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昕翊
“峨眉山小家慈善基金”作為一個民間慈善組織,于2011年由社會公益群體創(chuàng)立,秉承“幫困助學,特困救濟,傳遞愛心,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微薄力量”的宗旨,接受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捐贈,現有會員47人(戶),共籌集資金48.6萬元,成功幫扶貧困學生56人,特困家庭14戶,已支付幫扶金額31萬元。筆者的家庭于2014年加入“小家慈善基金”擔任基金理事,在幫扶過程中,感受到貧困家庭的實際困難和社會的溫暖愛心,見證了基金的發(fā)展,了解了慈善事業(yè)的相關法律,引發(fā)了如下幾點思考。
一、“幫困助學”是否對“品學兼劣”的學生開放
作為以“幫困助學”為主要慈善行為的組織或個人,在選擇幫助對象時除考慮學生的貧困程度,很多還會考察學生的品德和學業(yè),如“峨眉山市慈善會牽手自愿者協(xié)會”,幫扶者希望用有限的善款去幫助“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待學業(yè)有成后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是一種普遍存在且被大眾認可的選擇。
但社會中還有大量品德和學業(yè)都不優(yōu)秀貧困學生,他們得到的幫扶機會要明顯少于好學生。特別是一些“品學兼劣”的差生或問題學生,因幫扶名額有限,學校、社區(qū)不會優(yōu)先推薦,幫扶者也有諸多嫌棄。這類學生如因貧困輟學流向社會,或成為無文化的廉價勞動力,或過早染上社會習氣,成為無業(yè)游民,甚至淪為少年犯?!靶〖掖壬苹稹闭J為,“品學兼劣”這個被冷落的差生群體一樣值得重視,幫助他們完成基礎學業(yè),避免過早進入社會,同樣是為社會做貢獻。曾有一對接受過基金幫扶的姐弟,姐姐現已成家立業(yè),在峨眉山市的一個鄉(xiāng)里任村干部,深得村民擁戴,弟弟職高畢業(yè)后在企業(yè)工作。多年后回訪,姐弟倆感慨:“因父母早亡,與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家中缺少勞動力和經濟來源,無力支付學習及生活的費用,如果基金只是選擇優(yōu)秀的貧困學生,我倆的成績不好必將失學,很可能淪為乞丐或以偷盜為生,其后果不堪設想”?!皫屠Р环仲F賤、助學不擇優(yōu)劣”,是“小家慈善基金”與其他慈善組織或個人最大的區(qū)別。
“幫困助學”對“品學兼劣”的學生同等開放,是公平地對待每一名貧困學生,是挽回那些可能因貧困輟學而學壞的孩子,是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是沒有分別心、不求回報的慈善行為。
二、民間慈善組織的合法之路
隨著各類民間慈善組織日漸增多,為了更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如何成長為一個國家認可、法律保護、社會放心的合法組織,值得大家思考。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guī)定,“慈善組組織可以采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倍础渡鐣F體登記管理條例》規(guī)定:“未經登記,擅自以社會團體名義進行活動,由登記管理機關予以取締,沒收非法財產”。如2007年,山東壽光“愛心”義工團隊因沒有登記,被民政局以“非法團體”為由解散就是典型一例。
但在現實中,由于登記的“門檻”過高,較多民間慈善組織因規(guī)模小、資本少、活動范圍窄、注冊及管理流程繁瑣,以及不符合地方審批規(guī)定等原因,被排除在合法團體之外。雖然國外部分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瑞士、法國等都承認未登記民間慈善團體的合法身份,而國內社會各界也在呼吁國家實行未登記慈善團體備案制,但政策的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作為民間慈善組織無論現狀如何,一定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主動與當地民政部門溝通,采用放棄法人資格、降低身份或其他法律允許的方式,在政策的框架下努力成長為遵規(guī)矩、守法律的健康團體,才能更健康、長久地發(fā)展,才能取得社會各界更廣泛的認同,才能讓更多的貧困家庭得到幫助。
三、慈善活動中個人行為和組織行為分析
以“幫困助學”為主要慈善行為的個人或組織,在慈善活動中各有特點,筆者就雙方的利弊談談體會:
