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毫
新春伊始,貴州師范大學教授嚴奇巖做客孔學堂,以“竹枝詞與清代貴州飲食文化”為主題,分享了在竹枝詞這一詩歌體裁中,清代貴州蔚為大觀的飲食文化。講座中,嚴奇巖系統(tǒng)地闡述了竹枝詞的定義、特點、價值,特別是竹枝詞里所記載的貴州飲食文化。在他收錄的1000多首竹枝詞中,不僅生動詳實地記載了貴州飲食文化具有“淡”“糯”“野”“酸”“生”“辣”等六大特點,還記載“牛癟”等許多正史文獻上無法看到的飲食,以一種富有生活氣息的方式,詳實、生動再現(xiàn)了清代貴州人的生活。
嚴奇巖說,因為貴州不產(chǎn)鹽,吃鹽歷來是貧苦人民面臨的一大難題,甚至有“要吃鹽,過大年”等說法。即使有了一點鹽,那也舍不得吃,因此有了“跳水鹽” “涮涮鹽”“洗澡鹽”“吊吊鹽”“舔舔鹽”和“杵杵鹽” “望望鹽”等奇特的吃鹽方法。通過這些特有的說法,便能想象鹽是多么的稀缺。也因此,清代貴州飲食呈現(xiàn)出“淡”的特點。
在很多竹枝詞資料中,都記載了老百姓以濃茶、醇酒、蕨灰等代鹽的記載。如余上泗《蠻峒竹枝詞》寫道:“盤有山蔬頻苦淡,蕨根漬水代鹽嘗”;毛貴銘《西垣黔苗竹枝詞》也說:“莫厭蕨灰少咸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嚴奇巖解釋,蕨根灰即草木灰的一種,主要以碳酸鉀和氯化鉀為主,還有部分的鈉元素,可以補充所需要的鉀鈉電解質(zhì),因此被用來代替鹽。
◎嚴奇巖教授
貴陽的每一個早晨,糯米飯簡直是大街小巷最常見的景象。但吃的人可能不知道,糯食在貴州,其實有著久遠的歷史。在嚴奇巖所展示的清代竹枝詞中,就有很多當時的貴州少數(shù)民族喜歡糯食的記載。毛貴銘《西垣黔苗竹枝詞》寫道:“水家男女任人看,長短裁衣裙折寬;飽餐快飲一瓢水,糯飯膠牙如玉團?!辈粌H如此,該竹枝詞還通過注釋,記載了“水家苗”人民的穿著打扮,以及飲食習慣:“食惟糯飯,以手摶之,渴則飲水?!笨戳诉@些記錄,才知道貴陽街頭賣糯米飯的人用手摶飯,其實有著久遠的歷史。
竹枝詞里的記載客觀準確嗎?嚴奇巖說,民國時期的調(diào)查,也佐證了貴州人吃糯食的習慣。該調(diào)查寫道:“邊胞多食白米飯,但其所食之味少用秈米,多食糯米。糯米既煮為飯,再搓飯為團,以手送于口中,鮮有用碗筷者。倘如到山中或田內(nèi)工作,則納其糯米飯團于竹匣中,背之而行,餓則取而食之,渴則拘山澗之水而飲之?!弊粢陨?、生血,甚至馬蜂、蚱蜢、蜈蚣、蚯蚓、毛蟲、沙蟲、山鼠、蜥蜴等。
◎椿芽
通過所收集的竹枝詞,嚴奇巖發(fā)現(xiàn),貴州飲食文化還有“野”的特點。竹枝詞里記載的“野味”,體現(xiàn)了采集、漁獵型飲食文化特點,而采集野生動、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來源。清代貴州的飲食中,從素菜類看,有前胡、山藥、蘑菇、羊肚菌、青杠菌、蕨菜、竹筍、野漢菜等。如曾敬孚《貞豐竹枝詞》寫道:“菜蔬白菜和山藥,質(zhì)美味鮮嗜者多;五月雞?菌更好,鄉(xiāng)人藉以裕生活?!碧镩旁亜t記錄“椿芽”這一貴州人的最愛:“油菜花開薺菜花,林塘一雨急鳴蛙。晚來更觸銜杯興,椿樹新抽紫紅芽。” 此外,張國華等人所寫的竹枝詞,還生動地再現(xiàn)了人們采摘和售賣雞?菌的情景。
令人意外的是,這些竹枝詞中,還記載了不少離奇古怪的吃法。余上泗《蠻峒竹枝詞》記載:“隔籬呼伴出荒廬,暖日烘門笑語徐;一樣撩裙拖細網(wǎng),田間爭漉棒頭魚”。作者注明:“田間蝌蚪號‘棒頭魚’,苗婦網(wǎng)而食之”。此外,毛貴銘、劉韞良等人的竹枝詞里,更記錄了貴州少數(shù)民族吃蛤蟆、蜈蚣的歷史。嚴奇巖說,這些記載并非個別現(xiàn)象,而是長期且普遍的。民國時期陳國鈞對生苗的調(diào)查表明,生苗以糯米為主,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竄竄?!币痪渌渍Z,道盡了貴州人喜歡吃酸的特點。貴州人為什么如此喜歡酸呢?嚴奇巖說,因為酸既可解暑,又幫助消化。宋慶?!妒渲裰υ~》就說:“醋白森森泡紫姜,豆茄蘿卜一壇香。手抓水撲都淹菜,解暑還須?菜湯。”
