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璐
?標題
在國外旅行時,我經(jīng)常能看到拍攝婚紗照的中國新人。最多一次是在巴黎盧浮宮前,三對中國新人在人頭攢動的玻璃金字塔前輪番占位。新娘的笑容只在鏡頭下展現(xiàn),鏡頭一關閉,笑容就隨消失;新郎大多時候像個木偶,配合微笑站立。
年輕的新人們早已不滿足于待在室內擺動作,再PS上一個浮夸的背景,而是偏好在室外拍攝——對于攝影師來說,這是個更大的挑戰(zhàn),畢竟室外的光線無時不刻都在發(fā)生著變化。
這幾年,國內旅拍風尚漸起。一些條件好的新人,把目光放向國外,支出高昂的旅拍費用,對抗著時差,拖著厚重的婚紗,在沙灘、花海、城堡和鐵塔之間輾轉奔波。 但,這份辛苦,有時候并不值得——哪怕旅拍,最終出來的照片上,有時候也還是逃不開室內婚紗照風。
那國外的新人,喜歡怎么拍婚紗照呢?在歐美國家,新人不拍婚紗照,只拍婚禮照——舉行婚禮當天拍攝。舉行婚禮之前,新人們即使拍訂婚照,或想拍幾張紀念照,新娘也只能穿件禮服代替。因為在正式婚禮前,新郎不能看到新娘穿婚紗,否則將給婚姻帶來不幸。
和國內僅僅幾小時的酒席不同,國外婚禮的儀式被拆分開來。先在教堂進行婚禮宣誓,而后眾賓客前往酒店參加宴會。為抓拍下最即興的一刻,攝影師們要扛著相機和各種鏡頭,泥鰍般靈活自如地游竄在婚禮的各個角落,精準痛快地拿下人們瞬息萬變的微表情。
新人們有時也會按照攝影師要求進行擺拍,但大多數(shù)為抓拍,所以很多社交網(wǎng)絡上流傳的國外婚禮照因為真實和自然而更為溫情動人。
一百年前,西方流行的也是擺拍式婚紗照。那時,受限于笨重的設備,歐美新人只能在拍攝棚內拍攝婚紗照。
這股潮流刮到中國時,正處民國時期,1927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的“世紀婚禮”將西方的白色婚紗和婚紗照帶入國人視野中,上流社會的新娘們紛紛開始效仿“宋美齡同款”。新中國成立后,白色婚紗照逐漸被60年代的“革命伴侶”式照相取代——夫妻二人身穿綠色軍裝,兩肩緊靠,遙望共同的“戰(zhàn)斗方向”。1990年代,婚紗照在大陸重新成為風潮。大陸第一家婚紗影樓始于一位臺商。在臺灣婚紗照市場日趨飽和后,他于1993年進軍內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