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部分,而閱讀的有效性更是成為語文教學質量好壞的關鍵所在。一堂有效的高中語文閱讀課程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清楚地了解教學的各個基本元素及其相互作用關系,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學生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呈現教學過程的多向互動。
在一節(jié)45分鐘的教學課堂上,要完成語文課的多維教學目標是不太現實的。因此,一堂有效的閱讀課,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文本內容,結合教學大綱,制定一到兩個教學目標,每節(jié)課有重點地完成這些目標,使學生一點一點地積累知識。
比如《勸學》,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制定兩個教學目標。首先,在課堂的開始,讓學生結合注釋閱讀,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達到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膽量的目的;其次,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對文本主題進行“學無止境”的思考、使學生在不斷思考,逐漸靠近主題的過程中,對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徹。
又如在學習《鴻門宴》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宴會上的座次安排來讓學生明白項羽的自高自大,而在此處也可以適當利用項羽說話的語氣體會人物的形象。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劉邦則顯示出謹慎謙虛的性格,為項羽最終失敗而自刎于烏江埋下了伏筆。此時教師便可以將文章蘊含的哲理講述給學生,讓其明白驕兵必敗的道理,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需要秉承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進步更快,同時還可以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教師在課堂上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因此,要善于傾聽,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積極鼓勵學生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表達出來,教學方式要靈活,不能根據事先備課的資料一成不變地上課,而要隨機應變,這也是對廣大語文教師的考驗。
語文教師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靈活轉換上課思路。比如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教師朗讀一遍全文給學生聽,讓學生表達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并且表達出教師與自己朗讀的語氣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不同?教師基于學生的理解與學生互相探討,從而達到加深對文本理解的目的。
又如學習《荊軻刺秦王》,其中有對勇士秦武陽的描述。首先講述了其在十二歲的時候就開始殺人,但是其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表現,在跟隨荊軻一起來到秦王的大殿時,色變振恐,正因為秦武陽的此種表現襯托出了荊軻的鎮(zhèn)定與勇氣,也驗證了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氣概,然后教師隨機挑選幾位學生上臺表演當時的一幕。通過對學生表演的觀察,了解學生對本文內容的掌握情況,然后找出其在表演過程中還存在不足的地方,依托活躍的課堂氛圍及時指導,以此來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教師的提問必須以“有效”為原則,減少對是非問題的提問,多問一些啟發(fā)式的、開放式的、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并且積極引導學生作答。這樣的方式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當然,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答案是否合理,而是要關注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盡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大膽質疑、提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樣不僅能鼓勵學生自主思考,還能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比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在學生對這首詩的背景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可以向學生提問:“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處世態(tài)度和精神。”而不是這樣的問話:“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對嗎?”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使學生充分發(fā)散思維。也可以向學生提問:“詩人之前當過幾次官,為什么最終會選擇隱居?”以此使學生主動了解詩人的官場生活,從而了解詩人生活的背景。
此外,教師也要認識到,由于文言文教學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容易對教師產生較大的依賴性,極不利于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一定要在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如學習《師說》后,教師可以問學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哪一句話,引到“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教師可以將這句話與新課改的要求相結合,讓學生明白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只能作為輔助,而真正的學習還應該靠自己,不能一味地依靠教師,使其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敢于質疑,逐漸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
閱讀在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有效閱讀更是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摸索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教師要避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弊端,通過不斷摸索嘗試,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能使學生對文本有更加透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