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欽楠
從悉尼回到國內(nèi),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打岔,居然沒有好好在北京待著。當北方人厚毛衣、羽絨服“招呼”著,在外面站會兒就凍得瑟瑟發(fā)抖的時候,我?guī)缀醵际窃谀戏?,穿著單衣滿街溜達……
俗話說“六月的天,孩子的臉”,形容天氣陰晴不定,說變就變,我覺得南方的天更是“熊孩子”的臉。在南方,“四季如春”我沒體會著,反倒是一天之內(nèi)就經(jīng)歷了四季輪回。早上飄著小雨,大家都裹著風衣外套;到了中午,天氣放晴,太陽一出,溫度就上來了;太陽下山,氣溫仿佛又回到了冬天。在我看來,南方的天兒可以說是“四季不分”,有太陽的日子就能叫“夏天”——哪怕深冬,只要有太陽,街道上就能看見穿短袖、短褲的人。
雖然南方天氣有點意思,但是回到北京再次感受到霧霾和干冷,這熟悉的味道,讓我覺得渾身都舒服了。
剛剛看了北京喜劇院年前的壓軸大戲《戲臺》,回家后本準備睡了,輾轉反側還是拿來電腦,任思緒在鍵盤上飛揚。
這出戲是民國的故事。以我對民國歷史的粗淺理解,只能說出軍閥割據(jù)、兵荒馬亂這類形容詞兒。當年,五慶班進京,本想仗著黑臉名角金嘯天在京城大賺一筆,侯班主和德祥大戲院的吳經(jīng)理,卻被一連串的意外搞得心力交瘁,卻又恰巧趕上“意外之外”,逃過了幾劫……一出鬧劇,幾個人物,你來我往,看得我全神貫注。彩兒一個接一個,笑點一出接一出,不笑都不行,因為有“大腕兒”陳佩斯和楊立新。
在澳洲工地“搬磚”
我不太常進劇場,更不敢說自己有藝術細胞,但仔細咂摸這出話劇,還是覺得有點五味雜陳。老北京城,一家有點兒歷史的戲院,開場前會拜祖師爺,偶爾會請點角兒,老老實實的靠“開口”本事吃飯,是得有幾分骨子、傲氣、藝德、人品的。奈何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不安穩(wěn),軍閥混戰(zhàn)之際,“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而藝人想要夾縫中生存,只能妥協(xié)——得失去對“衣食父母”的誠信,得丟下架子與自尊,得把祖宗留下的好端端的戲本改得面目全非……《戲臺》是出寓言,能把這么多無奈、心酸演出來,也算是達到初衷了吧。
然而看了之后還是會不過癮,仔細回味總覺得這戲的局限性還是很多。
首先,我感覺這出戲中的偶然性太多了。當然,戲劇作品需要偶然,甚至就連真實的歷史都不能說完全沒有任何“偶然”推動——無巧不成書嘛。一場劇,本就是要有各種沖突,不過我感覺這場劇的“因果”有點多了——當戲劇巧合有些泛濫了,就會感覺沒那么真實。在我看來,這些人物的出現(xiàn)總是帶著明顯的設計性,這些離奇、巧合推動了戲劇,也讓整場戲向前。但整體看下來,卻又覺得缺了點兒味道,讓人有那么點兒眼花繚亂,每一個轉折都在意料之中,但又沒有足夠的驚喜。
其次,我感覺這部戲走的有點兒“著急”。一場戲,一個故事,這個戲太 “戲劇”了。整部劇安排了不少沖突——請來角兒和角兒不能登場的矛盾、賣出的票和退票的矛盾、大帥和地頭蛇的矛盾、不懂戲的大帥和專業(yè)戲班的矛盾、悄悄溜出的六姨太和嚴密監(jiān)視的大帥府兵的矛盾、專業(yè)演員和票友的矛盾、演員的操守和生死攸關的矛盾……雖然,客觀事實是,這些矛盾在當時的社會都會存在,但是都在那一天,集中在一個戲班、一場演出,就有那么點兒“滿溢”了。
雖然有一些不盡如我意的地方,但這出戲看下來,還是給我留下了不少驚喜。這是一場“演員撐起戲”的演出。主要演員都是老戲骨,表演特別到位,臺上的京劇演員也真的“有貨”——雖然我不敢說自己能聽懂京劇,權當“外行看熱鬧”唄。
話劇中的一些幽默、諷刺的臺詞,用得很到位。我想,說不定以后就能流行起來呢。比如“窮吃窮喝窮看戲”“你們都是我的祖宗”“難怪虞姬會自殺”……這些不經(jīng)意穿插的話語,讓整場劇增色不少。
最后場景的切換,由后臺轉向前臺也真的很巧妙——戲里戲外都是人生。亞里士多德在其戲劇理論著作《詩學》中談到悲劇的特點,在說到悲劇人物的時候,他提出:“喜劇總是傾向于表現(xiàn)比今天的人差的人,而悲劇則傾向于表現(xiàn)比今天的人好的人?!薄稇蚺_》是一部出色的喜劇,因為它有一個悲劇的內(nèi)核。喜劇和鬧劇終究是不同的。喜劇是有張有弛的,鬧劇卻是除了人生的荒誕感,其他一無所有。《戲臺》的結尾處理是以一個“靜場”,加上所有人物重新上場作為結束的。靜場給人的感覺有點像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里的“留白”。在一場鬧劇之后,人物出現(xiàn)了很長時間的“思想”停滯,雖然這是段空白,沒有臺詞,沒有動作,但一束追光已道盡一切。后來所有人物上場,背對著觀眾,此時戲中的人物已經(jīng)毫無立場和對錯的差別了,大家都像脫去了衣冠,如嬰兒一樣坦誠相待。這個“事件”似乎是黃粱一夢,死去的人,被打的人,受屈辱的人……在歷史的車輪下都被碾碎了,不復存在。
洋洋灑灑地寫了這么多,可我真的是外行——權當看熱鬧就行了,都是自己的淺薄見解。最近還有個“熱鬧”讓我看得津津有味兒——隔著大海大洋看過去,新年過了沒幾天,澳洲的房價“嘩啦啦”地狂跌,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嚇人”。
打個比方說,一份牛油果烤土司早餐價值20元,悉尼的內(nèi)西區(qū)和一些稍遠地區(qū)的房價,正以每小時這樣一份早餐錢的價格狂跌。根據(jù)澳大利亞權威房產(chǎn)網(wǎng)站Realstate最新的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里,部分地區(qū)的房屋中位價下跌了約20萬澳幣,相當于每天跌500澳幣以上,也就是每小時跌20澳幣。澳大利亞地產(chǎn)分析機構CoreLogic的一項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去年沿海郊區(qū)的房價跌幅最大。該地區(qū)的房價每天損失約1300澳幣。近郊的房價也以類似的速度下跌,每天下跌約1100澳幣。內(nèi)西市區(qū)的房價,全年總計下跌約36.2萬澳幣,平均每天下跌993澳幣。將心比心,任誰一下子拿這么多錢出來都費勁,更別提每天損失這么多錢了……我感覺房主的心在滴血。地產(chǎn)專家表示,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是,由于這些地區(qū)的房屋建造率高,買房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所以該地區(qū)房價降幅比悉尼其他地區(qū)高得多。CoreLogic的分析師還說,是由于貸款申請不易,購房投資者的需求減弱,同時也削弱了購房者之間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