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昆明市曇華寺公園,云南 昆明 650216)
古樹是百年以上樹齡的樹木[1],許多古樹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見證。昆明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市內(nèi)古樹名木眾多,相關部門一直致力于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是否到位也應作為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中建設管控方面的基本項之一[2]。為保護這類不可再生,具有極高生物學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的“活文物”[3],做好古樹的保護工作意義重大,同時對長勢較弱的古樹進行復壯顯得尤為重要。
曇華寺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寺內(nèi)有一株樹齡380年的古樹山玉蘭(別名:優(yōu)曇樹),如今是昆明市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之一。優(yōu)曇被譽為“佛花”,就樹創(chuàng)寺,曇華寺因優(yōu)曇得名[4],古樹見證了曇華寺從明清以來的幾經(jīng)興廢,述說了從私家別院到寺觀再到如今的城市公園的演變[5],傳達著昆明的城市建設發(fā)展和政治文化興衰,是難得園林文化遺產(chǎn),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20世紀80年代,對古樹周邊設置石圍欄,修補樹洞措施等進行保護,但仍有樹池較小,周邊地面硬化等不利因素存在,古樹生勢衰弱。2014年公園管理處對古樹進行了擴大樹池、增加石圍欄面積、適當換填土壤、破除周邊硬化地面等措施后,古樹的生長勢雖然有所恢復,但仍然存在枝葉萌發(fā)率低,葉片偏小,開花較少,樹洞填充物不嚴,樹干枯空程度加重等問題。
古樹復壯是古樹保護的主要內(nèi)容。國內(nèi)外都有對古樹進行復壯的案例,例如:北京頤和園對園內(nèi)1 600余株的古樹有針對性提出不同的保護復壯方法。其復壯方法主要以樹體保護為對象,可以分為地下根部保護,地上枝干保護。根部保護從直觀的樹池圍堰,到隱蔽的觀察井、復壯溝;枝干保護也有樹干加固、樹干修補、支撐牽引等方法[6]。因此,不同的古樹,不同的立地環(huán)境,復壯方法也有差異較大。針對曇華寺這株山玉蘭古樹,在查閱技術資料和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2019年提出采取繼續(xù)擴大古樹樹池,設置復壯溝,重新修補樹干,修剪控冠等措施的復壯方案,希望通過這些復壯措施,恢復優(yōu)曇古樹的勃勃生機。
選取古樹生長區(qū)域的南側東側兩個根系生長方向開挖“┛”型深150cm、寬40cm的復壯溝,選用身材矮小、技術熟練的園藝技工開展作業(yè),開挖過程仔細嚴謹,不搶進度,全過程用濕潤無紡布包裹覆蓋裸露根系,清除古樹腐壞根系,以不傷及古樹健康根系為原則完成復壯溝的開挖。有序逐層回填改良基質(zhì),主要填充物有富含營養(yǎng)元素的紅土、腐葉土、牛角末,濾水透水性良好的陶粒、礫石,增加土壤縫隙促進根部生長的櫟樹枝。填充過程逐層噴施防病防蟲促根生長混合溶液。填充厚度從下到上分別為:30cm厚礫石陶粒1∶1混合物,30cm厚櫟樹枝(直徑不超過5cm)、少量牛角末,30cm厚腐葉土,10cm厚櫟樹枝(直徑不超過5cm),20cm厚腐葉土,30cm厚紅土腐葉土1∶1混合物。
用內(nèi)徑20cm的PVC管,在管壁上“品”字形間隔10cm打直徑3cm透氣孔,垂直固定在“┛”型復壯溝內(nèi),觀察管水平間隔距離為1.5m-2m,共設置5根觀察管,頂部安裝防落物篦子。
在古樹原有樹池區(qū)域內(nèi),以古樹主干為中心,向西北、西南、南、東南、東北5個方向設置,深40cm、寬30cm的復壯溝,以不傷及古樹健康根系為原則,熟練園藝技工人工開挖,完成復壯溝的開挖后填充直徑為2-4cm的櫟樹枝至低于土表5cm處,噴施防病防蟲促生長溶液,最后覆蓋紅土腐葉土混合物。
保持古樹現(xiàn)有樹冠形態(tài),修剪以枯死枝為主,并對萌蘗枝、平行枝等進行修剪,整體保留到三級分枝。對古樹進行控冠,對控冠區(qū)域外衰老枝條,進行回縮。特別對西側枯空一級分枝上的二級三級分枝進行回縮,減少上部重力,避免造成枯空的一級分枝斷裂或劈裂。修剪傷口處理平整,用5%CuSO4溶液消毒,待風干后涂抹傷口愈合劑[7]。
古樹主干西北側原已設置一組鋼管支撐,對上部枯空樹干部分進行支撐,從樹洞修補方式調(diào)整角度考慮,在主干西南側新增一組鋼管支撐,鋼管焊接成支撐叉,采用綠色無紡布纏繞支撐叉形成2cm后的包裹面后,與樹干的緩沖材料用棕櫚樹皮折疊多層成長80cm、寬30cm、厚1.5cm的棕墊,穩(wěn)固上部樹冠,避免樹枝斷裂。日常管養(yǎng)觀察緩沖材料老化情況,適時更換。
擴大古樹樹池,在古樹周邊安裝青砂石圍欄,有效的阻隔游人對古樹侵擾。在古樹西側建筑墻面鑲嵌花崗巖宣傳銘牌,將古樹基本情況與公園由來刻于銘牌,起到宣傳、保護、警示作用。
古樹西側有一枝一級分枝有長約120cm的凹穴型樹干枯空,20世紀80年代初采用紅磚水泥等材料對樹干的枯空部分進行了填充修補。本次復壯過程中發(fā)現(xiàn),填充物與樹體之間存在空隙,枯空下部有積水區(qū)域,樹干枯空區(qū)域仍在繼續(xù)向下擴大。本次修補方法為:選擇雨季后的連續(xù)晴天,采取清除原有紅磚水泥填充物,清理樹干枯腐部分,輕度打磨樹干厚度控制在3mm以內(nèi),使其表面相對光滑,雨季不積水、便于雨水迅速沿枯空部分流走。在木質(zhì)部暴露部分涂抹三遍熟桐油進行防蟲防潮處理,在凹穴部分最低處開設排水孔,安裝長15cm、直徑2cm的鍍鋅鋼管排水。今后日常養(yǎng)護過程,適時觀察枯空樹干情況,每年雨季前定期涂刷熟桐油,對上部枝葉生長數(shù)量進行控制。
從公園近些年管理發(fā)現(xiàn),山玉蘭較易受白紋羽病侵害,古樹生長周邊植物較易遭受蚧殼蟲侵害,采取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定期灌根、噴藥。
本次復壯的方法措施中,多數(shù)是第一次運用于山玉蘭,特別是針對凹穴型枯空樹干的開放式防腐修補方式,在古樹修復樹洞修補方面是一次試驗性運用。下一步,技術人員將對古山玉蘭進行定期觀測,采集數(shù)據(jù),從生理生長指標,病蟲害發(fā)生率,凹穴型樹洞防腐等方面分析對比,掌握各項技術要點,總結出一套適合滇中地區(qū)古山玉蘭保護復壯的實用可行技術,從而更好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