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對現(xiàn)實一直保持著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在《拿來主義》一文當中,作者以嬉笑怒罵、橫眉冷對的方式,對強權進行了無情的嘲諷與批判?!赌脕碇髁x》一方面斥責了國民政府一味投降的無能與軟弱,一方面對于文藝陣線內(nèi)部的錯誤進行了駁斥。文章見解深刻,一針見血,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魯迅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
對于社會現(xiàn)實,魯迅有深刻的體驗與認識,同時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寫了許許多多的文章,對當時的人、事進行了批判與揭露。作為一篇諷喻時事的雜文,《拿來主義》最大的特征就是擅長運用形象的比喻,使原本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從而使讀者更容易了解和接受?!澳脕碇髁x”這一說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拿來”這一詞語,不僅十分生動,同時通俗易懂,讓人一見便能領會其含義。
在對“拿來主義”這一說法進行具體闡述時,魯迅以一所大宅來打比方,用簡簡單單幾句話,就說清楚了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盡管作者在文章中所闡述的是一個非常精深的問題,但議論時并沒有寫得太過高深,而是將大宅子作譬喻,接著運用“魚翅”“鴉片”等一系列生動的形象來進行比喻,不僅使得抽象事物更加形象,而且道理也更加淺顯通俗,使得文章富有獨特的諷刺意味及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魯迅生活的時代,社會黑暗,掌權者無能昏庸,面對列強只能步步后退,沒有絲毫的斗爭意識,只是一味地息事寧人。有鑒于此,魯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章諷喻現(xiàn)實,尤其是他的雜文,總是一針見血,毫不留情。在《拿來主義》一文當中,在提出“拿來主義”之前,作者還詳細介紹了中國社會占據(jù)主流的多種主義:其一是閉關主義,長期以來,中國閉關鎖國,既不會將目光投向全世界,也不準他人輕易邁入,直到被列強的槍炮砸開了國門,中國又開始奉行“送去主義”,列強索要什么,中國就立即送去什么。短時間內(nèi)還行,只是時間一長,后果不堪設想。
在陳述“送去主義”種種弊端的同時,作者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拿來主義”?!澳脕碇髁x”與“送去主義”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在提出“拿來主義”的同時,作者還進一步提出,在拿來的同時,人們還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要具有不一樣的眼光,凡是列國的垃圾我們一概不能要,要拿就拿精髓,要拿就拿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對自己提出的道理進行論證時,作者逐層深入,毫不留情地揭露問題的本質(zhì),讀者變得清醒的同時,也領教了作者的鋒芒。魯迅的雜文具有進步意義,同時也具有十分強烈的戰(zhàn)斗色彩,所進行的論證邏輯嚴謹,不容人辯駁。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中,魯迅不僅深刻地意識到了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同時非常善于運用語言揭示問題。因此,他的文章總是包含著十分強烈的戰(zhàn)斗意識,他被稱為時代的戰(zhàn)士、革命文藝的先鋒。
盡管魯迅的文章運筆如刀,鋒芒畢露,但是由于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限制,在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上,他仍然言辭閃爍,點到為止。20世紀上半葉,中國統(tǒng)治者對外諂媚,對內(nèi)卻實施高壓政策,對于不符合統(tǒng)治者需求的言論,一律封殺,底層百姓很難尋找到一條有效的渠道表達心中真實的想法和看法,而文藝界也被白色恐怖所籠罩,以至于作者在寫作本文時,不得不心存顧慮,對于一些敏感的問題,只能選擇閃爍其辭,諱莫如深。在《拿來主義》一文當中,作者盡管也對時局與政治進行了抨擊,但大多是點到為止,尤其是對于當局所做的一些行徑,并沒有進行詳細的說明。在敘述帝國列強對待中國的種種做法時,作者也曾說不愿詳細地進行舉例。
由此可見,作者真實所見遠比文章中所闡述的更多,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并沒有明言,只是隱晦地意指。由此可見,作者心中有千言萬語,但是因為高壓政策的限制,只能隱約透露少許。正因為如此,《拿來主義》看似在討論文化問題,但又不只是針對文化問題,而是著眼于整個局勢,在文章所提及的內(nèi)容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含義。這一方面說明魯迅雜文所蘊含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看似將矛頭指向文化問題,同時又波及其他問題;另一方面則說明,為了讓文章能夠順利“面世”,盡可能減少麻煩,作者不得不采用一些“曲筆”,看似在說一件事,其實還包含了其他事。讀者在閱讀時,不僅要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還要同時理解作者用筆的真正含義。
在近代文學史上,《拿來主義》可以說是不朽名篇,盡管離文章問世的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數(shù)十年,但至今讀來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如鯁在喉?,F(xiàn)階段我國已經(jīng)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對于國外先進的技術及經(jīng)驗,我們必須給予重視,要懂得學習與借鑒。但與此同時,對于其中的一些糟粕,我們也必須始終保持批判的態(tài)度,要態(tài)度堅定地予以否決。唯有在批判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進行接收,我們才會不斷取得進步,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等才能不斷獲得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