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蘊函
(長春公交醫(yī)院(紅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慢病科,吉林 長春 130000)
緩慢性心律失常是以心率過緩(<60次/min)為臨床特征的疾病,發(fā)生機制是機體無法正常形成竇房結沖動或(和)傳導竇房結沖動的過程有障礙[1]。臨床常見的緩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竇性心動過緩、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等。緩慢性心律失常在病情較輕時無臨床癥狀,心率<40次/min時可發(fā)生心絞痛、頭昏、乏力、失眠、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易疲勞、活動后氣促等癥狀。臨床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是藥物療法啊,常用藥物有抗膽堿藥(阿托品、山莨菪堿等)、擬腎上腺素藥(異丙腎上腺素、間羥胺等)[2]。但長期使用此類藥物可體現(xiàn)明顯的副作用。中醫(yī)理論中,緩慢型心律失常是心腎陽氣虧虛導致的心悸、心動無力[3]。麻黃附子細辛湯具有養(yǎng)護心血、疏通經(jīng)絡、解表溫陽的功效。相關的研究證實,麻黃附子細辛湯可改善心動過緩[4]。參麥注射液具有益氣固脫、養(yǎng)陰生津、生脈的功效。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對緩慢型心律失常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配以參麥注射液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開展本研究,并納入此期間來我院就診的緩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60例參與本研究。納入標準:①心率<60次/min,胸悶心悸,眩暈失眠。②心腎陽虛,畏寒乏力,胸悶心悸,唇紫,面色蒼白。排除標準:①腦肝腎器質性病變。②精神疾病。③對本研究中藥物過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在26-70歲,平均(45.63±4.57)歲;病程在1-12年,平均(4.92±2.71)年。對照組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在27-69歲,平均(45.72±4.26)歲;病程在1-13年,平均(4.96±2.65)年。兩組一般資料的差異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P>0.05。
兩組均靜脈滴注參麥注射液60 mL,1次/d。觀察組加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6 g,附子9 g,細辛3 g,丹參15 g,人參15 g,黃芪15 g,炙甘草15 g,肉桂12 g,桂枝12 g,五味子12 g。水煎服,溫服,2次/d,1劑/d,連續(xù)用藥4周。
治療前后對兩組實施中醫(yī)證候評分,評分原則主要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心悸失眠、胸悶頭暈、畏寒乏力、唇紫面白等)嚴重程度。癥狀越重,評分越高。治療期間定時檢測兩組24 h動態(tài)心電圖,將治療前和治療后的24 h平均心率、24 h最慢心率進行對比。根據(jù)治療后臨床癥狀、心率的改善情況判定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心電圖檢查結果正常,連續(xù)2天24 h平均心率>60次/min。有效:臨床癥狀改善,心電圖檢查結果基本正常,24 h平均心率較治療前提高≥15次/min但未恢復正常。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心電圖檢查結果未明顯改善,24 h平均心率較治療前提高<15次/min且未恢復正常??傆行?顯效+有效。
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以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的效果經(jīng)判定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86.25% VS 66.25%),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n(%)]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24 h平均心率、24h最慢心率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24 h平均心率、24 h最慢心率較治療前改善,治療前后差異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7.52±1.65)VS(10.21±1.77)]、24 h平均心率高于對照組[(61.79±2.11)VS(58.15±2.19)],24 h 最 慢心率高于對照組[(50.78±1.67)VS(47.31±1.69)],P<0.05,詳見表 2。
表2 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24 h平均心率、24 h最慢心率(±s)
表2 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24 h平均心率、24 h最慢心率(±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中醫(yī)證候評分 24 h平均心率 24 h最慢心率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80) 16.23±2.35 10.21±1.77 51.62±2.52 58.15±2.19 41.37±3.28 47.31±1.69觀察組(n=80) 16.33±2.15 7.52±1.65* 51.55±2.69 61.79±2.11* 41.33±3.15 50.78±1.67*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沖動的起源部位、心搏頻率和節(jié)律、沖動傳導發(fā)生異常。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引發(fā)心律失常的原因為器質性心血管病、藥物中毒、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臨床上按心律失常發(fā)作時心率的快慢分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緩慢型心率失常[5]。緩慢型心律失常較常見的有竇性緩慢性心律失常和各種傳導阻滯。臨床主要通過心電圖檢查確診緩慢型心律失常。緩慢型心律失常主要發(fā)病人群為老年人。緩慢型心律失常的臨床癥狀主要是心動過慢、脈緩、心悸失眠、乏力眩暈等。
在治療上,使用抗膽堿藥和擬腎上腺素可以增強心臟竇房結自律性、緩解沖動傳導阻滯。但抗膽堿藥和擬腎上腺素藥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長期使用效果不但無法明顯提高,還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損傷,加重患者的身體和經(jīng)濟負擔。非藥物療法也可治療緩慢型心率失常。例如為患者安裝起搏器。但安裝起搏器的費用較高,還容易對患者的機體造成創(chuàng)傷,老年患者的耐受性也對安裝起搏器有所限制。
中醫(yī)理論中,緩慢型心率失常病機的根本為心腎陽虛。氣血運行失調會使氣血無法濡養(yǎng)全身臟器,脾無法有效統(tǒng)血,使機體氣滯血虛,痰瘀聚于胸腹,表現(xiàn)出胸悶心悸、乏力失眠等。參麥注射液是一種中成藥,主要有效成分為人參皂苷和麥冬皂苷,能強心升壓,改善冠脈流量,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減少心肌耗氧量,保護、修復心肌細胞,提高傳導效率,抗心律失常作用[6]。麻黃附子細辛湯具有養(yǎng)護心血、疏通經(jīng)絡、解表溫陽的功效。麻黃為君藥,可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附子為臣藥,可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輔助君藥鼓邪外出;細辛可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協(xié)助附子紋理散寒?,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麻黃附子細辛湯可增強心肌功能,并提高沖動傳導速度,增強房室傳導功能與擬腎上腺素藥作用相似。麻黃附子細辛湯配以參麥注射液合用可起到協(xié)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證實,緩慢型心律失常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配以參麥注射液的效果明確,可提高心率,減輕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