1.個人幫困的行為特點
個人幫困在貧困學生的選擇、幫扶金額、幫扶時間上不受約束,其優(yōu)點是決策簡單、幫扶快速、走訪跟蹤及時、信息獲取準確。缺點主要有六個方面:一是幫扶者在選擇幫困對象時,僅以自己的標準為選擇依據,如偏愛“品學兼優(yōu)”或距離近一點、家庭走訪方便的學生,從而讓更多的貧困生失去機會;二是“幫困助學”需要對每個學生進行長時間幫扶,而幫扶者容易受家庭、財務、時間、活動半徑以及受助者變化等多種情況干擾,易導致幫扶半途而廢;三是幫扶者易感情用事,有時自己會被感情因素和社會道德所綁架。一位叔叔曾多年幫扶一名學生,其間學生成績下降,經過多次走訪和關心,不僅學業(yè)沒有提高,對鼓勵置若罔聞,還對幫扶者的關心頗有微詞,叔叔恨鐵不成鋼,如果他終止或放棄幫扶,不僅會承受社會輿論與道德綁架的壓力,同時對被幫扶人也是一種打擊,甚至會嚴重惡化雙方的關系;四是個人行為容易導致幫扶者對受助者實施“慈善綁架”。一方面?zhèn)€人行為缺乏組織與制度保障,易導致幫扶者的行為失去約束,另一方面幫扶者容易形成高高在上的地位優(yōu)勢,使受助人陷入卑微的境地,這種不平等關系正是導致“慈善綁架”的重要原因。五是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文化影響,個人幫困很難沖破“先發(fā)跡再捐贈”的傳統(tǒng)思想,導致投身慈善的人群減少。六是幫扶者易幫近不幫遠、幫熟不幫生、幫親不幫疏。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研究發(fā)現:捐贈者,尤其是小額的捐贈者,更重視的是對身邊困難人群的救助,導致幫扶有限、受助群體小、愛心傳播面窄。
2.組織幫困的行為特點
組織幫困會員按基金的章程和制度進行“幫困助學”,從貧困生的申請、審核、幫扶,到心理關愛、學業(yè)跟蹤、畢業(yè)回訪都以制度作為行動指南。優(yōu)點主要有六個方面:一是組織按照章程選擇貧困學生,減少了幫扶者個人的主觀判斷,以統(tǒng)一的標準選擇學生,并跨越地域和親屬關系,讓更多的貧困學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機會;二是組織幫困受會員家庭、財務、時間、活動半徑以及受助者變化等多種情況的干擾較小,幫扶持續(xù)性高,不易半途而廢;三是個人作為組織代表開展幫扶工作,按制度履行職責,對會員們既是約束,也是寬慰,減少了被個人面子思想和道德綁架的可能;四是可以減少幫扶者對受助者的慈善綁架。慈善組織不是直接的捐助者,它的慈善行為與其說是可以自由選擇的道德行為,不如說是必須履行的法律行為,面對受助者不易像捐助人那樣形成施舍者的心態(tài);五是依靠集體的力量扶貧濟困,避免個人獨自承擔過大的經濟壓力,也可在組織活動中通過貢獻時間、精力和智慧等方式行善,樹立“未發(fā)跡亦可善”思想觀念;六是組織的社會影響力遠遠大于個人,為一些愿意出資,但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具體幫扶工作的愛心人士提供了一個平臺,讓更多有愛心的人參與其中。其缺點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成員各抒己見導致決策緩慢;二是按章辦事,不能充分考慮被幫扶學生個體的特殊情況;三是會員代表基金開展工作,減少了個人情感輸出導致與學生的溝通減少;四是按制度和程序完成幫扶工作,使會員有被約束限制的感覺。
綜上所述,個人幫困和組織幫困各自特點較為鮮明,組織幫困明顯具有更積極和廣泛的作用,能保證慈善事業(yè)更專業(yè)、規(guī)范、持久、健康的發(fā)展。面對上述組織幫扶的缺點,通過學習、實踐、融合可逐步減少。一是在決策中引入“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便可提高效率、減少爭執(zhí);二是修改章程,將學生個體特殊情況的考評方法列入章程;三是增加心理鼓勵、學業(yè)跟蹤、畢業(yè)回訪等交心談心的環(huán)節(jié);四是緊抓原則、放松環(huán)節(jié),平衡制度與自由度、約束與自主權之間的關系。便可最大限度地 提高效率、精準幫困、真情溝通、管理有度,充分發(fā)揮組織幫困的明顯優(yōu)勢。
國務院在《關于促進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鼓勵新辦慈善組織”。鼓勵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或成立慈善組織,從個人幫困發(fā)展為組織幫困,更大限度上發(fā)揮傳播愛心、弘揚正能量的社會職能?!?/p>
四、民間慈善組織的內部管理
