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強 羅彬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新聞專業(yè)學生新聞敏感缺失就被作為新聞教育的重要議題進行探討。李希光教授曾感嘆,“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真是越讀越糊涂”,竟然趕不上那些從來沒有讀過新聞與傳播學的人。[1]清華大學尚且如此,其他學校學生的新聞敏感缺失也可見一斑。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敏感缺失的問題愈演愈烈。在新聞學課堂上,頻繁出現(xiàn)不知如何選取事實、選題沒有新聞價值、選題角度可笑等情況,讓授課老師哭笑不得。為什么新媒體時代學生新聞敏感缺失如此嚴重,是什么導致了他們的新聞敏感缺失?
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認為,人類社會正迎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生產呈幾何級數(shù)式增長,往往是舊信息還未瀏覽,而新一波的信息已然到來。海量信息與用戶有限的注意力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
而作為從眾多事實中選取新聞的能力,新聞敏感的產生往往呈現(xiàn)“接觸事實—感知事實—敏感產生”的路徑。即新聞敏感是在與事實互動中產生的,不存在憑空產生的新聞敏感。當學生未與事實發(fā)生接觸,甚至甫一接觸便草率離場,又怎會知道該事實有無新聞價值?新聞敏感又如何體現(xiàn)?作為新媒體的主要用戶群,學生瀏覽大量信息成為每天的“必修課”。在信息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剝奪了思考的時間,學生往往停留在淺層次的瀏覽之中,而未能給深入思考、敏感產生留有余地。許多學生對信息往往是蜻蜓點水,自然不可能理解事實意涵,更不必說產生對事實的敏銳感受。
新聞文本閱讀是培養(yǎng)新聞敏感的重要途徑。大量新聞文本閱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與信息歸納能力,為新聞業(yè)務奠定良好的文字功底,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科忠誠度和形成新聞敏感的目的。
約翰·奈比斯特認為:“在這個文字密集社會里,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備基本的讀寫技巧”。[2]對新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這種技能的具備就更為重要。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學生新聞文本閱讀能力弱就是客觀存在的問題,進入新媒體時代,這一問題有不斷加劇的趨勢?!翱觳突遍喿x成為學生的普遍閱讀方式,傳統(tǒng)新聞文本閱讀被邊緣化。不痛不癢的網(wǎng)絡軟文對文字能力的提升和促進理性化思考,進而產生對事實的敏銳感受方面作用不明顯。伊尼斯所說的“技術發(fā)展造成文化的不堪”,[3]其重要表現(xiàn)就是時間被分割成片段,連貫的思考無法進行。當“快餐化”閱讀成為主要閱讀方式,深入的、持續(xù)的思考無法進行,建立在大量新聞文本閱讀之上的新聞敏感自然無法形成。
新聞敏感是記者對新聞價值的發(fā)現(xiàn)與判斷能力。只有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記者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事實中擇取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而新聞敏感的獲得,僅靠熟知新聞理論是不夠的。惟有踏踏實實進行新聞實踐,才能逐漸培養(yǎng)出新聞敏感。
對學生而言,由于常年生活在學校的“象牙塔”中,社會閱歷不足。而“電視人”及“網(wǎng)絡人”的大量涌現(xiàn),使學生注重自我、抵觸社交的傾向越發(fā)明顯。這導致學生對社會問題認識的片面化。面對相關議題,由于所知甚淺,往往不知從何處下手,更不必說對事實的新聞價值判斷。而新聞教育中實踐的不足,又加深了學生社會閱歷不足的短板,加重了新聞敏感缺失。當前新聞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課程配比整體處于失衡狀態(tài),具體體現(xiàn)為對理論課程的過度倚重。而即便在重視實踐的情況下,真正有師資、有技術、有資金作為實踐保障的院校,也是寥寥可數(shù)。一些院校盡管意識到增強新聞實踐的必要性,而師資、技術、資金的短缺,又使其心有余而力不足。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開設之初,曾以“重實踐”聞名全國。而隨著實力壯大,則呈現(xiàn)出向理論靠攏的趨勢。目前新聞傳播學教育的一大問題,便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對理論的過度熱衷,導致對實踐的重視不夠。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新聞理論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因此,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將是今后我國新聞教育面臨的重點與難點。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將紛繁復雜的事實呈現(xiàn)在用戶面前。無數(shù)的信息不斷地涌入人們的視野。信息的數(shù)量、生產效率、呈現(xiàn)密度與涉及范圍均遠非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可比。
傳統(tǒng)媒體時代有“記者是通才”的說法,即記者要對各領域知識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才不致因知識缺失而導致新聞敏感缺位。而在新媒體時代,對記者的要求更加嚴格,包括具備跨學科視野與囊括萬方的知識體系,以及面對瞬息萬變的環(huán)境的縝密分析能力等。對新聞專業(yè)學生而言,各類書籍閱讀過少,對自身要求不嚴格等,共同導致了知識儲備的有限和視野的局限。而滲入整個媒介生態(tài)的算法推送,使新聞實現(xiàn)個性化定制,“信息繭房”導致學生知識結構的狹隘性和單一化。當以有限的知識面對無限的事實,無知造成的尷尬不可避免,新聞敏感便不可能產生。
