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坤,曹金發(fā)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尹會一(1691--1748),字元孚,號健余,曾任揚州知府、兩淮鹽政、河南巡撫、江蘇學政等職。尹會一早在年少讀書時就立下經(jīng)世致用的志向,他在《題范文正公祠》中說:“余讀《義田記》,愿學公之為人;讀《文集序》,愿學公之為文;讀《神道碑》,愿學公之為臣?!盵1]他在《健余先生讀書筆記》中進一步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志在則然。得志與民由之,不私此志于天下也,不得志獨行其道,不負此志于天下也?!盵2]尹會一很重視志向的作用,他少年時就立志做一個像范仲淹那樣的人物,他認為有志向的人,才能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尹會一的志向就是做人要誠,做官要為百姓辦事,這樣才能實現(xiàn)經(jīng)世致用的抱負。
尹會一的老師朱軾、孫嘉淦都是注重實踐的學者型官僚。他在給老師孫嘉淦的信中曾這樣說道:“側(cè)聞視學京畿,以大儒經(jīng)世之業(yè),普春風化雨之施,文教振興,胥本至誠而動,固非及門所能步趨,而奉敦有素亦不敢不勉……事無大小,專務求實,使人不問而知為先生弟子,此則某之所期以仰尊師誨而上報主知者?!盵3]尹會一認為要光大老師的名聲,就要做到像老師一樣以大儒的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為指導,文教振興,誠心實意地做事,做到實事求是,這就是尹會一想要達到的目標。他的兩位老師對他早期形成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始終把經(jīng)世致用作為他為人做官的處世之道,強調(diào)經(jīng)世致用的功效,腳踏實地地做事,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
尹會一成年時,正是理學的地位被新興漢學超越的時期,他早年深受宋明理學的熏陶,所以沒有走上新興漢學的道路,而是強烈地捍衛(wèi)程朱理學的正統(tǒng)地位,表現(xiàn)出突出的務實精神。朱熹等理學家吸收了佛、道以及諸子之說,對經(jīng)典文本進行一種新詮釋和當下解讀,從而達到對傳統(tǒng)儒學的繼承、發(fā)展和超越,進而打造與佛教相抗衡的思想和知識體系[4]。漢學者認為應當通過文字訓詁,逐字逐句地還原解釋,才能正確理解圣賢經(jīng)典,才能發(fā)揚學術的實事求是精神,但是他們卻是一心鉆入故紙堆中,不問世事,一心只講義理,遠離政治,只談學術,從而變成了空談,幾乎重蹈了宋儒的覆轍。尹會一認為漢學者的考證辨?zhèn)?,僅僅只能證明經(jīng)書的真假,而不能達到窮經(jīng)致用,只有從書中找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并且親身實踐,才是真正的目的。“尹會一更加重視實用的道理,反對虛無之論,他堅守自己內(nèi)心的內(nèi)圣外王的目標,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知行并重?!盵5]
顧炎武,字忠清,號亭林先生,與王夫之、黃宗羲并稱明末清初三大儒,被稱為清學開山始祖,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顧炎武是著名的經(jīng)學家、音韻學家。他作為清學的開山鼻祖,運用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樸實的考據(jù)方法,改變了當時空虛的學術風氣,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學術時代。顧炎武考據(jù)學的特點是注重對歷史現(xiàn)實的揭示,但是他并不是一味地揭示歷史現(xiàn)象,而是從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找出歷史的盛衰之理,為后世提供借鑒的作用。
顧炎武早年深受其母的影響,據(jù)《亭林余集》記載,顧母教育自己的兒子勿忘國恩,勿忘先祖的遺訓,“我一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目地下”[6]。母親的教誨無疑是影響深遠的,尤其是在家破人亡的時期,這也是他積極地參加反清復明活動的一大原因。顧炎武還通過著書立說來表達自己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日知錄》就囊括了顧炎武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他在該書的序言中寫道:“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復改定?;蚬湃讼任叶姓撸瑒t遂削之。積三十余年,乃成一編,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錄》,以正后之君子。”[7]序言里介紹了這本書的由來和名字的出處,以及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原因,最后一句“以正后之君子”是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給后世學者以啟迪,教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
顧炎武認為,只有充分發(fā)揮儒學的經(jīng)世致用功能,才能利國利民,國泰民安。明末清初,社會處于大動亂、大變革之際,許多讀書人因為思想觀念一時無法適應,所以大談心性,遠離現(xiàn)實,埋頭故紙堆中,形成了空談的風氣。顧炎武此時作為一個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家,倡言“匹夫之賤,與有責焉”[8],這就是后來梁啟超引申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出處。顧炎武認為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中的人,不能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遠離現(xiàn)實,只有奮發(fā)向上,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現(xiàn)實,才是真正的人。只有每個老百姓真正擔當起自己的責任,這個國家才有希望,這個民族才能自強。
