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玲
(皖西學院 文化與傳媒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反腐倡廉向來都是歷朝歷代整飭吏治的重要內容,更是當前我黨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做到腐敗“零容忍”??v觀歷史變遷,各朝各代政權的復雜性變化從未停歇過,政治廉潔已成為維持政權興衰的關鍵。
中唐詩人白居易曾主張文藝作品要有針砭時弊、諷喻現(xiàn)實的勸誡德育功能,為此,白居易寫下了大量的政治諷喻詩,掀起了著名的新樂府運動。實際上,除了白居易,我國從古至今有一大批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留下了各種類型的砥廉詩作,今人讀之,仍可從中獲益良多,具有極大的警示意義與德育功用。筆者認為,但凡蘊含有深刻的砥廉哲理啟示色彩的詩,皆可視為砥廉詩。這類作品或借物詠志,或借古諷今,或直抒胸臆,均殊途同歸,旨在述理明志,諷貪刺奸,進而達到反腐倡廉、淡泊名利、懲戒貪奢的德育之用。
砥廉詩,它是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通過抨擊腐敗和促進廉潔來描繪世界萬象的詩歌作品。它以詮釋深刻的思想與智慧,來優(yōu)化人們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人們的情感,提高人們的修養(yǎng),它在中國文藝領域留下了燦爛的光彩。此外,它為中國廉潔政府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寶庫增添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對在新時期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反腐敗斗爭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
初唐詩人陳子昂在《座右銘》一詩中寫有“從官重公慎,立身貴廉明”,這是唐王朝詩歌中的杰作。“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這是宋朝著名官員包拯的為官之道,閱讀起來非常有教育意義。清代學者朱舜水又說過“公則生明,廉則生威”。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建設廉潔政府和培養(yǎng)清廉官員,自古以來就是民生問題,引起了廣大學者、官員和歷代皇帝的關注。回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腐敗奢侈之風,作為一種反道德行為,一直被文人所譴責。以這一主題創(chuàng)作的砥廉詩歌,已成為中國文學寶庫的獨特部分。
說起砥廉詩,不得不提到《南風歌》。這首詩歌相傳為舜帝所作,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我國最早的一首砥廉詩。
《南風歌》全詩僅有短短的四句:“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睕鏊皶r的南風,對所有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澳巷L”一語雙關,暗指清廉之風。此詩情思真切,具有很高的德育意義,備受政治家、思想家的重視。例如《孔子家語》曾記述一位叫舜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演奏了五弦琴,并創(chuàng)作了南風詩。類似的記載還有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所記的“《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那么,為何連孔子和司馬遷這樣的大圣人、大史學家,都要禮贊頌揚這首小詩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南風歌》的德育教化功能。顯而易見,“南風歌”是一首贊美“南風”(清廉風氣)的歌曲,因此,經過儒家學者的不斷詮釋,“南風”逐漸成為皇帝和官員慈悲廉潔的象征,歷代文人墨客也慣以“南風之德”來褒揚社會管理者對黎民百姓的體恤之情和育化之功。
與這類詩歌密切相關的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清官文化。關于清官,自古以來就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來闡釋。不過,有一部關于古代儀式和官學制度的儒家經典《周禮》,對古代官僚的為官標準提出了明確要求。有所謂的六項考核指標:一為廉善,即善行仁政,以德服人;二為廉能,即具備出色的行政能力,有為生民立命的服務意識;三為廉敬,即奉獻和敬業(yè),強調責任意識與奉獻精神;四為廉正,即正直無私,以公服人;五為廉法,即秉公執(zhí)法,法不容情;六為廉辨,即善于區(qū)分黑白是非,以理服人[1]。
