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澤友
“尋常巷陌藏珍寶,半壁江山在申城?!鄙虾#赜小爸袊詹匕氡诮健敝Q。在這個中國最龐大的收藏江湖之中,歷來藏龍臥虎,收藏大家頻出。
然而,收藏家常有,女收藏家卻不常有,古往今來概莫能外。蔡黎,則是近年來在海派收藏家中脫穎而出的一位女性收藏家,尤其以古玉鑒藏見長,被藏界譽為“古珠女王”。
人物名片:
蔡黎,1968年生于上海,現為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古玉鑒藏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上海爍果文化藝術館創(chuàng)始人。
古玉收藏圈里,藏家們總喜歡佩戴自己最鐘愛的藏品,以傳達各自對于收藏的偏好,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標簽。
與蔡黎女士曾多次謀面,相對于干練、精致、雅尚的外表,她手上常年佩戴的一串長長的良渚玉珠手串,以及胸前用良渚玉珠與綠松石良渚神人搭配而成的佩飾,更讓人記憶深刻,透露著她對良渚文化的情有獨鐘。這正是“古珠女王”——蔡黎最與眾不同的氣質。
蔡黎從房地產行業(yè)初入藏門,大約已有20年歷史,但她真正的收藏故事,始于與良渚古珠的一場邂逅。
十幾年前,在杭州一個古玩市場的一處角落,古玩攤上幾顆毫不起眼的珠子引起了來此旅游的蔡黎的注意。這些泛著雞骨白的玉珠并無美感可言,卻似乎有著某種磁場效應,吸引蔡黎將它們一一買下。
蔡黎很想知道那雞骨白下面隱藏的秘密。不斷的盤玩中,這些雞骨白的外殼竟慢慢蛻化,逐漸透露出酒紅色的幽光,最后變得通體晶瑩,如同脫胎換骨。
這正是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珠,玉質中獨特的纖維交織結構讓這種古珠更容易“盤變”。
震撼于這一美麗的蛻變過程,驚詫于這些珍寶竟然被人們如此忽略,同時也出于一位上海職場女人敏感的審美意識、敏銳的投資嗅覺,蔡黎開始四處收購這些被遺落在江浙等地文玩市場的良渚古珠,一發(fā)不可收拾。
“這些都是散落在大地的珍寶,遺憾的是那雞骨白的外表掩蓋了它們不為人知的美麗!”蔡黎說。
“古珠女王”這一稱號是蔡黎用時間沉淀而來的。人們不知道她這十幾年間到底收購了多少古珠,只知道她為了這些珠子,不惜賣掉自己位于上海中心城區(qū)的多套住宅。如此瘋狂的“迷戀”良渚古珠,全國收藏界恐無出其右者。
而在此過程中,蔡黎的收藏履歷也經歷了一次從“珠”到“玉”的升華。通過良渚古珠,她進入了良渚文化的大門,領悟了更為深遠厚重的良渚文化的魅力,進而拓寬了自己的收藏視野,也打開了自己的收藏格局。
以良渚文化玉器為核心,她的玉器藏品上至紅山文化、下至明清,已然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文化脈絡,進而構建了自己獨特的收藏體系,精品層出不窮,并且主次分明。
一位漸趨成熟、知性的女性收藏家的魅力身影,逐漸在上海乃至國內收藏圈、古玉圈清晰起來。尤其作為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古玉鑒藏委員會副會長,蔡黎如今已成長為中國玉文化圈寥寥無幾的女性鑒藏家之一。
除了玉器,蔡黎還廣泛涉獵漆器、青銅器、陶瓷、佛造像等領域,在她的工作室里,間或陳列著的商周青銅器、史前黑陶俑、隋唐佛像等,足以讓造訪者嘆為觀止。
在博物館、在考古發(fā)掘的現場、在科研機構的實驗室、在學術會議的現場、在偏遠的鄉(xiāng)野、在酒吧、在時尚圈……多年來,藏界的朋友們總能看見不同場景下的蔡黎,風風火火穿梭于各個圈層之間,精力可謂充沛。
人們分不清哪一個是蔡黎的常態(tài),或許以上所有的場景都是蔡黎的常態(tài)。她安靜,可以靜靜地聆聽老教授們艱深嚴肅的講座,可以一茶一書獨坐一個寧靜的下午;她好奇,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博物館、考古研究基地;她也豪邁,可以是玉友聚會中的“大姐大”,也可以是鮮衣怒馬的新生代在酒吧派對中不能缺席的“小姐姐”。但無論切換到哪一種社交模式,蔡黎說,她身上總會戴著一串古老的玉珠配飾,即使在那些前衛(wèi)時尚的場合之下,這些古珠一點都不會顯得違和。
