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清時期霍山縣的自然災害和應對

        2019-03-02 11:51:21
        皖西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吳 熒

        (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09)

        霍山縣,位于皖西大別山區(qū),隸屬安徽省六安市,作為淮河一級支流的淠河即發(fā)源于此。其設置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蓋當楚未滅六時,英灊必為六屬國,楚滅六始為楚”[1](P23),因此霍山在春秋前是六屬國,楚國滅六國后才在此設置灊邑。據光緒三十一年《霍山縣志》記載:“霍山于春秋楚灊邑,漢初衡山國,后于衡山縣置灊縣,后漢及晉宋齊因之,宋始析置開化縣,齊、梁、魏、北齊、陳周、隋無改,梁始改灊縣曰岳安,魏改安城,北齊復為岳安,陳、周因之?!盵1](P24-25)《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隋開皇初,郡廢,改岳安縣曰霍山,屬廬江郡?!盵2](P2)《霍山縣志》也載“隋改名霍山縣,梁別僑置新蔡縣,魏、北齊、陳、周因之,隋省為淠水。”[1](P25-26)隋開皇初,廢岳安郡,岳安縣也改為霍山縣。至此,霍山縣名首次出現。此后,霍山建制發(fā)生多次變動,名稱也多次改變。

        至明代,明太祖洪武初年(1368年),“霍山本六安州故埠鎮(zhèn)巡檢司,弘治二年改為縣?!盵1](P27)屬廬州府。清代沿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升為直隸州,仍屬廬州府。《清史稿》六安直隸州條下記載:“順治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屬安徽省……領縣二,英山、霍山。”[3](P2017)此時六安州下轄英山、霍山二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霍山屬安徽省皖北道直隸六安州。

        一、災害成因

        明清時期霍山縣災害頻發(f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

        (一)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是明清時期霍山縣災害多發(fā)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為地形和氣候兩個方面。

        霍山縣位于大別山北麓,境內多山,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就有47座,如白馬尖、多云尖均為較高山峰,其中白馬尖即為大別山主峰。因此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80%,山勢雄峻,谷深坡陡?!痘羯娇h志》載“諸山皆起縣西三省堖,先是中原之脈,東向自光、麻入縣西,干脊伸勢始折而南,外限羅、英、太、潛、舒諸境,蜿蜒至縣東北以達淮?!盵1](P28)因此人們又將霍山的地貌總結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被羯轿挥谕钗髑鹆晟絽^(qū),地勢總體呈階梯狀,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其西。西北、南、東南邊界群山環(huán)繞,東北方向則是低矮的平畈和丘崗,中部為東淠河較大支流的匯合地,因此該地地貌總體呈現出外圍比中部高,并有一方(東北)開口的特征。這種地形一旦降雨過多,雨水全部順著山谷流向中部低矮地區(qū),極易造成山洪暴發(fā)和低洼地區(qū)的內澇。此外霍山“境內土脈松薄,水易滲耗”[1](P45),當地土壤主要是由巖石風化而成,土層薄且疏松,加之山地坡度大,對雨水的蓄積能力較弱,又加劇了水旱災害的發(fā)生。

        氣候上,霍山地處亞熱帶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最大的影響就是“梅雨”和“伏旱”?!懊酚昙尽背霈F于每年春末夏初,連綿的數月,帶來大量的降水,極易形成洪澇;“梅雨”結束后,“伏旱”隨之而來,“伏旱”前后持續(xù)約一個月,在這期間,很少會有大面積的降雨出現,加之持續(xù)高溫,非常容易造成大范圍的干旱。此外,由于霍山位于大別山腹地,山高谷深,常常會形成獨特的山區(qū)小氣候,旱則極旱,澇則極澇。

        (二)人為因素

        自然原因自然是水旱災害發(fā)生重要因素,而人為因素則會加劇災害的發(fā)生?;羯缴硖幋髣e山區(qū),山場面積多,占土地總面積的75%;耕地面積少,只占土地總面積的8%,可耕土地少,“平疇吁陌之所登,恒不及其三之一”“大多倚巖傍澗,屈曲層疊,而成奇零錯落,無吁陌”,[1](P49)可耕種的土地又大多零碎,即使種上莊稼,產量也不甚高,“故榖不足供民食”。[1](P45)

