用動物。其次,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大腦損傷可能在癡呆癥癥狀出現(xiàn)前幾十年就開始了。
不過,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活動、音樂、舒適的食物和鍛煉來幫助激發(fā)積極情緒,可以讓患者感覺更好,減少焦慮和沮喪。
1950年,圖靈發(fā)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他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不能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么就可以稱這臺機器具有智能。圖靈要測試的并不是機器能否勝過人的智能,而是機器能否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的行為,騙過當評判的真人。
羅布納獎是一個人工智能競賽,每年舉辦一次,評選出最類似人類的電腦程序。比賽采用標準的圖靈測試。即使哲學家、電腦工程師等加入評判行列,也經(jīng)常被騙。如果機器人要充分模仿人類,就不僅要模仿人的智能,也要模仿人的非智能,如沖動時說謊、說話口吃、敲鍵盤時打錯字母等。
如今,人工智能掌握了越來越多的數(shù)字技術,也許未來,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讓人類不要相信人工智能表達的任何東西。但這同時可能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在17世紀的英國,三分之一的兒童在15歲之前死亡。今天,多虧了疫苗的發(fā)明,這種情況不再發(fā)生。
但是,盡管經(jīng)過30年的努力,我們?nèi)匀粵]有艾滋病疫苗、通用的流感疫苗,也沒有針對瘧疾或結(jié)核病的長效疫苗。
梅奧診所疫苗研究小組主任格雷戈里·波蘭博士說,疫苗研究要想取得更快的進展,存在兩個困難,一個是科學,一個是資金。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種疾病通常只留下少數(shù)完全沒有疾病且終生免疫的幸存者,那么就有可能研制出針對這種疾病的疫苗。天花符合標準,但艾滋病、瘧疾和肺結(jié)核則不然。盡管如此,如果全世界投入更多的資金,那么目前肆虐的許多疾病可能會被疫苗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