事實上,明清時期宦游貴州的人,早就注意到了“?菜”這種酸性的貴州特色菜。曾任貴州按察司僉的田汝,就在《炎徼紀聞》中新奇地記載了貴州人制作“?菜”的過程。曾到貴州的清代詩人、戲曲家舒位,也在《黔苗竹枝詞》里記載了“?菜”。不僅如此,該詩還通過“注”的方式,記載了“?菜”的制作方法“黑苗所得羔、豚、雞、犬、鴟鴉之屬,死則連毛臟置之甕中,層層按納,俟其蛆臭腐,始告缸成,名曰‘?菜’,珍為異味,愈久愈貴。問苗子之富,則曰藏?桶幾世矣”。
可見“?菜” 是一種特殊的制酸辦法,不是普通的泡菜,而是加入了羔、豚、雞、犬、鴟鴉、魚等動物的骨骼、筋或皮之類的肉食,用米粥使之發(fā)酵至酸臭而成。不僅如此,還以蓄?多少作為財富的象征。但在外人看來,這種美食估計會令人難以下咽,余上泗《蠻峒竹枝詞》就寫到:“甕中?菜自為良,酸臭蒸騰未可當;盡道仙廚無此味,官家何事不堪嘗?!?/p>
嚴奇巖說,清代貴州依然保存喜食生食的習俗,這是古代“茹毛飲血”時代的文化遺存。清末劉韞良《牂牁苗族雜詠》有多處提及清代貴州民族喜生食的習俗,其中“阿婦不須炊黍餉,蛤蟆生啖并蜈蚣”,是指黑苗生吃蛤蟆和蜈蚣;“射得黃獐生攫食,脂膏狼藉血模糊”,則是指硐苗生吃獐子。
而且,清代竹枝詞記載的生食習俗到民國時期依然存在。陳國鈞調(diào)查:“生苗殺豬后,即用稻草遍燒,在河溝內(nèi)刮洗,破開豬腹后,大家爭捧血吃,并爭裂肺肝生嚼……他們殺牛羊時,便剝?nèi)ヅQ虻钠?,切肉成薄片放入土缽?nèi),加些辣椒和鹽拌勻,然后取牛或羊的癟和膽水作醬,取生肉片蘸食?!备鶕?jù)陳國鈞的記載,由于受了本地漢人食俗和官府禁令等的影響,生吃的情況在民國時期已經(jīng)越來越少。
貴州人嗜辣。事實上,辣椒明代中后期才由美洲傳入中國,但到了康熙乾隆時期,貴州的方志才有關于辣椒的記錄。相對于方志里的零星記載,竹枝詞里的記錄要多得多。如宋慶?!妒渲裰υ~》記載:“饔(yong) 飧(sun)頓頓食秦椒,瘴氣能除滯氣消。解得俗名呼辣子,好將辛苦教兒曹?!弊髡呒幼⒄f明注:“海椒即秦椒,俗稱辣角?!绷硗?,伍頌圻《苗風百詠》也記載:“孟冬大節(jié)慶秋豐,祭鬼歡臚處處同;摘得紅椒新上市,趕場最好月明中?!?/p>
【相關鏈接】
【專家觀點】竹枝詞生動再現(xiàn)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嚴奇巖說,竹枝詞是起源于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流行的一種民間歌謠,唐代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后代具有重要影響。一開始,竹枝詞主要以表現(xiàn)鄉(xiāng)村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為主,后來則以描寫地方風物、風俗為主,對社會文化史和歷史人文地理等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宋元以后,各類各種地方性竹枝詞,通常附有大量的注釋,詩注不僅僅是對竹枝詞的釋讀,其本身就是民間生活的記錄,其內(nèi)容往往提供了了解某地風物民俗的另一文本。
◎辣椒
在嚴奇巖看來,竹枝詞最重要的價值,是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民間風土人情。竹枝詞“內(nèi)容則以詠風土為主,無論通都大邑或窮鄉(xiāng)僻壤,舉凡山川勝跡,人物風流,百業(yè)民情,歲時風俗,皆可抒寫。非僅詩境得以開拓,且保存豐富社會史料”。正因如此,竹枝詞史料具有地域性、生動性、詳實性、寬廣性和原始性等五大特點,蘊藏著豐富的史學、社會學、民俗學、民族學等原始資料,具有特殊的史料價值。
為什么要從竹枝詞研究清代貴州飲食文化呢?嚴奇巖說,我國傳統(tǒng)史學研究從地域看,只注重城市及周邊,而忽視廣大農(nóng)村的研究,即存在重中心而輕邊遠的問題;從社會層面看,往往注重上層社會的研究,注重對重大事件與精英人物的記載,而對下層社會缺乏關注,忽略了更為廣泛的普通民眾的生活。底層社會成為“失語群體”。 竹枝詞文獻包涵了的內(nèi)容,可以彌補正史、地方志、官方檔案所欠缺的,即所謂補史、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