        明清時期,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口大量增長,據《霍山縣志》統(tǒng)計,康熙五十二年丁口7767丁,到乾隆十一年增加為9463丁,雖然清代的丁額只是稅額,與戶口并沒有固定的比例關系,但是還是可以看出人口呈現增長的趨勢?;羯降貐^(qū)可利用土地本就少,人口增加后,人均耕地更少,為了維持生存,鄉(xiāng)民甚至“傾室采取苦菜,漂去苦汁,換米少許,以代糧?!盵1](P50)

        地少人多,糧食緊缺,人地矛盾不斷激化,故“不惜墾山藝之,以供口食。所墾之山,究不如平疇沃衍,墾不數年,輒敗,則又墾新山以繼之,日口月削,于是山無不墾,而材木漸空”。[4]清末,霍山地區(qū)戰(zhàn)亂不斷,“山于此時少復元氣”,但是戰(zhàn)亂平息之后,“近以生息益蕃,食用不足,則又相率墾山”[1](P58)。于是墾山為地,植被大面積遭到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圍湖造田,河道變遷,水旱災害的概率也隨之增加。大別山區(qū)山地坡度較大,土質疏松,土壤蓄水能力差,新開墾的土地由于缺少植被的覆蓋,蓄水能力降低,極不耐水旱,“墾砂爍以為田,鑿石隙以耕地,小潦即泄,小旱即枯”“地力既盡,元氣日銷,天災流行,人事屢變”就是最好的寫照[1](P54)。大別山是淠河主要支流的發(fā)源地,上游植被遭到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河流下游地區(qū)也會被波及,最終殃及整個流域。

        二、災害的特點

        霍山在明清時期的自然災害十分頻繁,由于特殊的地形和氣候,使得霍山縣的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呈現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一)災害類型多樣,以水、旱、蝗災為主

        明清時期,霍山地區(qū)發(fā)生的災害類型多樣,包括水災、旱災、蝗災、風災、雪災、地震、冰雹等多種自然災害。據光緒《霍山縣志》記載,大水24次,大旱17次,蝗災15次,大風2次,地震3次,冰雹4次,此外還有野豬毀壞莊稼,總計69次??梢钥闯鲆运?、旱、蝗災為甚,水、旱、蝗三種災害的發(fā)生次數,占總災害次數分別為34%,25%,22%,是明清時期霍山地區(qū)主要的自然災害。

        (二)災害年代分布不均,清代多于明代

        從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一共410年,其中記錄明代自弘治元年至明滅亡151年共發(fā)生災害22次,平均每7年就要發(fā)生一次災害。清代自順治元年至光緒三十一年261年共發(fā)生災害47次,平均每五年就要發(fā)生一次災害??偟膩碚f,清代霍山發(fā)生災害的次數相對高于明代,頻率也稍高一些。

        (三)水、旱災害連年發(fā)生或交替發(fā)生,旱、蝗災害相伴發(fā)生

        明清時期霍山地區(qū)的水旱災害往往連年發(fā)生,萬歷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連續(xù)三年發(fā)生水災,其中“萬歷十四年大水,比隆慶三年高三尺,為害甚益”“(萬歷)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蛟龍大作,水流如雷,漂沒人物無數,秋霖禾稼無遺”“(萬歷)十六年正月霪雨至春,莫乃止?!盵1](P284)又如“(道光)二十九年夏大水”[1](P286),接著“(道光)三十年五月二十九日大雨滂沱,山水暴漲,城內外水深數尺。六月初一日積水未退,西南兩山萬蛟忽發(fā),奔流激湍水勢更高二尺?!盵1](P286)

        或水、旱災交替發(fā)生,如萬歷十四年到十六年連續(xù)三年發(fā)大水,接著就發(fā)生大旱,“(萬歷十六年)夏秋大旱,稻菽盡壞”“(萬歷)十七年又大旱,升米百錢,道殣相望?!盵1](P284)又如“(咸豐)六年大旱,自五月不雨”[1](P286),到了咸豐七年,“秋大水,低田禾稼復壞”[1](P286)。還有在同一年內水旱接連發(fā)生,“(康熙)五十年夏旱,秋八月大雨,蛟發(fā),壞田廬,民多漂溺?!盵1](P285)古書記載“旱極而蝗”,這是因為干燥的環(huán)境有利于蝗蟲的生長和繁殖,通常干旱之年氣候多溫暖,非常適合蝗蟲的繁衍,因此大旱之后往往會發(fā)生蝗災,霍山地區(qū)也是如此。崇禎十三年大旱,結果就出現“蝗盈尺”的現象,到了秋天,田地里的禾苗全被糟蹋。這次災害一直延續(xù)到下一年,到了崇禎十四年,甚至到了“野無青草”的程度。這種情況還有很多,“(乾隆)五十年大旱,川竭草枯”[1](P285),接著五十一年就“春蝗蝻大作”。

