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健
我們常說“審題立意”。習慣于把“審題”與“立意”并提,那是因為兩者的重要性相當。而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之中,也很難把“審題”與“立意”完全分隔開來。
如果說,審題是為了解決在什么范圍內(nèi)寫的問題,那立意就是為了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寫作的范圍與方向明確了,就可以不跑題不偏題,接著就要解決文章如何立意了。
一、要在求準
立意的準確與否,與審題直接相關(guān):審題正確,立意才不會出錯;審題偏誤,立意也會跑偏。我們以下面這則作文題為例:
[作文題]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存在
熊培云
你睜開眼睛,星星有了光
你邁開雙腿,森林有了路
你采摘玫瑰,風中有了愛情
你想象,天堂有了四季
你是你的宇宙,最古老的王者
你感受,生命從此有了時間
你思想,大地從此萬物奔流
你歸于寂靜,世界再無消息
請以《你思想,大地從此萬物奔流》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這是某高中招生考試的作文題?!氨犻_眼睛”“邁開雙腿”“采摘玫瑰”“想象”,就會有“光”“路”“愛情”和“四季”。世界是你的,你應該是你世界的主宰。但需要有眼光,有行動、有情懷,有理想。生命的流動,是需要我們的感悟與感受;大地的涌動奔騰,需要我們思想。否則,萬物沉寂,你的世界也失去了活力。
《存在》是一首有情懷的詩,“你思想,大地從此萬物奔流”是一道有情懷的作文題。
很明顯,詩句中的“思想”是一個動詞。可不可以換一個詞“思考”?從現(xiàn)代漢語的慣常用法上看,既然這一句需要動詞,應該是“思考”更合語法規(guī)范。那詩人為什么用思想呢?我們除了可以用“活用”來作用法上的闡釋,有沒有其他的理解?
思考,是人的思維動作。我們可以說,“一道難題,容我思考一下”“一個現(xiàn)象,引發(fā)大家的思考”。這是人思維的一種動態(tài)呈現(xiàn)方式。而思想,是有別于思考的。
思考,才能有思想。思考是抽象意義上的行為,思想是思考可能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思想,是思考結(jié)果的集成。具有體系化、相對完整、有別于平俗的一種個性化的認知,對社會的反思,對自我的認識,對是非的判斷,對歷史與政治的敏銳。詩人在詩歌中強調(diào)“思想”而不用“思考”,或許正是表現(xiàn)了對個性覺醒、獨立民主、明晰思辨、有情懷、有責任、熟知歷史、認清當下、展望未來的一種人、一群人、一類人的期盼。
這樣一比對,我們會發(fā)現(xiàn),“思想”活用為動詞,蘊含著豐富的意義。
審題的過程,就是一種思考的過程。而立意,就是要展示出你對問題的思考,你獨到富有個性的思想。
這則作文在審題立意上會出現(xiàn)兩類問題:
一是不能認清材料中的“關(guān)系”。有同學說,這是篇命題作文,哪有材料?有,就是題目?!澳闼枷搿焙汀按蟮貜拇巳f物奔流”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你思想”是“大地從此萬物奔流”的條件、前提,沒有思想,就沒有萬物奔流;“大地萬物奔流”是“你思想”的結(jié)果,可能是主觀努力的目標,也可能是客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很多同學只盯著“你思想”,通篇都從“思想”來做文章,這就偏了。
二是沒辨清命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的區(qū)別。這是一篇命題作文。前面提供熊培云《存在》全詩,只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題目這句詩的含義。全詩不是材料,作文要求上也沒有根據(jù)以上材料來審題立意。會有一小部分同學,只抓住全詩來審題立意,結(jié)果與題目游離甚至毫不相干。這種審題上的錯誤不該犯。
二、貴在求新
立意的新,是立足于普識上的新穎,不是偏難怪刁。
[作文題]
根據(jù)以下材料,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好朋友李響和你一樣,都將迎來高三的學習。除了學校的安排,他爸爸還給他報了課外輔導班、競賽班……整個暑假安排得滿滿的。李響不滿意爸爸的專斷,與爸爸發(fā)生了爭執(zhí),并向你訴苦。
作為好朋友,請給李響寫一封信。
這是我給剛?cè)敫呷耐瑢W布置的作文題。我想設(shè)置一個大家熟悉的情境,因為大多數(shù)人會有相似或相同的體驗。我更想讓高三的同學能從陳舊的話題中說出新意來。
這則材料,至少有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關(guān)注。
