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簡介】
姚虞明: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現(xiàn)任教于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初級中學。
【名著信息庫】
嗨,親愛的同學們,初初又和你們見面啦!
早在19世紀90年代,俄羅斯作家高爾基就有了撰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1908年至1910年之間,列寧曾多次到高爾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島的寓所里做客,高爾基也多次向列寧講述自己童年和少年時期的生活。有一次,列寧對高爾基說:“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寫出來!”于是,在1913年,高爾基完成了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之后,又陸續(xù)寫出了《在人間》《我的大學》。
本期,初初要為大家介紹的名著就是高爾基的《童年》。《童年》描寫了阿廖沙(童年高爾基)從3歲到10歲的生活。3歲喪父后,阿廖沙被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是一個瀕臨破產(chǎn)的染坊主,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經(jīng)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也粗野、自私,為爭奪家產(chǎn)爭吵、打架,殘暴到令人發(fā)指。外祖父家里,人與人間彌漫著仇恨之霧。而阿廖沙的母親又十分好強、任性,在阿廖沙最需要母愛的年齡段,曾經(jīng)兩次消失。阿廖沙就是在這樣一個“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母親去世后,外祖父破產(chǎn),阿廖沙無法繼續(xù)寄人籬下的生活,被外祖父趕出家門,走入社會,獨立謀生。雖然長期生活在污濁、黑暗的環(huán)境中,阿廖沙卻一點點成長為一個堅強、善良的人。
下面,就請大家跟初初一起,走近高爾基,走進《童年》吧!
【閱讀指南針】
《童年》里面的人物形象鮮明突出,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人物,下面初初為大家介紹兩種閱讀方法:
一、主次兼顧法
主次兼顧法,也可稱為一分為二法。譬如阿廖沙的外祖父,他有太多的惡劣品性,但初初認為不能只抓一點不及其余,雖然這“一點”是主要的。認識一個典型人物,類似于欣賞一幅好畫,要體會其層次的豐富性、表現(xiàn)的細微性。所以,在外祖父身上的“可恨”之外,我們也應該看到他的“可憐”。他有著苦難的身世,早年喪父,曾跟著母親乞討,后來憑著聰明能干、吃苦耐勞而自立,掙到小康家境。老雇工格里戈里都不否認他的聰明,外祖母多年以后還認為他年輕時是個“出色的小伙子”。只是他一路苦拼獲得成功后便膨脹了,成了家里的霸主。他毒打阿廖沙,源于錯誤的“棍棒教育”的觀念。聽女兒說女婿生前不允許打孩子,認為“用鞭子教不出人來”,他很氣憤。他的觀念是環(huán)境與經(jīng)歷造成的。他從小挨打,對阿廖沙說自己挨的打更殘忍,“你連做噩夢都沒有夢見過”。他不善于控制情緒,阿廖沙因為緊張害怕而抓咬他,他更被惹火了;事后又后悔,承認“太過分了”,帶了小禮物來看望阿廖沙,一直陪孩子到晚上。他盡管自私,其實還是顧念孩子們的。他教阿廖沙識字,給阿廖沙講述自己的人生體驗和生活哲理。他讓才11歲的阿廖沙去獨立謀生,固然薄情寡義,但的確也因為家境窘迫不堪。所以,我們可以說外祖父非常惡劣,但不能把他說成“十惡不赦”,他身上還是有未泯的人性的。
二、心理分析法
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是環(huán)境與心理機制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探究人物行為背后的心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物。阿廖沙第一次遭外祖父毒打,母親卻沒有勇氣阻止,連外祖母都責怪她的懦弱。實際上,她的內(nèi)心有太多的痛苦:心愛的丈夫猝然去世,小兒子出生后就死去;回到娘家原本是為了棲身和療傷,可阿廖沙的兩個舅舅怕她要當初嫁妝的錢,對她虎視眈眈。她跟兒子成為這個家里的“外人”,能待到什么時候,未來是什么命運,全然是未知數(shù)。于是,在看到父親發(fā)瘋痛打自己兒子時,她臉變得“霜白”,眼睛“睜得圓圓”,只能“沿著長凳跑來跑去,聲音沙啞地喊”,卻無力去阻止父親的暴行。最后,她竟然拋棄阿廖沙離家出走了??梢?,阿廖沙的母親是一個理性還不夠健全、心理還不夠強大的人,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自私的。