        三、明清霍山縣自然災害的影響

        古代,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百姓抵抗天災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每次災害的發(fā)生都會對百姓的財產甚至是生命在成損害。明清時期,霍山地區(qū)災害頻發(fā),對當地造成巨大影響。

        (一)損害百姓生命和財產

        自然災害破壞性巨大,災害發(fā)生后,首先正常的生產活動被迫中斷,其次還有可能威脅百姓的生命。

        明清時期霍山地區(qū)災害發(fā)生后,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往往是最先受到損害。一方面,災害會損害百姓的財產,尤其是田里的莊稼和百姓的住宅,對人們的生存造成威脅?;羯降貐^(qū)境內山多,山中多植茶樹,每年春天當地百姓多賴之,但是每當發(fā)生水災或地震往往會破壞茶地,“康熙四十六年、四十七年,被水沖茶豁去一千二百余窠”。此外“(嘉靖)二十二年西山雨雹大如鵝卵,殺稼”[1](P284),嘉靖二十二年霍山西部山區(qū)下大雨夾雜冰雹,冰雹個大如鵝蛋,直接砸壞莊稼,如此便會造成糧食歉收,百姓缺少食物。隨后出現“箭竹結實”,人們便摘取竹子的果實充饑。嘉靖四十一年,由于山水暴漲,大量田地和民居被淹沒。

        另一方面可能威脅人們的生命,造成死亡。災害發(fā)生后輕則毀壞田地,造成莊稼歉收,如此人們還可以重新開墾田地,種植莊稼,還有重新開始的機會。然而當發(fā)生嚴重災害時,往往會造成人員的直接死亡,這主要發(fā)生在水災、地震之后。如“隆慶三年秋大雨,山谷伏蛟盡起,水溢入城市,人作筏以濟,漂溺無算?!盵1](P284)隆慶三年秋天下大雨,引發(fā)山洪,山谷溪水暴漲,匯入城市,大量人畜被淹死,水退之后,積尸盈野。而旱災、蝗災等一些其他危害也可能威脅百姓的生命,這些災害往往會造成莊稼歉收,人們缺少食物,從而造成饑荒、瘟疫等,進而導致死亡?!俺绲澥甏蠛担扔?,飛撲人面,堆衢塞路,踐之有聲。至秋田禾盡蝕,疫病大作。行者在前,仆者在后,兵荒洊廹,民生逾蹙。十四年旱蝗更甚,野無青草,人相食。次年春,斗麥千四百錢。山中草根樹皮皆盡,有易子析骸以食者?!盵1](P284)崇禎十三年發(fā)生大旱,接著又發(fā)生蝗災,莊稼全部被糟蹋,人們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由于尸體得不到妥善處理,又致使疫病大作,又對人們生命造成威脅。

        (二)影響農業(yè)生產

        除了損害百姓生命和財產,災害還會嚴重影響農業(yè)生產,這主要是通過農田和水利設施來體現。水災發(fā)生時,往往會淹沒田地,田里的莊稼也隨之被破壞。例如“(嘉靖)四十一年,山水暴溢,壞民田廬”[1](P284)“(康熙)五十年夏旱,秋八月大雨,蛟發(fā),壞田廬”[1](P285)。由于霍山地區(qū)地形以山地區(qū)丘陵為主,耕地本就少,許多田地在災害中或喪失,或在水災后“立成沙磧”,導致田地無法耕種。據光緒《霍山縣志》載,霍山境內沿河地區(qū),沙土肥沃,適合種麻,然而“嗣經蛟水迭次,坍壞麻地十之減八九”,由于多次發(fā)生水災,可以種植麻的田地只剩下十分之一二。災害發(fā)生往往又會造成牲畜的死亡,“明弘治六年九月十三日大雪,至七年三月(是年霍始立縣),積深丈余,中有如血者五寸,獸畜枕藉而死。”[1](P283)大雪封路,牲畜缺少糧草,多餓死。尤其是耕牛,對于人們農業(yè)生產非常重要,其死亡將會嚴重影響農業(yè)生產。

