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然
二夢說:懶惰是一種壞習慣,甚至被認為是七宗罪之一。殊不知,“懶”也有鮮為人知的一面,它是效率的催化劑,促使科技進步,不斷自動化、智能化,而且適當?shù)亍巴祽小笨赡苡欣谏硇慕】怠2恍诺脑?,小伙伴們一起看看吧?/p>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越來越快,“懶”似乎褪去了原本的狹義概念,成為享受慢生活的代名詞。不過面對激烈的競爭,我們沒有資格“懶”。我們急著吃飯、趕路,生怕浪費時間;我們熬夜學習、工作,生怕落于人后;我們整天刷著手機、電腦,生怕錯過社會的熱點新聞,會與小伙伴聊不到一起,卻沒有耐心去消化一篇文章。我們甚至對這種快節(jié)奏生活形成了依賴,就像上癮一樣,沉溺其中。
然而,研究表明,快節(jié)奏的生活不利于身心健康。心理學家羅伯特。萊文博士在1999年的一項研究中通過測量人們走路的速度等方面分析了31個國家的生活節(jié)奏。他發(fā)現(xiàn),生活節(jié)奏最快的國家,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也最高。2006年,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教授通過簡單地測量步行速度來重復這個實驗時,他發(fā)現(xiàn),快節(jié)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樣抽打著人們前進,人的精神狀態(tài)長期處于一種緊張、亢奮的狀態(tài),便容易出現(xiàn)問題。
確實,學習、工作很重要,但它們都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不妨放慢生活的節(jié)奏,享受“懶人”生活,學會在工作與玩樂之間保持平衡?;蛟S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減少我們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隨著社會的重視,以后的設(shè)備可能會有內(nèi)置的限制,通過允許用戶監(jiān)控在設(shè)備和應用上花費的時間,來限制對手機的依賴。
此外,在吃飯、走路等方面放慢速度也是不錯的方法。根據(jù)一項針對約6萬人進行的研究表明,那些吃得慢或者以正常速度進食的人比那些狼吞虎咽的人更不容易超重。因為我們的身體反饋機制需要15到20分鐘才能告訴我們已經(jīng)吃飽了,所以吃得更慢給了我們更多的機會讓它發(fā)揮作用。
忙里偷閑的小憩也有好處。時間是很寶貴,但是工作時間越長,就意味著做得越多嗎?
答案是不一定。實際上,任何生物都必須在能量消耗和攝入之間保持平衡。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機器,如果不加休息地長時間工作,可能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研究人員通過使用生產(chǎn)力分析軟件DeskTime分析數(shù)據(jù)表明,最出色的員工往往是傾向于在“52+17”模式下工作的人,即52分鐘專心于工作,17分鐘則用于休息。
此外,一篇發(fā)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上的研究報告指出,有些物種可能會盡可能地從“偷懶”行為中得到最大的好處,進化過程中這些物種更有可能繼續(xù)存活下來,而那些新陳代謝率較高(即消耗能量多)的物種則可能會滅絕。道理其實很簡單,“偷懶”的生物能量維持需求較低,消耗能量少,當然會更容易生存下來。
那么,在小憩期間我們可以做些什么?短暫的睡眠會很有幫助,這有利于調(diào)節(jié)人體機能,給大腦“充電”,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午餐之后午休的人,在解答數(shù)學題等高智力測試中頭腦更靈活,而且一定時間的午睡甚至可能有助于減輕體重。此外,看看輕松愉快的圖片或者笑話故事也有助于緩解人的情緒,恢復人體機能。
如此看來,“懶”似乎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不堪。適當?shù)亍巴祽小?,可能更有利于恢復身體機能,從而更高效率地完成任務。
夕夢若林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