顧炎武的另一部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也深刻地表達了他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這本書的材料都是“有關民生利害者”,顧炎武以講述郡國的利與弊來提醒國人要重視兵防、賦稅和水利等。顧炎武通過實地考察,仔細辨?zhèn)?,為了國計民生,不辭勞苦,改正了原書記載的許多錯誤,他的這種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是十分寶貴的。
尹會一與顧炎武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都反對空談,提倡實學。尹會一在《健余札記》中記載:“同年某,語及孫宮保大肆譏評,謂正心誠意之談,徒為欺罔后學。制義取士,只須精于時文,弋取科第,便是顯親揚名之孝。若日事道學,而不得科名,父母之心樂乎?余因此言出于士大夫之口,所關世道人心不小。極口辯矯,大略謂:生于天地間,既得為人,人心便不可不正。心有意便不可不誠,不正心,不誠意,即不可為人。含為人之道,而欲中舉會試,以竊朝廷之爵祿,而博父母之喜悅,其為欺罔君父孰大焉?以是教后學而陷溺其心,是殺之也!雖理足以勝之,但錮蔽已深,豈口舌之所能爭?”[9]孫宮保大肆批評理學,認為理學所說的正心誠意,只是欺負后來的學者不懂學問,他認為只要會作當時的文章,考取功名,便能夠顯揚父母的名聲,就能盡到自己的孝心。尹會一認為這種言論出自士大夫之口,對人心的影響很大,人生于天地間,既然是人,那么人心就不能不正,不正心,不誠意,就不是人了。為人的道理,怎么會只是想高中做官,然后竊取朝廷的爵祿,這樣來博得父母的喜悅,這種行為簡直是欺君罔上。這里尹會一就是用做人要正心的道理來批判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有孫宮保這種思想的人,雖然能做官,但是可想而知,這樣的人又怎么能擔當起經(jīng)世致用的責任呢?顧炎武和尹會一一樣也是反對空談的,他提出“文須有益于天下”,如果一篇文章對國家沒有益處,那么這樣的文章還是不必寫了。無論文章寫得多么動人,多么有感染力,文章都必須落實到實踐中去,必須對國計民生有益處。文章要反映社會現(xiàn)象,要有自己對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并且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切實有效的方法,這樣的文章當然是越多越好,反之,那些空虛無營養(yǎng)的文章,則是不寫為妙,因為這樣的文章毫無用處,只會增加負面影響。顧炎武對待文章的態(tài)度正反映了他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怎樣才能寫出好的文章呢?顧炎武提倡直言,反對巧言,直言就是實話實說,要敢為人先,實事求是,充分考慮百姓的疾苦,幫助百姓解決問題,這樣的文章才會是好文章,才能體現(xiàn)經(jīng)世致用的精神。
第二,都提倡服務百姓。尹會一在為官時,一心一意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在任河南巡撫時,尹會一非常關心百姓疾苦,教育百姓要不誤農(nóng)時,許多河南的百姓不懂得這個道理,他認為:“凡物之生長,必有其候,故農(nóng)時以勿違為先,而力田以早種為主?!彼€讓地方官責成鄉(xiāng)老勸諭百姓遵守。尹會一曾寫過一首農(nóng)詩:“要種田,莫偷閑,人勤糞大樂豐年。要吃飯,防天旱,鑿井開渠早打算。要滿收,通水溝,水來即去澇何愁。要得富,多種樹,本錢不費利無數(shù)。要實惠,養(yǎng)畜類,雞鴨豬羊都好喂。要如意,行善事,忍耐公平真吉利?!盵10]這首詩也正體現(xiàn)了他注重農(nóng)業(yè)實踐的思想,如果沒有親自的實踐,怎么會有正確的結(jié)論?尹會一關心百姓的生活,愛民如子,發(fā)揮經(jīng)世致用的精神,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最終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他明白先圣的大道理,并且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在他為官的生涯中,做到了待人以誠,為官清廉。乾隆皇帝曾這樣評價他:“向聞汝操守清廉,辦事尚屬明白。而且實心任事,故有此用。勉力圖報,莫負初志,則將來之任用,正未可量也!”[11]尹會一用心辦事,操守廉潔,乾隆皇帝勉勵他,希望他能不忘初心,繼續(xù)努力,將來的前途不可限量。尹會一充分發(fā)揮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并且把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運用到實踐中,做到了實事求是。艾文錦在《尹會一評傳》中說:“尹會一在為官時,著眼點不在當官做老爺,而在經(jīng)理吏治、民生之要務。尹會一以興學育才為己任,重在課實學,省虛文,儲才致用。既要忠心報效朝廷,又不滿足于官方倡導的空談學風,既要遵從圣旨,對朝廷唯命是聽,又想革除阻礙社會發(fā)展的某些弊端,反映到哲學上,就形成了尹會一既以程朱信徒相標榜,又推崇顏元的惟務實學這樣一種矛盾的狀況?!盵12]顧炎武處在明末清初的年代里,百姓生活困苦,衣食無著,只有想辦法改變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才能恢復封建社會的綱常倫理,才不至于陷入空談,他一心想為百姓謀得更好的生活,在顧炎武的一生中,忠君愛國的思想可以說是始終伴隨著他。這也是他一輩子不肯入仕清廷的原因,他用手中的筆做刀槍,力主經(jīng)世致用,主張反清復明,與清朝統(tǒng)治者作斗爭。他猛烈抨擊君主專制,“為民而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與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絕世之貴”[8],他認為君主、諸侯、士大夫和老百姓,他們的地位是一樣的,“為民而立君”就是要為老百姓服務,以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來拯救時弊。