        水利設施也會遭到破壞,尤其是水災和地震,往往會破壞河堤、水塘、田埂等,如“國朝順治八年四月,蛟發(fā)南山,上青一帶水勢滔天,河狹不能容,漂沒人畜以壑量,北河水犯城,壞城垛十七處,復裂城垣二十余丈,渰城內一晝夜始退。九年元旦之夕,地震有聲,屋瓦皆墮。十四日復大震狀如掀簸,碗碟自碎,州界石橋盡裂,廟中塑像有端頭仆地似刀截者?!盵1](P284)

        (三)破壞生態(tài)

        霍山地區(qū)由于身處大別山區(qū),全縣以山地丘陵為主,這就決定了其生態(tài)的脆弱性,而災害的發(fā)生又會加劇這種脆弱性。順治年間,霍山縣爆發(fā)山洪,“漂沒熟田,立成沙磧”,嘉慶十三年(1808年),因水災而“坍田五十八頃七十三畝一分八厘”[1](P71)。這些田地在災害發(fā)生后本應該得到休息,但是由于霍山地區(qū)土地本就缺乏,人們往往照常耕種,長期下來土地得不到休息,土壤肥力逐漸下降,生態(tài)遭到破壞。此外,災害導致一些田地無法耕種,人們只能去開荒,又造成水土流失,河道堵塞,加劇災害的發(fā)生,如此便進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生態(tài)也愈加脆弱。

        四、救災措施

        救災及時且救災措施得當,百姓得福,可以繼續(xù)恢復生產和生活,社會也可以迅速穩(wěn)定下來;反之,救災不力則會加重百姓的痛苦,甚而引起地方動亂。因此,災后救災是歷代王朝關注的重點之一,這既與地方官員的政績相掛鉤,又與整個國家的穩(wěn)定相聯系,故而十分重要。然而,霍山縣“懸?guī)r邃谷,舟車所罕通,田無廣畝平疇之利,居則編竹葺茅……蓋地當楚豫之交,囊時流寇出沒,虔劉落析凋敝為特甚也。”[1](264)救災更顯得十分重要。

        (一)興修水利

        霍山地區(qū)以粳米為主食,農民“重稻田,以水為命”[1](P45)。受地形影響,該地大多為垅田,皆“依巖傍澗屈曲層疊而成”[1](P45),這種垅田全靠鑿池塘灌溉,而且境內土地松薄,水分容易滲耗,非常容易造成水災或旱災,因此“水利之講求,顧不重哉!”[1](P45)修建水利不僅可以灌溉農田,還可以防止水旱災害,進而促進農業(yè)發(fā)展。明清時期,霍山地區(qū)興修的水利主要有堰、塘、陂等,著名的有鰲山壩、千笠寺堰等。據《霍山縣志》載:“道光三十年壩水驟漲,沖沒田廬……監(jiān)生項潤生慨然于水退后,籌費糾工,建捍水堤壩,”[1](P46)其位于項家橋,修建是為了保衛(wèi)民居,防范水患,此外光緒七年又在上游鑿渠,引河水灌溉,名為鰲山堰。

        (二)儲積糧食

        據《霍山縣志》載“霍境多山,平疇阡陌之所,恒不及三之一,故榖不足供民食,附城必資鄰糴。”[1](P49)霍山境內多山,適宜種植的田地很少,且種植環(huán)境惡劣,因此糧食多短缺,多依靠鄰近地區(qū)的接濟。災荒之年更是如此,米價踴貴,甚至無米可買。因此,在平時儲積糧食就顯得很有必要。

        明清時期,霍山地區(qū)最重要的倉儲體系,一是官辦的豐備倉、預備倉、漕鳳月米倉、積儲倉。據《霍山縣志》記載“國朝三倉(預備倉、漕鳳月米倉、積儲倉)額儲榖共二萬六千三百五十八石有奇?!盵1](P82)但是實際上官辦倉儲發(fā)揮的作用是有效的,如萬歷十四年,霍山縣“預備倉坍壞”[4]。一是民間的義倉和社倉等,義倉及社倉一般都是民間自行籌建及管理,但是據光緒《霍山縣志》記載,霍山縣的義倉及社倉基本上都是官倡紳辦甚至完全官辦,很多義倉也是由官員修建或管理,萬歷間知縣董瀾就曾重建義倉庫。一般來說,義倉和社倉存儲的糧食從民間籌辦,霍山縣并非全都如此,其所儲之糧多是出自官糧,如霍山縣社倉“乾隆二年在江寧省倉領米1200石,易谷2400石分派四鄉(xiāng),每倉貯谷600石作為社本”,賑災之后,各倉所需糧食“例在安徽省藩庫領補”[1](P82)。此外還有霍山縣咸豐年間由鄉(xiāng)紳黃云錦所建五保義倉,行之三十余年,農民便之,在光緒八年大水中,“鄉(xiāng)民頗得其力”[1](P69)。

