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星馳
(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qū)玉坂小學,福建泉州 362100)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客觀存在很多知識點的講解與探索體驗,但學生往往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師云亦云,生搬硬套,對知識點的“前世、今生、發(fā)展”沒有縱向打通,缺乏橫向拓展,教師未能引導學生歸宗悟理,建模解惑,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1]。其實,小學數(shù)學中有些知識點可以歸宗為整數(shù)乘除法的意義來加以理解、應(yīng)用,學生對知識點悟通明理后,方能掌握得持久。
在小學數(shù)學知識點中,有求路程、求總價、乘法分配律、解決“美元兌人民幣”等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把此類問題進行“類比”,歸宗為“整數(shù)乘法的意義”的應(yīng)用,即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的簡便運算,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化難為易,進行遷移,借舊學新。
針對以上問題,在新課伊始,教師要充分鋪墊,喚醒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沙鍪?+3+3+3+3+3=( )×( )個,學生大多能脫口而出,5 個3 相加的和等于3×5,教師可追問:一般誰寫在乘號前面,表示什么?(相同加數(shù))乘號后面的數(shù)表示什么?(相同加數(shù)的個數(shù))教師還可以在開始學習時強調(diào)并規(guī)定,把相同的加數(shù)放在乘號前面,相同加數(shù)的個數(shù)放在乘號后面。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路程、時間與速度》一課想一想、填一填中的求路程問題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然后讓學生把圖意口述編成一道完整的應(yīng)用題:淘氣從學校到少年宮每分鐘走60 米,用了10 分鐘,從學校到少年宮的路程是多少米?教師引發(fā)學生思考:求什么?怎么求?請嘗試列式計算。當學生初步回答求的是路程,路程=速度×時間,60×10=600(米)后,教師要繼續(xù)追問:為什么列式是60×10 而不是其他?學生討論并發(fā)表意見后,可讓一名學生上臺演示,走1 步代表1 分鐘走60 米,臺下學生喊10 個1 分鐘,臺上學生走10 步,教師乘機提問:“他一共走了幾個幾?”這時學生們紛紛喊出10個60,師又問:“10 個60 怎么列式表示?”學生有了課堂開始的鋪墊,基本上會說出求10 個60,列式為60×10。教師再一次強調(diào),表示個數(shù)的10 要寫在乘號后面,相同的60 米/分要寫在乘號前面,然后從60×10=600(米)中再次追問學生60 表示什么?10 表示什么?600 表示什么?直觀地一一對應(yīng),導出60(速度) × 10 (時間) =600(米)(路程);反之亦然,路程=速度×時間。
再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乘法分配律》一課中問題串(四)時:請結(jié)合4×9+6×9 這個算式,說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除了課本的提示方法外,也可以把它轉(zhuǎn)化為整數(shù)乘法意義的模型來理解并加以解決,即把4×9+6×9 變形為9×4+9×6=9×4 個+9×6 個=9×(4+6)個 = 9×10 個=90。初始學習乘法分配律時,暫且先應(yīng)用乘法交換律轉(zhuǎn)化為相同的加數(shù)在乘號前面,相同加數(shù)的個數(shù)在乘號后面的統(tǒng)一模型,便于學生借助于整數(shù)乘法的意義理解算理。
又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人民幣兌換》一課中問題串(一)時:美國小朋友瑪麗給笑笑寄了1 本故事書,書的單價是6.70 美元,折合人民幣多少元?(1 美元兌換人民幣6.31 元)當學生嘗試獨立計算并討論后,教師可“類比”運用整數(shù)乘法的意義模型,引導學生理解美元兌換人民幣的解決方法和算理。為什么用6.31×6.7 而不用除法或其他方法計算?因為1 美元兌換人民幣6.31 元,2 美元兌換2 個6.31元人民幣,3 美元兌換3 個6.31 元人民幣……類似地,6.7 美元可兌換6.7 個6.31 元人民幣,所以“美元兌人民幣問題”可轉(zhuǎn)化為類似求幾個幾的總和問題,因此要用乘法解決,列式時仍然要強調(diào)表示個數(shù)的數(shù)寫在乘號后面。
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中,求時間、數(shù)量(份數(shù))、“人民幣兌換美元”等典型問題,都可以用包含除來理解并加以解決。
同樣地,在新課鋪墊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先借助于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如從簡單的生活問題入手,讓學生思考并回答:100元人民幣可換幾張20 元的?怎么列式解決?100÷20=5(張)。為什么是5 張呢?100 里面包含了幾個20?喚醒學生明白100 里面包含了5 個20,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路程、時間與速度》中試一試問題串(一)求時間時,當學生理解題意以后,可讓學生口頭編述應(yīng)用題:甲、乙兩地相距140 千米,汽車每小時行駛70 千米,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教師先讓學生思考求什么?怎么求?先嘗試獨立列式解答,接著讓學生互相討論為什么要這樣列式?說說理由,并讓一名學生上臺演示,假定學生兩大步遠的距離為140 千米,學生走1 步代表1 小時行70 千米,學生走了2 步(2 個70 千米)到達乙地,讓學生想想并說說140 千米里面包含了幾個70 千米?結(jié)合線段圖,直觀地理解140 千米里面包含了2 個70 千米,140÷70=2,所以是2 小時,從而一一對應(yīng)理解“路程÷速度=時間”;反之亦然,時間=路程÷速度。
再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人民幣兌換美元》中的問題串(二)時:媽媽用600 元人民幣可兌換多少美元?(1 美元兌換人民幣6.31 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為:把600 元人民幣,分成若干份裝進紅包,每個紅包裝6.31 元人民幣,這樣每個紅包里的6.31 元人民幣兌1 美元,看看600 元人民幣里面包含了幾個6.31 元人民幣,便是幾美元。應(yīng)用包含除模型列式為600÷6.31,用“講道理”的教學方式相乘除或相加減,避免學生不知從何下手。
小學生對“平均分”相對容易理解,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可讓學生上臺模擬表演拔河比賽,首先故意安排3 個人對陣5 個人,這時學生會抗議安排不公平。為了公平要怎么調(diào)節(jié)呢?4 個人對陣4 個人(忽略胖瘦高矮),讓學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數(shù)要相同。
在教學速度、單價、平均數(shù)(每份數(shù))、耗油量、工作效率等典型問題時要用到平均分。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路程、時間與速度》一課中“猜一猜,誰走得快?”的教學為例。
表1 競走成績表
首先出示競走成績表(見表1),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時間相同比路程”,路程長的速度快;“路程相同比時間”,時間少的反而快。接著是比較小兔和小松鼠誰更快,猜一猜路程不同時間也不同,無法直接比較怎么辦?只好比較它們在單位時間里誰走得快,借助于線段圖進行直觀比較,體會到小兔走得快。通過平均分得出:小兔的速度為:240÷3=80(米/分);松鼠的速度為:280÷4=70(米/分),80 米/分>70 米/分,答:小兔走得快。
由此可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歸宗悟理,建模解惑,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今后,筆者會繼續(xù)踐行“講道理”的數(shù)學,努力做一名“講道理的數(shù)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