可以看出,古人的用意很清楚:為官的第一要義是廉,這是為官之根本。從一般意義上講,清官的精神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清、正、廉、明。清,作為社會管理者,應該做到嚴格自律,謹言慎行;正,就是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廉,表現(xiàn)為廉潔奉公,不貪不占;明,體現(xiàn)在忠誠、勤奮和明辨是非上。真正優(yōu)秀的社會管理者,須做到以上這四個方面的兼有,缺一不可。歷史上有不少人做到了以上四個方面,如“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四知先生”楊震、海瑞、包拯、狄仁杰等,還有新中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同志、“羊胡子老人”朱蘊山先生等。這些德才兼?zhèn)涞纳鐣芾碚叩某霈F(xiàn),構成了中國廉政文化史上的一道獨特景觀,接力續(xù)寫了我國廉政文化的寶貴品質。
東漢著名官員劉寵在其正式仕途生涯中表現(xiàn)出色,據(jù)史書記載,他在浙江紹興擔任太守時,因政績顯著,被朝廷提拔,升職入京,當時的地方百姓聽說劉太守要升遷入京了,都很舍不得,紛紛從紹興各地特意趕來給他送行。地方上的父老鄉(xiāng)親為了表達對劉寵的愛戴之意,就湊了一批金銀財禮相贈。劉寵拒不接受這番美意,但是他又不忍心讓民眾失望,只好勉強留下一枚錢作紀念。人們都紛紛被劉大人的清明之舉所感佩,熱情尊呼其為“一錢太守”。后來,當?shù)厝嗣襁€特意為他修建了一座“一錢太守廟”,供人瞻仰祭拜。千百年來,其美名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一代清廉之官。后世文人王叔能就曾寫詩贊譽:
劉寵清名舉世傳,至今遺廟在江邊。
近來仕官多能者,也學先生揀大錢。
然而,與“一錢太守”相反的貪腐官吏古往今來也有很多,譬如北魏時期的太尉主簿元慶智, 此人生性貪婪,他為民辦事,無論大小,都要拿人錢財,先得一點賄賂和好處,然后才肯去處理,甚至卑鄙到明碼標價,據(jù)說,他為人辦事的門檻費不得低于十錢。這個貪官的無恥行徑一時間流傳開來,被人譏諷為“十錢主簿”,遺臭萬年。
范景文是明朝人,是萬歷時期的知名學者,擔任過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之職,位高權重,自然會有很多人前來攀附巴結范景文。這些人絡繹不絕來到范大人家求見,一時間范家門庭若市,但都被范景文一一回絕了。后來,這位中堂大人被不斷登門求見的人滋擾得很煩,索性就命令下人在自家的大門上張貼“不受囑,不受饋”六個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跡,一不接受任何與公事有關的囑托,二不接收任何的禮品禮金。久而久之,吃了閉門羹的人發(fā)現(xiàn)范景文的六字警言真的不是玩笑話,就只好悻然而歸。時間一長,范家門可羅雀。于是,他也因此而獲得“二不尚書”的美譽,流芳百世。
“二不尚書”范景文有一些詩文傳世,其中《齋中》一首借景物抒懷明志,從詩歌中我們可以領略其高潔之風。
頗嫌多事是尊生,但得心閑近道情。
長與疏梅耐幽獨,更教瘦鶴伴凄清。
民間也傳有《二不尚書贊》一詩:
一章戒律貼廳門,為守清廉作警言。
雖少錢財留子女,卻留美德啟后昆。
相反地,唐朝有位御史,名為嚴升期,臭名遠揚。據(jù)傳此人貪婪成性,其中最貪的有兩樣,一貪吃,一貪財。唐代張鷟的《朝野僉載·卷三》記載,此人酷愛吃牛肉,凡到一處巡查地方,就要胡吃海喝,以飽饕餮之欲。為此,各地政府就想方設法地為他宰牛烹羊,好酒好肉超規(guī)格接待,大費周章,敢怒不敢言。按今天的說法,他作為國家巡視組官員,不僅不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反而帶頭違紀,公款吃喝,而地方也是超標接待,雙雙都嚴重違紀。另外,別人若求他辦事,只要獻上黃金白銀,他就來者不拒,照單全收,極其狂妄無恥。這位貪贓枉法的御史被后人稱為“金牛御史”,遭人唾棄。
順治康熙年間的官員湯斌以其正直清廉而聞名天下。他不論在何處任職,都是恪盡職守,潔己愛民,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稱贊他澤被一方,為民眾服務意識強,是君王的得力助手。每當他離任一方時,地方百姓都會不舍地傷感落淚。在他為官期間,他一直以“君恩高似天,臣心直如矢”砥礪自己,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位清白干凈的官員,一心為民,一心為君,不畏權貴,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有傳言說,在陜西韶關道臺任職期間,這位湯大人廉潔自律,家居陳設極為簡樸,甚至他一天三餐都沒有離開清水豆腐湯。當?shù)貛孜恍悴胚€專門為稱頌他的廉潔而特意寫了一副對聯(lián)相贈,上聯(lián)是“兩袖清風,百姓愛憐當局者”,下聯(lián)為“一身正氣,三湯可配后來人”。
現(xiàn)有《三湯巡撫贊》一首傳世:
日食三湯本姓湯,心懷美德自然香。
為官甘吃人間苦,樂得萬民享福康[4](P1914-1927)。