以上兩種方法,是具有普適性的研讀人物的方法,初初建議大家好好試一試。
【精段鑒賞苑】
前面幾期,初初已跟大家介紹了批注閱讀法。下面,初初就選取《童年》中的一段,為大家提供批注示例。
“好了,你已經(jīng)講得夠全面了!小老弟,該說的你都說了,懂了嗎?可以了!” (旁批:“好事情”剛剛已經(jīng)熱烈地贊美過外祖母和阿廖沙見義勇為,現(xiàn)在他不愿意阿廖沙的思緒還沉浸在血腥之中,那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委屈地閉上了嘴,但細細思考后,我立刻驚訝,并且清晰地意識到,他又及時地阻止了我:我的確什么都說了。(旁批:阿廖沙悟性好,雖然一時委屈,卻沒有逆反的言行,而是細細思考,想明白了。)
“小老弟,你不必總是糾纏這類事情,總記著這些不好!”他告訴我。(旁批:在阿廖沙有所領悟的時候,“好事情”才講出不讓阿廖沙說下去的原因。對比后面彼得大伯總喜歡說殘暴的事情惹得阿廖沙大為反感的情節(jié),我們就可以明白,“好事情”保護了阿廖沙的心理健康。)
類似這樣突如其來的一句話,常常會伴隨我終生。我跟他講了我和死對頭克柳什尼科夫的事:“我打不過他,他也打不過我。”“好事情”認真地聽完了我的不幸遭遇,說道:“這不值一提,這種勁都是蠻勁!真正的力量體現(xiàn)在運動的速度上,動作越快,打擊的力道就越大,懂嗎?”
到了下一個星期天,我試著把拳頭出得更快一些,果然輕松地戰(zhàn)勝了克柳什尼科夫。從此我更加重視這位房客的話了。(旁批:“好事情”讓阿廖沙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一個小技巧就幫了阿廖沙的大忙,令他折服。)
【請你批注】
請大家根據(jù)上面的示例,試著為下面的文段做一下批注。
有的時候,他不再工作,坐到我身邊,我們久久眺望窗外,看秋雨在房頂上、在長滿雜草的院子里飄灑,望那蘋果樹上的葉子慢慢變黃、凋零。除非特別必要,他一般不說話。如果想讓我注意什么,他就輕輕推我一下,向我眨眨眼。
我在院子里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特別的,但經(jīng)他這么用肘一推、眼睛一眨,就覺得似乎所見到的東西特別有意義了,一下子就都牢牢地記在了心里。比如,一只貓在院子里跑,在清亮的水洼前猛地停住了,它瞅著自己在水中的影子,舉起柔軟的爪子,想一巴掌打過去。這時“好事情”輕聲地說:“貓總是又驕傲又多疑……”
金紅色的大公雞馬馬伊往籬笆上飛,飛上后拍了拍翅膀,差一點就掉了下來。它顯然是生氣了,伸長了脖子大叫!“這位將軍好了不起噢,可惜不夠聰明……”
笨手笨腳的瓦列伊像一匹老馬,重重地踏著滿地的泥濘走過去。他面頰飽滿,顴骨高突,瞇細了眼睛仰望天空,刺眼的秋日陽光直射他胸口,照得他上衣銅扣子閃閃發(fā)光。這個韃靼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用彎曲的手指摸摸銅扣子。
“他以為自己得了獎章,自我欣賞呢……”
【拓展資源包】
信息時代,我們更需要建立大閱讀觀,找到好材料,廣泛聯(lián)系地閱讀,推動我們更多地思考,盡可能讀深、讀透。
馬克西姆·高爾基不僅是獨特的藝術家,而且是自己時代的活的化身。通過他,千百萬人,整個人類的底層能夠發(fā)言了。他們再也不是不敢說話的人了。他來自底層?;蛘哒f得更確切些,底層把他派來,是要為不敢說話的人說話的,是要讓這些不敢說話的人睜開眼睛看看他們的生活,是要向他們敘說他們應該為之爭取的新的生活……
——[蘇聯(lián)]尼克索
在俄國文學中,我們從來沒有讀過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還從來沒有如此成功地顯示過您的寫作才能。
——[法國]羅曼·羅蘭
只有讀過高爾基的《童年》的人,才能正確地評論高爾基驚人的歷程——他從社會的底層上升到具備當代文化修養(yǎng)、天才的創(chuàng)作藝術和科學的世界觀這樣一個陽光普照的頂峰。
——[德國]盧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