談至酣處,蔡黎從庫房中找出幾包塑料袋包裹著的東西,打開一看,里面都是一團團泥土。而每團泥土中,都或多或少裹挾著些呈雞骨白或棗紅色的玉珠。這正是蔡黎多年來從各地文玩市場收集到的良渚玉珠的原生埋藏樣本,其目的就是研究不同土壤環(huán)境對這些古珠的沁色、質地等產生的影響。
每一袋泥土都標注有收集的時間和地點,蔡黎一手托起這些泥團,一手托著咖啡杯,關于她與這些古珠的故事,娓娓而來。
左手泥土,右手咖啡,這用來形容蔡黎的常態(tài),再生動不過。
蔡黎告訴筆者,“咖啡”代表的是她的生活方式,而“泥土”則代表著她的愛好。
蔡黎享受于這種看似反差強烈的生活狀態(tài),演繹著一位女收藏家的獨特人生。而她的這種獨特的“常態(tài)”背后,則是深深的海派文化基因。
什么是地道的海派文化?首先得界定什么是地道的上海人。蔡黎認為,只有吃過爺爺奶奶的泡菜飯、吃過外公外婆的大餅油條的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才能代表真正的上海文化。蔡黎毫不謙虛,她就是海派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
蔡黎正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從小由是外公帶大。而她的外公,則是當年的中國風云人物之一——榮毅仁的賬房先生劉月山,家世不可不謂顯赫。
兒時住過的洋樓已在上海的城市改造中湮滅,外公也已故去很多年。但外公一手漂亮的蠅頭小楷,以及外出時必備的折扇上總是掛著的小玉墜,依然留在蔡黎的記憶深處。蔡黎說,這兩樣東西代表著她記憶中的外公與眾不同的氣質,是外公的“講究”,也是上海人骨子里的一種貴氣?;蛟S正是外公折扇上搖曳著的那塊溫潤的玉墜,將她引進了古玉收藏之門。
蔡黎說,上海人的“貴氣”不是平常人的所謂 “排場”,而是一種不事張揚的“氣派”;是一種外表清淡,柔柔弱弱之間透露出的傲氣與自信。
蔡黎認為,海派文化、尤其是新派的海派文化的另一個精髓則是“兼容”——海納百川,兼容并蓄。
上海自開埠以來,接納了許多外來人口,但能留下來的,都是精英。因而海派文化就像一塊海綿,不斷吸納,但最終能夠沉淀下來的只有精華。蔡黎說,海派文化是兼容的,也是常新的。而這種兼容則包括人與物的兼容、古與新的兼容、傳統(tǒng)與時尚的兼容。
“青山不老,海派不倒。今天的上海人咖啡也喝,大蒜也吃。”蔡黎說。
了解了蔡黎的海派文化背景,這位“古珠女王”為何能在“咖啡”與“泥土”之間從容切換,也就不難理解了。但能像她這么氣定神閑的,又有幾人呢?
每一個收藏家的心中,都藏著一個精致的博物館,那里是他們的藏品的理想歸宿,也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位于上海市閔行區(qū)紅松東路哈一頓國際酒店裙樓的爍果文化藝術館,就是蔡黎的博物館夢想啟航的地方。藝術館11月初布展完畢,從選址到裝修僅僅花了3個月時間,但蔡黎至少醞釀了兩三年。
藝術館面積不大,才500多平米,但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已算是一種奢侈。
藏品也不多,僅僅200多件,以玉器為主,同時展示部分陶器、漆器、青銅器、佛造像、文創(chuàng)產品,并點綴有少量的唐卡及當代名家書畫作品,幾乎完整呈現了蔡黎的收藏概貌。尤其所展示的100多件玉器,幾乎件件都是經典器型,勾勒了中國從史前到明清近8000年的皇皇玉文化發(fā)展史。
藝術館還在有限的空間里分隔出高端接待室、餐廳、辦公區(qū)域等,接待功能齊備,可舉辦私人聚會、小型沙龍等活動。
所謂館如其人。整個藝術館的格調正如它的主人蔡黎一樣,清新雅尚,精致可人。那些散發(fā)著千年文化氣息的古老器物,在時尚明快的氛圍營造下,絲毫沒有壓抑感,讓人可親、可近。每一件藏品都值得駐足,娓娓講述著來自遠古的故事。
不經意之間就能參觀完藝術館的展線,總讓人升起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蔡黎不想讓藝術館充斥著太多的藏品,所以做了很多空間的留白,進而營造出一種輕松、寧靜的空間氛圍,讓參觀者與古物之間能夠從容地相互凝視。
蔡黎說,她更想把爍果文化藝術館打造成一個會客廳,或者說,這是她理想中的滬上會客廳應該呈現的樣子。