新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兩袖清風一心為民的公仆,他便是皖西學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朱蘊山先生。朱先生是中國杰出的愛國民主黨人,中國共產黨的密友,革命的堅強戰(zhàn)士和政治活動家,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人之一。他的一生風云激蕩,為鞏固和發(fā)展革命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鞠躬盡瘁。朱蘊山先生廉潔自律與厚德尚能的可貴品質,也被一代代皖西學院人傳承發(fā)揚[5](P269-316)。
值得一提的是,朱蘊山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詩人,在其革命生涯中筆耕不輟,一直堅持詩詞創(chuàng)作。朱蘊山先生對古典詩詞情有獨鐘,曾寫有多達一千余首的詩詞作品,其中有兩百多首力作被收錄于《朱蘊山紀事詩詞選》中,這些作品紀實性很強,具有“詩史”性的價值,生動形象地還原了20世紀初至中葉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印證了朱蘊山先生百年滄桑的人生足跡。他的詩詞紀實色彩濃厚,大多是對革命理想的熱情謳歌和積極投身救國救民的迫切心情,為后世讀者較完整清晰地呈現(xiàn)出中國百年變遷的歷史卷軸,思想性與藝術性并重,成就斐然。
朱蘊山先生有許多作品強烈地表達了他一生不慕虛名、廉潔奉公、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懷,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如創(chuàng)作于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不久的一首詩歌《答譚平山并示石父》:
南北東西一野鷗,虛名虛利不虛求。
愿將一片丹心火,化作人間老馬牛。
此類表明心志之作還有不少,如《答力報記者胡希明》的“造繭依然不顧身,春蠶到死為求生。漫言絲盡春將老,化作飛蛾猶斗爭”。再如《附胡原作》寫道:“春蠶到死絲雖盡,造繭依然縛自身。翰與飛蛾撲烈焰,愿將微命殉光明。”等等。今日讀之依然令人感佩不已。
所謂廉政文化,是一個國家在建設廉潔政府時形成的理論概念、行為規(guī)范、政策制度和實踐活動的總稱[6]。由于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清官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局限性。清官文化起源于民主與法制不健全的“人治”社會,而不是一整套完善和有效的法律制度,而那時的法律制度只是出于統(tǒng)治階級的主觀意志。因此,它與當前社會主義社會所倡導的廉潔政府文化相比,清官文化反映了人治特點,強調個別官員在建設廉潔政府中的作用,把清明之治的希望寄托在少數(shù)人身上,這是非常隨機的、主觀的和不確定的。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2012年11月召開以來,中共中央堅持各種腐敗現(xiàn)象“零容忍”原則,反腐敗斗爭無禁區(qū)、全覆蓋,全黨要全力以赴做好黨風整改工作,目前成效顯著,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在形成。筆者認為,我們絕不能像古人那樣,單純依靠少數(shù)廉潔官員的出現(xiàn)來樹立新風,無數(shù)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那是不現(xiàn)實的,行不通的。切實可行的是,在全社會培育一個良好的廉潔文化生長環(huán)境。
目前,廉政文化強調法治,出臺各種法律法規(guī)來肅清腐敗問題。此舉無疑是極其必要的,為廉潔政府的創(chuàng)建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個人在建設廉潔政府中的作用。因為,無論是國家、政府、家庭,其實都是以一個個的個體組成的,個人的言行、思想道德、價值追求勢必會影響和改變他人和整個社會。從絕對意義上講,社會與政府的廉潔度高低取決于個人對廉潔思想的認識與踐行程度。筆者認為,廉潔文化的建設應從人的道德修養(yǎng)、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出發(fā),從生活和工作的點點滴滴出發(fā)。
聯(lián)系當前新時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態(tài)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從嚴治黨,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要反腐倡廉,對一切腐敗現(xiàn)象“零容忍”。筆者認為,重溫傳統(tǒng)文化中的砥廉詩與清官文化,對我們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設與德育建設,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謂,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