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吃薯片、梳頭等聲音,有些人會興奮得頭皮發(fā)麻,但是也有另一群人,他們聽見某種特定的聲音就會感到極度煩躁,甚至變得怒氣沖天。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說明,聽覺與情緒之間存在某種特別的關聯。
的確,有一些聲音讓人忍無可忍,比如指甲刮過黑板發(fā)出的聲響,叉子劃過玻璃、餐刀刮瓶子發(fā)出的聲音,之所以聽者難受,是因為這些聲響的頻率在2000~5000赫茲之間,是人類耳朵最敏感的頻率范圍,會引發(fā)大腦中的聽覺皮層(處理聲音反應)和杏仁核(掌控消極情緒)之間產生交互作用。然而,讓人費解的是,他人吃飯發(fā)出的咀嚼聲也可以讓一些人暴跳如雷?;蛟S,這是恐音癥在作怪。
“可惡”的聲音
美國人詹姆斯就深受困擾。看電影時,他無法忍受別人在他旁邊咀嚼爆米花的聲音。不過,他大可以逃離這些有“可惡”聲音的公共場合。然而,在家里跟家人的相處也讓他感到非常不安。
舉例來說,一天,詹姆斯回到家中,驚喜地發(fā)現妻子將家里布置得很漂亮,桌子上已經準備好了一頓精美的燭光晚餐,原來今天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工作的勞累一掃而空,他很感激妻子制造的小浪漫。燭光讓屋子顯得很溫馨,他們坐在桌前,享受這頓美好的晚餐。這時,一絲不悅出現了。妻子在吃牛排時,發(fā)出了咀嚼聲,詹姆斯不想破壞美好的氣氛,試著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不過這些聲音對他來說太刺耳,最后他不得不跟妻子說:“抱歉,不過,親愛的,你可不可以吃牛排時,不要發(fā)出聲音……”妻子的臉上閃過一絲尷尬和不悅,可想而知,這個美好的晚餐最終草草收場,兩個人都感覺不舒服。
來自英國肯特郡的29歲的安娜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安娜8歲時,就對呼吸聲、飲食聲以及其他沙沙的聲音敏感,聽到這些聲音會感到心慌,并有一種想逃離的沖動。這不是一般的煩惱,因為這些聲音幾乎遍布生活中,為了躲避這些聲音,她會避免去電影院等公共場所。由于對普通聲音的恐懼,她經常在公司哭泣,并坐立不安。工作3個月后,安娜被解雇了。
作怪的恐音癥
2014年《臨床心理學雜志》發(fā)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全世界人口中,像詹姆斯與安娜這樣的人可能占20%。2000年,研究者們特意為這類人發(fā)明了一個醫(yī)學新名詞“恐音癥”。
“恐音癥”獲得命名還不到 20 年。美國埃默里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研究耳鳴時注意到某些恐音癥者有一些不同之處。研究小組發(fā)現,有些人對特定聲音似乎具有強烈的特異性反應,這點非常奇特。這些癥狀不符合聽覺過敏(討厭音量大的聲音)或聲音恐懼癥(討厭所有的聲音)的描述,所以他們想出了一個新名字。
恐音癥字面意義為“對聲音的討厭”,這名字其實不太恰當,因為恐音癥者只討厭某些聲音,但是這個名字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這種癥狀的人可不是對大家都討厭的尖銳刺耳的噪聲反應激烈,而是對周圍人發(fā)出的一些重復性的聲音,產生過度情緒反應。
走進恐音癥人群的圈子,你會發(fā)現各種求助帖:
“我一聽見周圍人嚼口香糖就會忍不住發(fā)怒,大家都覺得我是個怪人。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我到底該怎么辦?”
“因為受不了咀嚼的聲音,我已近4年沒有和家人一起吃飯了,我媽也不能理解我到底為什么反應這么大。我們大吵過很多次,她大概快要把我趕出家門了?!?/p>
《紐約時報》曾在讀者中進行了一次“最讓人煩躁聲音”的調查,得到的前五名是:嘬湯的聲音(25%得票率)、嚼口香糖的聲音(18%得票率)、吸鼻子的聲音(17%得票率)、剪指甲的聲音(10%得票率)、手指關節(jié)擠壓聲(8%得票率)。
許多聲音只是周圍人正?;顒訒r發(fā)出的聲音,有的時候甚至很輕柔,比如吃薯片的沙沙聲,遠遠達不到噪聲的級別,然而恐音癥者卻會感到惱怒,一些恐音癥者還會以口頭或者身體攻擊的方式回應這些聲音的發(fā)出者。
由于對聲音過于敏感,一些恐音癥者會被人誤以為性格孤僻怪異而遭到冷落,他們自己也傾向于一個人待在一個地方,變得不愛社交。嚴重者,在長期的心理壓力下,還會影響生理健康。
過于活躍的大腦
為什么人們會對一些不是噪聲的聲音這么敏感?這是不是他們性格的問題,比如情緒管控欠佳?還是像強迫癥一樣的嚴重情緒障礙,大腦一些區(qū)域出了問題?
早期的研究者發(fā)現恐音癥與其他精神疾病之間的關聯性,如強迫癥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不過,許多恐音癥者并沒有這些大的精神性疾病,也不是因為壓力而出現耳鳴。
為了弄清楚真正原因,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次實驗。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是20個恐音癥者,對照組是22個健康人。研究人員給受試者播放了3種不同的聲音。
中性聲音:雨聲、沸騰的水壺發(fā)出的呼呼聲。
令人不快的噪聲:嬰兒的哭泣聲、尖叫聲。
恐音癥者的觸發(fā)聲音:呼吸聲、咀嚼聲。
結果表明,當這兩組受試者聽到前兩類聲音時,大腦反應并沒有太大區(qū)別,但是當恐音癥者聽到第三類觸發(fā)聲音時,心率和皮膚導電性都會增加。這是為什么呢?
大腦掃描儀顯示的結果表明,真正的原因是恐音癥者的情緒控制系統(tǒng)出現了異常。當恐音癥者聽到了觸發(fā)聲音時,大腦不同區(qū)域的活動都會顯著增加,這些大腦區(qū)域的過度反應會引發(fā)一些生理反應,比如增加的心率和出汗。
不僅是大腦邊緣系統(tǒng)各個區(qū)域有異常連接,研究人員還找到了恐音癥者與正常人群大腦的關鍵生理差異。在恐音癥者的大腦中發(fā)現了更多的髓鞘,髓鞘具有絕緣作用并提高神經沖動的傳遞速度。一般,髓鞘越厚,傳遞信息的速度越快。這也加劇了恐音癥者大腦對觸發(fā)性聲音的過度反應,也可能是大腦情緒系統(tǒng)過度反應的生理原因。
研究表明,那些恐音癥者并不是因為性格或者心理原因才對一些聲音過敏,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的大腦出現了異常,這也說明恐音癥確實是一種生理疾病。
遺憾的是,研究者們目前還沒有找到治療這一情緒障礙癥的方案。不過,我們可以在公共場合吃飯時,盡量不發(fā)出聲音,這樣既可以顯得有禮貌,也能照顧可能的恐音癥者。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恐音癥者,試著戴上耳機遠離這些噪聲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