上海是一個不缺時尚的城市,如何營造一個讓人不會產生審美疲勞的空間聚落,這是蔡黎在籌備爍果文化藝術館時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當蔡黎小心翼翼的將她的作品在自己圈子里進行小范圍推薦時,無論收藏圈的玉友、文化圈的大咖、時尚圈的“網紅”、政商界的人士,無不對藝術館顧盼流連,大加贊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不同圈層的人都能在爍果文化藝術館找到審美認同,蔡黎倍感欣慰,她所倡導的兼容之美在自己的藝術館得到了初步展現。這也為她下一步在上海復制類似的藝術空間或博物館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但500平米的爍果文化藝術館,還承載不了蔡黎的博物館夢。
何為收藏家?并沒有標準的定義。但收藏家之所以能夠成為“收藏家”,不是簡簡單單的對藏品的占有,也不是自封的,這一稱謂是由“物”與“人”共同建構的具有相應影響力的公眾形象,無論其藏品或者收藏行為、收藏動機等,都應經得住時間的檢驗。
20多年的收藏生涯中,蔡黎之所以四處奔波,她更多是在行走中不斷學習,把自己從一個“菜鳥”磨煉成為專家型的藏者,進而成為一個真正的收藏家。同時,她也在不斷探索如何挖掘那些精美絕倫的古代藝術品的當代價值,讓它們的光華得以重現。
2016年,蔡黎創(chuàng)立了上海爍果文化創(chuàng)意有限公司,并推出了自己的文化品牌“拾一”,邁出了從房地產投資行業(yè)轉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第一步。時年,當她的第一件由現代佩飾制作工藝與古老的良渚玉珠融合而成的佩飾作品驚艷亮相時,人們這才明白蔡黎當年大量收購良渚玉珠的深意所在。
這正是蔡黎與一般藏家的不同之處,她把挖掘古代藝術品的當代價值,讓古代藝術品活在當下、活在未來,作為自己的收藏使命之一。譬如那些良渚古珠與佩飾,經過現代工業(yè)設計的包裝和再現,它們與現代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起來,也更有了傳世的意義。
蔡黎說,通過良渚古珠與現代時尚的結合,讓她看到了很多古代藝術品與現代時尚之間并不存在審美的鴻溝,更不存在時間的鴻溝。那些精美的古珠、古玉,只需具有吐故納新的審美情懷,稍加修飾便可在現代時尚品中呈現出閉月羞花之美,讓時尚變得更有歷史質感、人文底色。
基于這種審美的自信,蔡黎的探索已不局限于古珠飾品的創(chuàng)意轉化,她同時也在聯(lián)合中科院考古中心等科研機構、學術機構,致力于古代藝術品如玉器、古代琉璃器具、青銅器具等藏品紋飾、造型的研究與創(chuàng)意開發(fā)。
“每一件藏品無論紋飾、造型,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IP,一旦找到它們的價值,其開發(fā)潛力是無窮的?!辈汤枵f,通過多年的摸索和試錯,她對文創(chuàng)開發(fā)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拾一”品牌的未來有了更為深遠的規(guī)劃,對“拾一”的文創(chuàng)之路也充滿了信心。
但文創(chuàng)并非蔡黎實現自己收藏使命的唯一途徑。在與中科院考古中心等的合作過程中,蔡黎和她的團隊發(fā)現了常用于昆蟲和建筑的顯微攝影、堆疊攝影等技術,并將這些技術應用于古代藝術品的紋飾、微痕研究。
這是一次技術的跨界,它將蔡黎從古代藝術品的文創(chuàng)開發(fā)帶入了另一個境界——數字文創(chuàng)開發(fā)。在這一技術支持下,古代藝術品的材質特征、紋飾、沁色規(guī)律、加工痕跡等,變得更加生動和真切。
蔡黎告訴筆者,這一技術的重要意義在于可以文物進行無損的數字檔案采集,對于文物的鑒定、修復、數字展陳等具有重要的價值。目前,蔡黎已著手將這一技術應用于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古代藝術品的鑒賞與教育普及,并與上海等地部分文博機構取得了合作。
很多收藏家往往把“藏”作為一生摯愛、或者把研究作為一生摯愛。而蔡黎則把探索古代藝術的當代價值轉化,讓古代藝術品煥發(fā)現代光芒作為自己的終極追求,蔡黎選擇了一條艱辛之路,但這也是一條不平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