而新聞教育缺少與時俱進的精神與勇氣,同樣加劇了世界復雜性與知識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新聞敏感。當前許多新聞院校教授的實務內容,還是傳統(tǒng)的采寫編評,與新媒體時代沒有實現(xiàn)有效接軌。即便一些院校開始在融媒體采訪、無人機拍攝、視頻制作等方面下功夫,力圖打造融媒體“全才”以適應當下的新聞生產模式,但仍然在知識體系的建構和視野的拓展上存在不足。
層出不窮的輿情反轉和違背職業(yè)道德的虛假新聞,是新媒體生態(tài)亂象的重要表征。二者損害了新聞真實性與媒體公信力,擾亂了整個媒介生態(tài)。而大眾傳播建構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則日益演變?yōu)橐訴R/AR為代表的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隨著真實與虛擬的邊界日漸模糊,真實失控的焦慮感也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奉真實為生命的新聞面臨正當化危機。
紛亂的新媒體生態(tài)加劇了對新聞地位的沖擊,并通過影響學生的認知和行為對現(xiàn)實產生影響。新媒體儼然演變?yōu)橐环N與傳統(tǒng)媒體具有同等效力的強大媒介。格伯納的培養(yǎng)理論認為,電視具有對人類性情和偏好產生顯著影響的傳播效果。“電視大批量生產的信息和形象與重復性模式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符號環(huán)境的主流?!盵4]這個論斷同樣適用于新媒體。受良莠不齊的信息產品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虛擬現(xiàn)實的不斷熏染,使學生的認知基模發(fā)生改變,并作用于對新聞的發(fā)現(xiàn)和選擇上。在學生的認知體系中,新聞不再是專業(yè)的,新聞還包括一些自媒體轉發(fā)的雞湯軟文,以及為博眼球無中生有的“標題黨”消息,或是層出不窮的娛樂八卦與花邊緋聞。而這種“新聞”顯然不符合新聞的學理界定。長此以往,學生必然不知新聞為何物,其新聞敏感也將益加鈍化。
作為新媒體時代的鮮明特征,“泛娛樂化”體現(xiàn)為媒體為迎合用戶口味,往往采取輕松活潑的傳播方式。從語言輕佻的娛樂新聞,到充斥歡聲笑語的網(wǎng)絡綜藝,一個無所不在的布爾迪厄式“泛娛樂化”場域逐漸形成。在該場域中,用戶僅追求單純的感官刺激,感官的麻木導致思維封閉和對現(xiàn)實觀照的缺失。
當下學生熱衷于各類社交軟件,將瀏覽短視頻和觀看娛樂綜藝作為日常生活方式。學生沉浸于新媒體打造的娛樂世界,逐漸失去對有價值議題的探索欲望。而新媒體的功利主義滲透,新聞失范的誤導效應,又使學生形成了求速效、愛享受的浮躁心態(tài)。對踏踏實實做新聞、扎扎實實搞采寫產生了抵觸心理。以至于很多新聞專業(yè)學生從業(yè)意愿淡薄、對新聞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關于我國新聞專業(yè)學生敬業(yè)精神的問卷調查》(張國良、黃芝曉主編)顯示,新聞專業(yè)只有六成同學表示愿意從事新聞行業(yè),[5]而新媒體時代這一占比仍有下降趨勢。在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學生的新聞奉獻精神逐漸消退,最終導致新聞敏感缺失。
但新聞學畢竟不是一門貪快求全的學問,新聞要求真實反映事實面貌,也要求有扎扎實實、勤學苦練的態(tài)度,新聞敏感培養(yǎng)與實務水準提升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盡管新聞以時新性為根本,但基礎不扎實只能導致沒有質量的時新性,這種以犧牲新聞真實性為代價的時新性,必將導致輿情反轉和虛假新聞泛濫。新聞理應是時新性與真實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新聞的精神內核和本質。
這種精神對新聞敏感建構與新聞業(yè)本身都極為重要。它具體體現(xiàn)為出眾的業(yè)務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新聞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高尚的道德品性,濃烈的赤子之情來反映人民呼聲,反映黨和國家的政策施行情況,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發(fā)展。
而新媒體對新聞精神的侵蝕,對新聞敏感培養(yǎng)和新聞業(yè)發(fā)展將產生威脅。與訓練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新聞精神缺失是新聞敏感缺失更深層次的原因。能力可以通過鍛煉培養(yǎng),但精神缺失則需花費更大氣力糾偏。在許多新聞院校中,存在只重知識傳授而不重倫理建構的情況,如新聞倫理課程不開設或少開設,以及人格教育課的缺位等。事實上,僅將知識傳輸給學生是不夠的,還要在他們對新聞事業(yè)的忠誠度、道德水準的提升以及社會擔當上下功夫。不注重人格教育和精神世界的建構,會導致教育結構完整性的缺失,導致新聞人才外流、新聞失范現(xiàn)象的發(fā)生。如何規(guī)避新媒體的侵蝕效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奉獻精神和敬業(yè)品格,從而為新聞敏感的培養(yǎng)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礎,是新媒體時代新聞教育者亟待深思的重要議題。
新媒體時代新聞敏感缺失,是新聞教育中的重要議題。沒有新聞敏感的培養(yǎng),實務水準的提升就是無源之水。沒有精神世界的豐盈,再先進的設備也無法完美發(fā)揮作用。作為當下新聞教育中較普遍的現(xiàn)象——新聞敏感缺失應引起各方重視。對于如何建構新媒體時代學生的新聞敏感,應引起社會、新聞教育者等認真反思,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注釋:
[1][2][5]袁愛中.新聞專業(yè)學生為何缺失新聞敏感[J].當代傳播,2004(04):75-77.
[3]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史安斌,劉弼城.電競游戲:戰(zhàn)略傳播的軟利器[J] .青年記者,2017(12):83-86.
(作者:李世強,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研究生;羅彬,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