這點和尹會一的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都帶有時代局限性。在封建社會里,他們都沒有跳脫這個背景,僅僅是寄希望于封建帝王能為天下蒼生做好事,并沒能徹底地反對封建社會,反對君主帝王的統(tǒng)治,反對帝制。顧炎武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仍帶有一定的英雄史觀,他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決定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要協(xié)調(diào)好人與人的關系,則取決于帝王的作為。尹會一則是積極地擁護清廷的統(tǒng)治,他認為天下要想大治就必須依靠賢明的君主,寄希望于君主能善于納諫。尹與顧兩人思想都帶有封建性,這是他們的不足之處,也是他們的時代局限性。
尹會一與顧炎武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第一,時代背景與個人境遇不同。顧炎武處在明末清初,南明殘余仍然和清政府頑強地斗爭,顧炎武棄筆從戎,提倡反清復明,他對明朝忠心耿耿,甚至愿意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年輕的時候就抱有強烈的愛國情懷,這份情懷伴隨了他的一生。雖然南明政府在清廷的鎮(zhèn)壓下逐漸瓦解,但是顧炎武的這份愛國情懷并沒有隨之消失,反而是歷久彌堅。他對國家和民族有著深深的使命感,給后世留下了很大的影響。尹會一所處的時代是雍乾時期,這一時期,清廷已經(jīng)完全確立了統(tǒng)治地位,統(tǒng)治者為了更好地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所以大力提倡考據(jù)辨?zhèn)蔚臐h學。社會上彌漫著空談、空虛的學術風氣,尹會一作為篤信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他提倡用理學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來反對當時空虛的學術風氣,在他的著作中,總是流露出學以致用的思想,提倡實學,反對空談。
第二,政治抱負不同。政治抱負不同,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就有了區(qū)別。顧炎武反對清朝的統(tǒng)治,希望恢復明朝的統(tǒng)治,因此他的思想帶有忠君愛國的性質(zhì),他愛的是明朝,一生都在為反清復明奔波,雖然最后清朝仍然確立了統(tǒng)治地位,但是他仍不忘初心,在晚年,他把自己比成精衛(wèi),“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期。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13],顧炎武矢志不渝,為了反清復明,奉獻了自己的一生。而尹會一的思想?yún)s是一心一意為清朝統(tǒng)治者服務的,他認為君主要想成為明君,就必須懂得納諫,信賢用賢是第一要務,他時時刻刻提醒統(tǒng)治者,要善于用人,要任人唯賢,這樣才能達到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
第三,理論與實踐的側(cè)重點不同。顧炎武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更強調(diào)理論,他倡導清議,讀書人要認清現(xiàn)實,努力用自己的能力去改造社會,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這正體現(xiàn)了他的強烈的關注時事、關注社會的精神。尹會一的思想更體現(xiàn)在做人為官的層面上,他的著作《四鑒錄》就是為現(xiàn)實服務而寫的,他在序言里寫道:“取鑒于古,而各盡其道,則治功成焉,不然,明于論人,暗于責己,雖上下數(shù)千年,記誦無遺,亦等諸玩物喪志耳。正朝廷以正百官?!盵14]這里他強調(diào)要從古代的事跡中找出做人做官的道理,并且付諸實踐,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
第四,民族意識的強弱不同。顧炎武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既繼承了孔孟之道,又帶有強烈的民族大義,這是尹會一所不具備的。顧炎武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是對明亡的深刻總結(jié),反對“寧贈外邦,不與家奴”的觀點,他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就是為了喚醒廣大老百姓,呼吁人民以民族大義為重,勇于擔當自己的責任,這正體現(xiàn)了顧炎武的愛國赤誠之心和高風亮節(jié)的民族氣節(jié)。而尹會一處在康乾盛世,他所感受到的和顧炎武不同,他的志向自然就和顧炎武不同,他懷揣著的就是希望統(tǒng)治者能任用賢才,讓社會更加祥和,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他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更多的是在維護統(tǒng)治者的利益,在不損害封建統(tǒng)治者利益的情況下,維護百姓的利益。
綜上所述,尹會一和顧炎武在經(jīng)世致用思想方面,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點是兩人都反對空談,都帶有為百姓服務的精神,都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不同點是,尹會一更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性,顧炎武則是理論多于實踐,顧炎武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還帶有民族大義,這是尹會一不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