        (三)蠲賑

        蠲賑主要是由朝廷下令免征或少征、緩征賦役以及下撥賑銀、賑米等。

        霍山地區(qū)本就糧食不足,因此發(fā)生災害后,多依賴政府的蠲賑。例如明隆慶三年大水,第二年政府就以水災免霍山、六安、舒城等處秋糧。雍正五年七月大雨,淹沒田廬,政府發(fā)帑賑恤,并蠲免霍山地丁銀三百三十二兩四錢。乾隆三十三年秋天大旱,清政府共發(fā)銀五千六百二十三兩用于賑濟災民。此外,《霍山縣志》還記載“光緒二十年,慈禧皇太后六旬萬壽恩賑直省孤貧,頒發(fā)霍山帑銀三百兩,三十年,皇太后七旬萬壽仍發(fā)帑銀三百兩賑濟霍山孤貧。”[1](P87)

        (四)民眾自救

        除了官方形式的救災,民眾自救也成為一種重要的補充。當災害過后,很多富戶、鄉(xiāng)紳捐銀、捐米,施藥、贈棉衣等,有效的彌補和緩解政府救災的不足。

        如明正德三年大旱,邑人董明“出倉榖五千石賑之,救活饑民無算?!盵1](P208)又如光緒二十三年、二十四年,連續(xù)兩年大水,導致霍山縣“歲大饑”,時倉儲之糧不足,難以救濟全縣百姓,于是“各鄉(xiāng)紳民設平糶局,運湖南、江西米,數百里負擔絡繹不絕,民賴以生”[1](P287)。此外民間還會成立一些社會救濟組織,從明嘉靖之后,霍山先后設立久安會、永安局、太平會、六合會、同善堂、棉衣會等民間救濟組織,其中久安會創(chuàng)設于嘉慶十一年,霍山西鄉(xiāng)歇馬臺保的黃、宋、何、黎、范五戶共同創(chuàng)設,并“請示立碑禁,革移尸、盜竊、賭博諸弊。而賑濟流民、掩骼施棺諸義舉亦取給于是,至今保民賴以安謐”[1](P69)。受自然條件限制,霍山地區(qū)總體經濟實力較弱,士庶“長于自守,拙于進取,故宦游者少”[1](P47),極貧困者多,能夠捐獻的人數少,且能力弱,但是對于災后救災也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

        然而在救災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好現象,例如地方官的不作為,如此就會加重災情。光緒二十三年,霍山正值秋收時節(jié),連續(xù)陰雨天氣阻礙當地百姓秋收,“稻芽于田多腐爛,不可收,”[1](P286-287)于是有鄉(xiāng)紳“屢函請知縣陳藻華報災”[1](P286-287),但知縣“藻華漠然不恤災”,并未將此事上報,導致次年“歲大饑,斗米千余錢,流離餓殍,相望于道”[1(P286-287)。此外用于備荒的糧食也可能被不法分子侵蝕,如霍山的常平倉“咸同以前社榖多為正副長侵蝕,上司派員查驗,則賄同扦手掩飾蒙蔽,卒之,名實交喪?!盵1](P82)一旦突發(fā)水旱災害,“不知牧斯土者,其奚以拯山民于溝壑也。”[1](P83)

        綜上所述,霍山地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導致該地災害頻發(fā), 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又增加了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不僅威脅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對生態(tài)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使原本脆弱的生態(tài)更加容易發(fā)生災害。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不論災前預防,還是災后救災,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災害帶來的不良影響,對于霍山地區(qū)的百姓、生態(tài)都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看A| 国产熟妇高潮呻吟喷水|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V |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m3u8 |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1717国产精品久久| 草莓视频在线观看无码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视频在线| 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 性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日韩一区三区av在线| 国产国语亲子伦亲子|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色哟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日本乱子人伦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原创永久在线观看| 熟女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高潮| 美丽人妻被按摩中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白色白在线观看免费2| 日韩午夜福利无码专区a| 中文字幕无码家庭乱欲| 久久久精品中文无码字幕| 亚洲天堂亚洲天堂亚洲色图 | 亚洲悠悠色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97日日碰日日摸日日澡|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在线| 少妇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天天爽天天爽天天爽|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色呦呦|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18| 欧美裸体xxxx极品少妇| 国产午夜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