一是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問題。代溝是客觀存在的,也有其主觀的因素。父子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缺少應有的尊重,就容易產(chǎn)生矛盾。傳統(tǒng)文化中的“父為子綱”雖說早已湮滅了生存的土壤,但影響還在。
二是角色轉(zhuǎn)換問題。家庭中的孩子的成長,有時會被父母無意識地忽略。在他們的腦海中,依然停留在乖巧,聽話,唯父母之命是從的孩童狀態(tài)。而父母作為家庭的主導,地位意識、指揮意識等難以割舍。子女的生理與心理上的成長與變化,會倒逼家庭秩序的再調(diào)整。這種調(diào)整,往往是不順暢的。
三是換位思考問題。面對矛盾,我們需要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來審視一個問題,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與感受。父親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是不是時間安排得太緊,會不會學習壓力過大,是不是完全把所有時間都填滿,能不能保證良好的學習效率。兒子也可以從父親的角度去考慮,關(guān)愛自不必說,有沒有對自己未來發(fā)展的憧憬?會不會有對前途發(fā)展的擔憂?是不是把父母當年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自己的身上?讓自己學習壓力過大的同時,父母的生活壓力是不是同時增大?
四是對于當下學習大環(huán)境的反思。一味地提前搶跑,初中學高中,小學學初中,幼兒園開始學小學,這樣合不合理?有沒有問題?一味地靠搶時間,勢必犧牲身體健康,影響生活質(zhì)量。大家都打消耗戰(zhàn),惡性循環(huán)下去,有沒有最終的勝者?全民參與到教育的惡性循環(huán)之戰(zhàn),誰之過?
五是解決矛盾的策略問題。面對李響這樣的處境,作為朋友,我們可以提供什么樣的解決策略?該如何既能讓自己免于深陷無止境的學習競賽中,又能取得父親的理解與支持?
如何才能有新的立意?從這一則作文題上我們可以獲得一點啟示:新穎,往往是從陳詞濫調(diào)的土壤中長出的新芽、開出的鮮花。什么是陳詞濫調(diào)?就是我們不喜歡的那些冠冕堂皇的空話,就是像《進學解》第一段中充滿“正能量”的套話。新穎應該是表達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與看法,而不僅僅是吐槽;是對形成這種困境的思考,而不僅僅是抱怨;以有相同處境的好朋友的身份提供有意義有價值的建議與評判,而不僅僅是和稀泥。
有些同學能較好地在勸說的基礎(chǔ)上,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立場與觀點,進行較為合理的解憂。有些同學僅站在某個角度,片面地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或者片面強調(diào)父母之愛的偉大無私。這樣的表達不能說沒道理,但道理絕對不止于此。
三、難在求深
一般說來,我們不贊成在審題立意上一味地求深。過深的立意,有時遠離材料的范圍,甚至與材料背道而馳。但缺少深度的文章,往往經(jīng)不住推敲,也不耐咀嚼。
[作文題]
(1)網(wǎng)絡(luò)流行詞“佛系青年”,指的是那些崇尚看淡一切、得過且過、不大走心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他們的典型語言是“都行”“可以”“沒關(guān)系”等。
(2) 19世紀意大利作家、政治家朱塞佩,馬志尼說:“青年人啊,熱愛理想吧,崇敬理想吧。理想是上帝的語言。高于一切國家和全人類的,是精神的王國,是靈魂的故鄉(xiāng)。”
以上文字引發(fā)你什么樣的思考?角度自選,題目自擬,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議論文。
“佛系”一詞最早來源于日本,2017年開始“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wǎng)絡(luò)。
“佛系”關(guān)注的是自身,看淡的是功名利祿。這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于傳統(tǒng),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是有淵源的。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很好地詮釋了“佛系”思想的本源。或許我們可以說,“佛系”是一種獨善其身的為人處世方式。從這一點上看,無可厚非。甚至在我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以“佛系”的心態(tài)面對挑戰(zhàn),淡化功利,是一種健康的心理調(diào)節(jié)方式。
