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在英語學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無論從高考還是今后運用的角度看,其重要性都不容忽視。如何提升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結合新課改要求和自身農村高中英語課堂實踐,本文嘗試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引入探究性學習,主要有自主探究、整體探究、互動探究、創(chuàng)新探究等不同方式。本文對于今后做好英語閱讀教學,促進探究性學習有一定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自主探究;整體探究;互動探究;創(chuàng)新探究
【作者簡介】張明輝,福建省寧化第二中學。
我校是一所農村高中,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導致英語學習的熱情不高。英語課堂往往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斷促其“疑”,而致其“思”。本人嘗試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探究性學習的模式。改變教學觀念,把向學生傳授知識結果,轉變?yōu)橐龑W生主動去探究,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化被動預習為自主探究
在我們農村高中,不少學生不太重視課前預習。在預習時,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沒有什么效果。針對這一現(xiàn)狀,要使預習真正有效,教師應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比如新聞、影視、名人、明星等),使之產生了解課文內容及其相關信息的欲望,然后切入探究性任務。使學生由被動的預習轉變?yōu)橹鲃犹骄俊H蝿盏脑O置,既要讓學生初步了解生詞及課文的基本內容和思路,又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和趣味性。
比如我在執(zhí)教人教版高一必修1Unit3 Reading時,教師問,“大家都看過什么災難片?”學生爭相回答:《全球風暴》、《2012》、《后天》等。教師接著說:下一單元我們學習的課文也是一部“災難片”。話音剛落就有同學喊出:“Earthquake”。說明有人已迫不急待地看了下一單元的標題。教師接著問,“近期我國發(fā)生哪些大地震呢?”不少同學響應,“汶川”、“玉樹”。同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幾張汶川地震的圖片。隨著畫面的播出,學生的情感也隨之被觸動。在大家饒有興致的時候教師列出預習任務。
1.除了地震還有哪些自然災害?
2.地震的起因?
3.地震逃生時,如果你只能帶一樣東西,你會選什么?
4.這篇課文主要講什么?
問題1的設置,讓學生既能復習有關自然災害舊詞匯又能接觸本課新增詞匯。問題2的設置要求學生探究有關地理知識。問題3的設置要求學生探究有關安全教育的知識,同時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問題4的設置要求學生初步了解新課的基本內容和思路。
教師作為預習活動的引導者,對學生預習成果要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可以在課前留出時間讓學生分組交流。讓他們在小組活動中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體驗分享與合作。隨后教師再以提問的方式檢查。比如提問第一個問題時不少同學迫不急待地答出幾個常見的自然災害fire、 flood and drought。又有同學主動站起來補充 tornado hurricane sand storm volcano typhoon thunderstorm tsunami,新舊詞匯交融,課堂氣氛活躍。提第二個問題時,有同學根據查閱的地理知識并用流利的英語回答這樣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不少同學投來欽佩的目光。提問第三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水、手機、食物等,但有個同學說帶錢,理由是地震后,我要重建家園,開始新的生活。這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驚得大家目瞪口呆,教師適時調侃一句“I dont know whether you can survive the earthquake.(我不知你是否能在地震中幸存)”讓大家會意一笑,課堂氣氛又一次活躍。最后一個問題涉及課文內容,也是新課要進一步學習的問題,學生的理解不同,回答的側重點也不同,教師可以不必深究。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新課有初步了解,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我想這種教師有指導,課堂有檢查的探究性預習必定能提升預習的實效性。
二、改語篇教學為整體探究
語篇教學的學習要從理解整篇內容入手。教師可以設置探究問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結構和內容。比如我在執(zhí)教人教版高一必修2 Unit1 Reading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What was color and the design of the amber room?
2. What was the amber room first made for?
3. 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 in 1716?
4. Who stole the amber room ?
5. Who have built a new amber room?
這些問題簡單易懂,只要學生認真閱讀都能獲得答案,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激發(fā)學習興趣。
三、變知識講解為互動探究
為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提出各種各樣的理解性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篩選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采用師生互動或小組活動的方式去解決。如在人教課標高二必修5 Unit 4 Reading的教學中,有學生提出“Not only am I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but I took an amateur course at university to update my skills.” 這個句子語序很特別?這是什么語法?怎么用?這個問題正是本單元語法重點“倒裝句”的一種現(xiàn)象。教師重點解析:Not only…but also… 在其引導的兩個并列分句時,往往將not only前置,其所引導的分句要部分倒裝,也即助動詞提到主語之前。接著讓學生做正誤判斷:
1. Not only should we be brave ,but also should we be careful.(誤)
2. Not only should we be brave, but also we should be careful.(正)
3. Not only we should be brave, but also should we be careful.(誤)
顯然這又是一個很好的探究任務。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分析正誤,教師再講解答案。又有的學生提出文中“have a good nose for”如何理解,對于單詞、短語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活動,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去探究。組員分工合作,查字典,查資料,查課本。隨后在教師的主持下,師生一起總結這些單詞、短語的用法?!癶ave a good nose for”就是對什么事情嗅覺靈敏。引申開來也就是擅長探查什么事情。比如 A good journalist must have a good nose for cover story好記者需要對封面故事有很好的嗅覺。通過自己參與發(fā)現(xiàn)和解決的問題,自然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四、促知識學習為應用創(chuàng)新探究
學習任何知識,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應用,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教師可以在學生理解課文和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設置任務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人教課標版高二選修8 Unit 1 Reading時,在課堂最后讓學生分析討論新世紀加州為什么會成為多種文化交織的共同體的原因。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要給出相應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抽選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作答。最后師生一起總結:The state of California is a multicultural community .Because European, African and Asian people have been moving into the state for the last 200 years. It is this mix of peoples with their own customs, culture and food that have given California its multicultural flavor.
綜上所述,根據我校農村高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嘗試探究性學習課堂,大大提升了教學的效果。對以上所述探究方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實踐和總結,以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引導作用,真正體現(xiàn)探究性學習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和研究性的特點,實現(xiàn)最佳的學習效果和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姚永清.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04):75-76.
[2]呂玲.試述探究式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英語教師, 2016(02):164-165.
[3]張位平.探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0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