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性格
有一則網(wǎng)上流傳的段子是關于中學生的,大意是說他們木訥呆板,滿腦子只有公式、定理和化學符號等——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也是我的真實寫照。但身在中學校園,我和同學最大的不同,是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慣。正是因為當年的大量閱讀,引導我走上了一條讀詩、寫詩之路。最初喜歡的詩人是海子。他的詩自由、空曠,給當時的我以無盡的想象空間;此外,在人人埋頭功課、醉心分數(shù)競賽的年月里,這份自由和空曠,也寄托著我對未來生活的所有希冀。
回想學生時期,我的閱讀和寫作,都沒有固定的取向。因此,我是幸運的,對于每一類書籍都能保持相當?shù)呐d趣。后來進了大學,在圖書館,我用了兩年時間,從一個書架到另一個書架,看完了書架上七八成社科類的書。這其中既有古代典籍,也有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有各個時期的哲學代表著作,也有軍事、政治、經濟學理論書籍等。閱讀給我的寫作注入了無窮的能量。那一段時期,是我一生中收獲最多的日子。
在寫作之外,我還有體育、出游和收集的愛好。嗜好的體育項目是足球、羽毛球;出游則主要關注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前提是這個村莊得有一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如果是小漁村就更好;收集方面我喜歡各類火車票、電影票、唱片等可以反映年代更迭、地理變換的物件。
每年我都會利用長假(只要不加班)去某個地方走走。每次都是想走就走,沒有固定的計劃,純屬心血來潮。這種人間蒸發(fā)式的突然消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現(xiàn)在因為工作而缺少自由的遺憾。因此,詩歌是一種隱藏在自身的性格,它讓每個人身上的敏感、細膩和善良,通過閱讀或其他方式,與這個世界產生最初的聯(lián)系。
詩歌是一種教育
我對古人提倡的“詩言志,歌永言”十分認同。我的每一首詩都是有感而發(fā)。從邏輯上來說,是某些生活上的變遷造成了我詩歌風格上的轉折,而不是技術上的投石問路催生了新的風格。因此,每一次生活中的變遷,包括地理上和情感上的,都給我的詩歌寫作帶來了重要影響。
有一段時間,我極力避免自己詩歌中出現(xiàn)敘述慣性,因為那時的我不喜歡被定義,喜歡“在路上”的寫作狀態(tài)。然而隨著自己在詩歌寫作上的不斷“成熟”,我明白了詩歌的突圍不僅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還是在題材上。因此,現(xiàn)在的我更關注觀察和提煉,而不是表達與姿態(tài)。
在我看來,衡量一首詩是否是“好詩”,一看這首詩是否在語言和敘述上已形成自己的特質;二看這首詩是否有極具靈性和難度的修辭;三看這首詩是否真誠,足夠打動人,達到了某種情懷上的高度。因此,詩歌是一種審美教育,它讓我們越來越自信于對這個世界好壞、善惡、美丑的判斷,并以此形成成熟的人生觀。
詩歌是一種情懷
詩歌可以是什么?是否僅僅是一些分行的文字?其實,讓孩子們讀詩的最終意義,是要讓他們看清詩歌不只是一些分行的文字,而更應是一種擔當、一種道義、一種精神、一種情懷。
于是,我們也就能重新定義“詩人”。詩人詩人,主語在人,“詩”是“人”的修飾。一個人寫詩,他并不一定就是詩人;相反,一個人不寫詩,卻有可能是詩人。詩人與否,不在寫不寫詩,而在他有沒有詩人情懷與詩人信仰。
因此,我們寫詩,是要寫給誰看?僅僅是在寫詩之人的圈子里交流嗎?這顯然遠遠不夠。詩歌更應該寫給不寫詩和不愛詩的人看,讓他們也能懂詩、愛詩,也能追求詩人情懷,皈依詩人信仰。這才是詩歌的最大功用,也是評判詩歌是否真正繁榮的標準。
詩歌是一種智慧
有一天,我們會告別校園,告別同學,走上新的人生道路,認識新的朋友。那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每天都深陷于無數(shù)的矛盾:此與彼、新與舊、遠與近,它們之間橫亙著難以調停的對比與落差。我們的舍棄與追尋,又衍生出許多新的溝壑?!缎慕洝分刑岬剑幸环N通向彼岸的智慧,可以令修習者忘卻五蘊和六塵,直抵光明的世界。那么對于普通人,我們又該通過怎樣的方式,在物質和精神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也許,我們該有意做一些刪繁就簡的處理。當生活消滅重復,當語言舍棄僵化,當巨大的物象紛紛褪去形態(tài)、色澤、氣味和聲音……最終剩下的那一部分,究竟是什么?
我認為,那就是詩歌?;蛘哒f,詩歌是一種告別的智慧。
(年微漾:原名鄭龍騰,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員、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曾獲第24屆柔剛詩歌獎主獎,著有詩集《一號樓》《雙程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