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勞斯特
人們總以為相對于堅持而言,一般人都更愿意放棄,因為放棄更輕松一些,不需要消耗能量。誰要堅持,得緊張,得花費力氣,得消耗能量。所以人們相信,一般人會選擇那條阻力小的路走,更愿意放棄。而實際上,我們在任何領域里都隨處可見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他們勤奮努力,一生處在緊張狀態(tài)中。一個可以放棄的人,是不多見的。我們想來考察一番,這到底是為什么?為什么人們要這么緊張?為什么他們不能放開來?為什么不能讓事情自然地發(fā)生和發(fā)展?為什么他們要這么努力這么費勁?為什么放松下來、自由自在地享受人生對他們來說是這么大的一個問題?
為了理解這一切,人們需要一點兒心理學的知識。兒童最初成長時,他們的心靈是很純潔而開放的,是后天的教育把自由的河流歸入了固定的渠道。小孩子開始受到成年人的恐嚇!成年人用獎勵和懲罰來訓練孩子,要他們順從聽話。作為小孩,為了避免父母師長的懲罰或者為了避免失去他們的愛,他總盡力滿足長輩的要求。這樣的結果,正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非常切中要害地指出的,一個“超我”建立了起來,這個“超我”,是超越原始自我的、社會普遍接受的,且被絕大多數(shù)人遵守的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以及對職業(yè)、婚姻、形象、社交,甚至對表現(xiàn)能力的種種要求,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正是不斷試圖滿足這無數(shù)規(guī)范和要求的過程。
一個年輕人,他不能自由地發(fā)展,他就沒有可能去發(fā)現(xiàn)自我,去發(fā)現(xiàn)什么是適合他的,因為他時時受到威嚇,要他循規(guī)蹈矩,要他上進,要他努力去實現(xiàn)長輩的理想。就他的天性而言,他也想在沒有限制、沒有外來和內在的壓力下生活。但他努力堅持,為了滿足教育者的要求,他聽話,他任憑別人嚇唬他,他試圖在適應規(guī)范中找到保護和安全感。人的心靈是很敏感的,它并不能長久承受受到威嚇或失去愛的恐懼。堅持下去給人安全和安寧的感覺,放松和放棄卻帶來嚇人的不安全感。
這么看來堅守這個“超我”有明顯的好處,誰要能適應那些行為規(guī)范,他就能避免批評、貶低和爭執(zhí),這最終還是一條更舒服、雖然是更費勁的路。他還是通過適應、順從、避免恐懼,選擇了一條更舒服的路,雖然走這條路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和力氣。
自由自在的生活給我們的靈魂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但同時我們會陷入另一個困境,恐懼感、不安全感、失去愛、孤獨感、被遺棄、被懲罰以及所謂的一事無成會包圍我們。正由于這個原因,人們接受了堅守“超我”的艱難。
現(xiàn)在我們進一步來看,適應規(guī)范的好處卻有很大的負面效應。如果一個人的靈魂不斷地受到壓迫的話,這個負面效應早晚會隨著時間慢慢顯現(xiàn)出來。堅守“超我”導致:事業(yè)心、攀比競爭心態(tài)、占有欲、爭取認可的心態(tài)、攻擊性、恐懼感、不安全感、嫉妒心、強迫性消費、傳播流言蜚語、虐待狂、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各種各樣的癮、心神不寧、做事匆忙、神經緊張錯亂,簡而言之,現(xiàn)代社會中普通人每日重復著的行為和狀態(tài)。人們被深深地編織到這個結構中,把這一切看作是最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又渴望著擺脫這一切,因為人們忽然明白,那許多適應規(guī)范的好處還是不能抵消它帶來的負面效應。
走出這困境的路其實是這么簡單,我們只不過需要把這所有的一切,一切我們堅守的、適應的東西,扔到九霄云外去。這里卻開啟了一個未知的世界,我們不知道,結果我們到底能不能承受,不知道得到的是玉石還是瓦礫,不知道是不是拿金子換來破銅爛鐵。擺脫靈魂折磨的渴望是那么深切,可是對擺脫這一切之后換來的不安全感的恐懼往往更為強烈。
一個年輕的圖形設計師想要我告訴他應該不應該獨立開業(yè)。他說:“如果我保持現(xiàn)在的工作,一切都很有保障,但我覺得不自由,覺得渾身不對勁兒,如果我獨立開業(yè),我可以自己決定我的工作,這肯定是很適意的狀態(tài)。但是我害怕我不能面對那種不安全感,我害怕真正的自由,雖然我只有在自由中才能找到我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好圖形設計師?!?/p>
絕大多數(shù)人對自由都有同樣的恐懼感。他們更愿意依附于家庭,依附于一個宗教、一個工作單位、一個政治思想、一個人生觀、一個教育思想;他們更愿意說“是”,跟著別人走,老老實實地把自己劃歸到一定的格局里。這一切看起來很簡單,但需要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堅持這一切是非常消耗能量的,這也就不奇怪為什么人們常常感到不堪重負。許多人每天都置身于緊張狀態(tài)之中,簡直就是自己對自己施暴,強迫自己去適應那些社會上與日俱增的要求和規(guī)范。他們被堅守規(guī)范和壓抑自我弄得精疲力竭,而恐懼感竟然越來越大。
當然,這里許多讀者也感覺到了這種恐懼,我們需要大勇氣來面對事實,來研究考察事物的真實面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說:“人不是自己房子的主人。”因為恐懼,人們避免思考自己的真實狀況,在這最初始的一步他就開始給自己制造阻力,玩著自騙自的游戲,想出無數(shù)的理由和辦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這些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進而由他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完善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
(摘自《不把握 才擁有——沉著冷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