慈善組織在運行中,均會不同程度地運用現代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水平,在保障組織健康運行的同時,也伴隨著出現各種矛盾,筆者從組織的形態(tài)和實踐入手,談談體會。
較多民間慈善組織在運行時不提取管理費用,所有的慈善行為均由會員們無償付出,其組織形態(tài)具有非營利性、自發(fā)性和松散性的特點?!胺菭I利性”指組織的運作目的不是為獲取利潤,而是政府以外的為實現社會公益的組織;“自發(fā)性”指非政府組織建立,是由有社會愛心、積極參與慈善事業(yè)的會員自愿發(fā)起的,而組織的成立、發(fā)展和消滅是根據該組織本身的訴求和愿景實現的,不受外力影響;“松散性”指組織的形態(tài)是弱約束力的,沒有嚴格的組織約束和紀律約束,其成員進入準出自由,組織本身也不對會員行為進行控制和約束。和企業(yè)營利性、契約性、緊密性的組織形態(tài)不同,民間慈善組織是一個不求回報、自動自發(fā)、不受約束的慈善愛心團體。同時,組織的會員來自各行各業(yè),都有著自己的家庭和事業(yè),也承受著各種社會壓力,這就決定了他們在無私奉獻愛心時,無法接受太多的制度約束,也無法抽出充足的時間去完成繁瑣的幫扶流程。
在“小家慈善基金”的運行中,現代管理方法幫助組織建章立制、規(guī)范管理,如貧困生的幫扶申請由學生自命體的書寫方式,改進為填寫標準化《申請表》,從而避免了學生資料不全、信息模糊,或避重就輕、隱瞞真相,為后續(xù)的審核工作做好鋪墊。但實際應用中過多的引入現代管理方法,在力求“量化、細化、標準化、流程化”等規(guī)范管理的同時,會員們會感覺“流程太多、耗時太長、不好操作”,有被限制束縛之感,會在思理和行為上產生本能的排斥,降低對組織的認同度和榮譽感。如新學期對學生的復核工作,會員們就一致反對使用統(tǒng)一的量化表格進行逐項復核登記。
鑒于民間慈善組織的特殊形態(tài),過多的制度會對會員在思想上造成壓力,在操作上形成阻礙,甚至導致會員退出基金,筆者認為現代管理方法不能簡單粗略地復制,不能生搬硬套地移植到民間慈善組織中,應該在大家理解認同,并達成共識時循序漸進地使用,才能保證慈善組織健康發(fā)展。
五、善款的保值和增值
是否引入投資的概念,讓慈善保值增值,民間慈善組織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絕不能用于投資,不僅有造成虧損的風險,還會滋生腐敗;二是認為慈善組織不僅靠捐贈,還應該有“造血”功能,將所籌善款作高效的管理、運作,用投資的方式讓善款保值增值,不僅是慈善組織的權利,也是義務,只有這樣慈善組織才能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峨眉山市慈善會牽手自愿者協(xié)會”是上述第一種理念的堅守者,她們認為將善款用于投資,有可能造成腐敗,更重要的是投資這種以營利為目的的行為,不符合她們的慈善理念。而“小家慈善基金”認可第二種理念,在善款統(tǒng)一上交“峨眉山市慈善會”管理之前,小家基金共分12次,投入140萬元購買銀行低風險理財產品,共獲利17563.31元,并公開賬目杜絕腐敗。但限于社會上沒有針對慈善事業(yè)的特點和需求,量身制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多數慈善組織只能將善款存入銀行,或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獲得微薄的收益,必然導致善款的隱性貶值。
筆者認為慈善組織可以嚴謹的引入投資、市場等理念,擺脫施舍性濟貧的單一方式,讓慈善變得更高效,并大力擁護國務院在《關于促進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的:“倡導金融機構根據慈善事業(yè)的特點和需求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積極探索金融資本支持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渠道”,讓善款的保值增值更安全、更多元化,為中國的慈善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更寬廣的道路。
十九大后,慈善事業(yè)面臨著歷史性的發(fā)展機遇,一是精準扶貧賦予慈善組織新的歷史使命;二是福利服務增長將促進慈善部門擴張;三是“一帶一路”為慈善走出國門提供契機。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在人民群眾的愛心奉獻下,中國的慈善組織一定會更專業(yè)、更高效、更健康,推動慈善事業(yè)長遠發(fā)展,成為社會救助體系的有力補充,為構筑和諧社會奉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