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召開的海南七屆省政府第二次會議上,海南省省長沈曉明直面問題,列舉了海南各級政府執(zhí)行力不強的十大現象,并找出“病根”,開出藥方,以十四招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
政府執(zhí)行力十大毛病
1.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下基層存在“四多四少”。2017年,省政府班子成員開展調研296次,絕大多數調研是提前通知的,不提前通知的不到10%。
2.文山會海、不求實效。習慣以會議貫徹會議,傳達會議只求“第一時間”,不求實際效果。“有時我調研結束剛回到辦公室,就已經收到有些市縣落實我講話的貫徹落實意見?!鄙驎悦髡f。同時,“文山”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海南是小省,但就發(fā)文數量來說卻是“大省”。2017年,以省政府、省政府辦公廳名義發(fā)文的數量達332件,差不多一天一個文。同年,貴州以省政府、省政府辦公廳名義發(fā)文的數量是116件。
沈曉明認為,從發(fā)文質量來看,篇幅普遍冗長,動輒達幾十頁,有的雖然只有六七頁,但客套話、“車轱轆話”占了兩三頁。有的公文內容重復,不顧省情,照搬照抄上級和兄弟省份同類型文件內容。有個省直部門印發(fā)的文件,與國家部委印發(fā)的文件相似度達90%,僅把我國改成我省,把中國改成海南。
3.急功近利、表面文章。很多工作乍一看很不錯,但經不起仔細看,“面子”不錯,“里子”不行。政務信息化方面,全省558個非涉密信息系統(tǒng)全部打通,但目前只能算是接入率100%,離真正意義上的共享應用還有很大的差距。
4.有頭無尾、虎頭蛇尾。海南2017年招商引資簽約396個、協(xié)議投資額6000多億元的項目,竟然有251個簽約項目尚未開工,累計完成投資僅僅270多億元。
5.推諉扯皮、不敢擔責。最典型的是“新官不理舊賬”。有企業(yè)反映,當初地方政府在招商過程中曾向企業(yè)承諾的優(yōu)惠政策,在招商成功后政府立即變卦,或者因人事更替或政策變更致使承諾無法兌現,影響政府形象和投資環(huán)境。
6.畏首畏尾、不敢碰硬。有些地方一味求穩(wěn)怕亂,根本就不愿意打擊“兩違”和推進棚戶區(qū)改造;有些單位不愿意去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怕麻煩,怕審計,甚至上級給的錢都不要,有的地方覺得和企業(yè)打交道,怕人說三道四,不想、不愿幫企業(yè)解決問題,不愿為項目建設服務,導致有些地方幾年都沒有一個像樣的項目。
7.消極搪塞、冷漠怠慢。營商環(huán)境分析報告反映,一家企業(yè)在所有手續(xù)完備的情況下,一個林權證用了3年還沒有辦妥,一家沉香花梨種植企業(yè)先后被盜45次,沒破過一次案,每次向公安部門反映并提供證據,但公安部門登記一下就杳無音信。
8.工作疲沓、效率低下。有個省直部門制訂一個全省“十三五”專項規(guī)劃暨實施方案,2018年6月才提交政府常務會,“十三五”過去差不多一半時間了,才起草上報。
9.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一些地方和部門視規(guī)定為無物,視制度為擺設。文昌清瀾污水處理廠管網問題,中央第四環(huán)境保護督察組2017年9月就已指出這個問題,然而9個月過去了,原計劃在2018年6月動工建設的管網,至今仍然停留在文字上。
10.暗箱操作、吃拿卡要。有些單位和干部在執(zhí)行落實中,沒有嚴格按政策和規(guī)矩辦事,存在亂作為和違規(guī)落實問題。審計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7年,審計發(fā)現騙取保障房待遇有1857戶。還有財政供養(yǎng)人員、服刑人員被納入扶貧對象或享受廉租房。
找準病根開藥方
沈曉明認為這十個毛病的病根有四個方面。
1.政治敏銳性不強,大局意識不夠。一些市縣和部門政治敏銳性不強,對中央方針、路線、政策的學習、理解、把握不夠,執(zhí)行力不強,有的甚至對中央嚴格明確的不了解、不掌握,觸碰了中央的紅線。
2.制度不夠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門規(guī)章制度往往是說在嘴上,沒有真正落實在行動上,導致出現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稀奇事。2015年某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不合格,全省倒數第一,但在生態(tài)省建設工作考核中卻是正數第一。
3.學習提升不夠。有些同志不學習文件、不研究政策、不鉆研業(yè)務,習慣于用老思維、老套路、老辦法抓工作。
4.工作作風不實。沈曉明表示自己到海南工作以來,到各地調研,幾乎每一次都能看到基層基礎工作不扎實、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問題。
就如何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海南省人民政府制訂了十四條措施。包括不折不扣落實上級決策部署,高質量決策,落細落實責任主體,完善溝通協(xié)調機制,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嚴格依法履行職能,提高會議實效,精簡發(fā)文,加強督查、改進檢查考核方式,深化政務公開,把執(zhí)行力效果作為獎懲依據,強化政府秘書長、副秘書長工作職能,發(fā)揮班子核心作用等。
沈曉明還表示,將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鼓勵干部敢闖、敢試,寬容干部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的失誤、錯誤,對確由非主觀因素造成的執(zhí)行不到位,免除所需承擔的責任。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