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話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執(zhí)行過程中,追求“童化”教學運用,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共識。所謂“童化”教學,就是從兒童思維出發(fā),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感受展開的教學,教師教學行為被兒童“同化”。因此,在童話教學中,教師需要理性運用“童化”手段,從長遠角度著眼童話知識和學生技能的構建,以全面塑造學生學科核心技能。
教學童話內(nèi)容時,教師需要從學生學力基礎實際出發(fā),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宜的學習契機。特別是“童化”教學方法的適度運用,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理觸動。教師生動講述、多媒體展示、發(fā)動學生課堂演繹等,都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興趣,有些教師還會將游戲活動、競賽活動等引入童話教學,能夠成功激活課堂教學氣氛。但我們也應該有理性思考,熱鬧的課堂是不是一種“表面繁榮”呢?學生學習到了哪些東西呢?教材文本知識是不是被嚴重忽視了呢?如果教師能夠觀照到這些問題,自然會作出更為理性的思考和設計。
童話有靈動的任務形象和“童化”語言,與學生學習思維有更高契合點,教師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取向,同時也需要觀照童話文體特點,將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進行多重融合。如教學《去年的樹》,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誦讀音頻材料,然后讓學生跟隨音頻進行仿讀,并給學生布設了角色演繹活動:同桌兩個人,一個人飾演小鳥,另一個人飾演其他角色,展開對話表演。在這篇童話故事中,小鳥是主要人物,在演繹時,需要表現(xiàn)小鳥的誠信品質(zhì)。童話都是虛構的故事,而且都蘊含深刻道理,在演繹中要展現(xiàn)童話的基本特征。學生拿到演繹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展開互動討論,逐漸達成學習共識。課堂演繹開始,教師對學生具體表現(xiàn)給出專業(yè)點評。
教師為學生設計課堂演繹活動,這是“童化”教法的適時運用。讓學生展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發(fā)掘童話深邃內(nèi)涵,這是知識和思想的內(nèi)化,屬于理性認知構建。教師從教材知識角度展開布設,給學生提供更多感知和體驗。童話故事體裁本身有自己的知識構建系統(tǒng),教師對此有更多觀照,讓教學設計和執(zhí)行趨于理性化,給學生帶來的學習認知也會更為深刻和豐富。
課堂合作學習是最為常見的教法運用,在童話教學中,教師喜歡讓學生展開課堂演繹活動,讓學生在角色中體會童話的內(nèi)涵。課堂演繹的確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也能夠給課堂注入豐富活力,但學生學習思維是不是得到了歷練呢?學生對童話故事的深刻內(nèi)涵和蘊含的哲理有沒有深刻的認知呢?這些問題也值得教師做深刻反思。課堂互動是必要的,調(diào)動課堂氣氛也是必須的,如何讓學生在良性互動中形成學習啟迪,如何合理運用教學過程的生成點,這是教師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在牛肚子里旅行》,這里有兩個人物,一個是紅頭,一個是青頭,兩只蟋蟀通力協(xié)作,順利脫險,表現(xiàn)了團結就是力量這個主題。教師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編課本?。哼@則童話中有不少對話,根據(jù)劇情需要,進行適當?shù)耐卣?,?chuàng)編適合演出的課本劇,給兩個人物配置更多臺詞,加上一些動作和表情,表明團結和友情的重要性。學生根據(jù)教師布設,順利進入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為展開良性互動,教師主動參與學生課本劇活動之中,并飾演其中的一個角色。學生需要給教師設計臺詞,無疑給學生帶來更多挑戰(zhàn)。學生對課本劇創(chuàng)編傾注了更多精力。課堂演繹開始,教師與學生展開合作演出,雖然在搭配上出現(xiàn)了一些不和諧,但課堂演繹效果還是比較不錯的。教師對學生表現(xiàn)進行評價,讓學生對童話故事的深刻意蘊進行體會,幫助學生順利構建童話認知基礎。
教師參與到童話故事演繹活動之中,與學生一起互動,這是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其“童化”屬性更為鮮明。教師在參與互動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讓學生透過人物形象塑造,逐漸理解童話的涵義,自然屬于理性學習范圍。童話故事是以情節(jié)人物作為載體,目的是傳遞一種道理,讓學生通過童話故事接受教育。教師與學生互動,讓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完成,這無疑是最為有效的教學發(fā)動。
童話教學訓練設計時,教師需要建立科學的認知觀。既要利用“童化”形式,也要追求理性內(nèi)涵。讓學生對童話故事進行仿寫、續(xù)寫、擴寫,這是比較常見的訓練方式。教師在具體引導時,需要對童話文體特點和蘊含哲理進行滲透,也需要調(diào)動學生的感性思維,對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展開描繪,這樣才能找準學生思維的生長點,形成嶄新的教學成長點。
學生對童話有特殊感知力,教師對此需要有充分認知,在訓練設計時有所觀照。如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討論學習,對童話故事有了整體感知,教師為學生布設了訓練任務:這個老屋為幫助他人選擇挺立,但老屋最終還是要倒下的,根據(jù)這個結局,將童話進行續(xù)寫,后來應該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呢?續(xù)寫童話時,需要前后情節(jié)的一致性,還要注意語言運用要統(tǒng)一,體現(xiàn)一種風格。學生聽說要續(xù)寫童話,都感覺有一些難度。教師有針對性地給出指導,學生逐漸找到習作靈感,開始了具體創(chuàng)作。教師深入課堂之中,觀察學生學習情況,并給出具體的引導和啟迪。有學生這樣寫道:老屋終于支撐不住了,在一個漆黑的夜里,它默默地倒在地上。蜘蛛來了,對老屋鞠躬致謝;小貓來了,對老屋唱起挽歌;老母雞來了,對老屋訴說……也有學生寫道:老屋自知時日不多了,便給鄰居捎話,讓大家都躲避一下,以免受到驚擾,眾人都來為老屋送行。老屋感動不已,連連點頭道謝,眼睛也濕潤了。它向大家揮揮手,然后安然倒下……教師組織學生對這些續(xù)寫作品進行點評,指出其存在的問題,給出具體的修改意見,課堂學習互動氣氛逐漸建立起來。
教師讓學生續(xù)寫童話故事,這個設計本身是帶有“童化”意味的,但學生在具體操作中,更多的卻是對故事人物形象的理性塑造,因為沒有太多離奇情節(jié)的設計,自然少了一些情趣,對童話本身的思考更為深刻了,自然符合理性探索的訴求。學生對童話故事有更多閱讀興趣,這是最值得教師關注的教學設計取點,以此作為教學啟動點,引導學生展開理性思考,其教學效果會更為理性。
小學生對童話有特殊情結,教師在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運用時,需要合理運用“童化”手段,關注教材知識的生發(fā)點、注重教學過程的生成點、校準學生思維的生長點,為學生提供更多理性思考的機會,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健康成長。為提升童話教學品質(zhì),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在學習中積累童話知識、在探索中明了童話哲理、在訓練實踐中成長童話思維,這才是最為合理的“童化”教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