儒家“獨善其身”的前提是“窮”。青年為何趨于“佛系”?或許是職場的勞累,或許是事業(yè)的挫折,也可能是學業(yè)上的失落。以“佛系”之心面對,可以緩釋內(nèi)心的痛苦與無奈。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有可能是競爭的壓力、生存的困境、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等一系列不利于青年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了“佛系”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那我們?yōu)槭裁匆柽@樣的現(xiàn)象呢?問題出在哪兒?在“窮”。
第一,從個人處境上看,“佛系”青年往往不“窮”,不存在走投無路,更不應該衣食不保。相反,大部分所謂的“佛系”是這個社會的中產(chǎn)階級。第二,對于個體而言,可能是短暫的困難,也可能是真的走投無路。但“佛系”成了一種風氣與時尚,就有問題了。一個簡單的假設(shè)就可以找到問題的實質(zhì):如果所有的青年都“佛系”,那這個社會就沒有了發(fā)展的動力,更談不上活力了。
作為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青年需要承擔的不僅僅是個體生存發(fā)展的壓力,還有社會的責任。你也“佛系”我也“佛系”,那誰來維系這個龐大的社會機器的運轉(zhuǎn)呢?當然,如果從流行的角度來看,所謂“佛系青年”或許只是年輕人的自我標榜,有時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并非年輕人走向衰落的標志。作為一種時尚或許很快就從流行的前線中消失。
那會不會有這樣的“佛系”,一方面看淡名利,另一方面又積極進取呢?落實到中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中,既有佛家道家的無欲無求,又有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在一個人身上可以并行不悖。
當下的中國,物質(zhì)上的富裕有時已經(jīng)超過精神與文化的發(fā)展步伐。物質(zhì)富豪與文化乞丐結(jié)合體的產(chǎn)生就屬意料之中了。如今的年輕一代沒有傳統(tǒng)的負擔,生長于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著全球視野。但同時,這一代人很多是獨生子女,生活中本應經(jīng)受的鍛煉被父母和長輩的呵護排除了。資本積累、一夜暴富實現(xiàn)于父母這一代,而孩子不知道掙錢的艱辛,享受社會而不是創(chuàng)造社會,也不知道如何待人處事,如何處理人際沖突。所以,這樣的年輕人一旦獨立生活就會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學習為了什么、工作為了什么、創(chuàng)業(yè)打拼為了什么。因為物質(zhì)上的人生目標長輩已然完成,精神上的人生目標卻很難在如今物質(zhì)化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對于青年一代來說,人生到底應該干什么,怎么去努力,怎么去奮斗,即使放棄打拼,一輩子也會衣食無憂,何必撞個頭破血流呢?于是就像蝸牛一樣,碰到障礙頭就縮回去了。
“佛系”為什么讓我們警惕?一是不能使其成為一種普遍性,不能泛濫。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只有一個。所以我們一方面欽佩他的高潔與不屈,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安享眾多所謂“久在樊籠里”卻沒有維系社會運轉(zhuǎn)的官員。如果大家都做“陶淵明”,那就是一場社會的災難。
二是不能使“佛系”淪為負面的人生態(tài)度。負面情緒不可能幫助你的人生,能幫助你的一定是正面情緒和自我奮斗。負面的情緒一旦擴大,那就會帶來社會隱患。年輕人可能對一些事情不滿,會有些‘喪,可以理解。但無論如何,你要做事,小到對家庭,大到對國家,不能什么都無所謂。如果這種心態(tài)過度流行,年輕人奮斗拼搏的精氣神不足,社會如何發(fā)展?
分析到此,第二則材料為什么要談及理想,為什么要強調(diào)“高于一切國家和全人類的,是精神的王國,是靈魂的故鄉(xiāng)”,就不言自明了。
立意如何才能有深度,有分量?思想不能缺位。思想從哪來?首先需要對材料進行認真的審讀,把材料中的問題帶入具體的社會情境中,多角度地審思。其次還要注意,基于群體,立于社會,視野才能闊大;回顧過去,放眼未來,思考才能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