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比·翠潘 鄢俊 譯
斯特羅齊宮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現(xiàn)在主要用于展出當代藝術作品,每年的參觀者人數(shù)達約100萬。赫勒設計的兩個滑梯高達20米,從上面滑下來足足需要15秒鐘。
是藝術品還是游樂設施?在卡斯滕·赫勒那兒,游客們被帶上滑道,從上面快速滑下,降落在一個鹽水箱中,或陷入冥想,或在荷爾蒙的刺激下發(fā)掘出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渴望。他甚至在博物館里放牧馴鹿。沒有人能像這位生活在斯德哥爾摩的德國人那樣,如此富有想象力地將藝術和科學聯(lián)系在一起。這位天才的生物學家用一個個奇特的構思刺激著游客們的腎上腺素。人們還從未如此近距離地接觸過一個藝術作品,也很少有機會能夠親身體驗它帶來的感官刺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其他藝術家在這座博物館里有過更轟動的影響。
慌亂、恐懼、喜悅甚至是失望……只要你從赫勒建造的某個巨大滑梯上滑下,就一定會銘記住它帶給你的感受。在赫勒那兒你能體會到,偉大的藝術就是一種非常直接的審美和情感體驗。它不但一點兒也不平庸,而且十分有趣。參觀赫勒的作品展就仿佛踏上了一次驚心動魄的自我體驗之旅。在游客的體驗過程中,赫勒總是仔細觀察他們的反應,就像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里做實驗一樣。
這位56歲的藝術家稱得上“藝術界的英雄”,因為他在給人們提供娛樂方式的同時,還能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他設計出高科技幽靈列車,就是為了帶給游客強烈而急劇的感官刺激。1995年,為了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禮物”,他曾親身嘗試過毒蘑菇的致幻效果。當然,在這之后,他隨即警告人們不要做這樣的嘗試。
赫勒藝術的出現(xiàn),讓藝術界感到不寒而栗,但同時大家也樂在其中。從洛杉磯到北京,人們無一不為這位教授的魅力所傾倒,但他那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卻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他最新的“實驗”場地是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座宮殿。提起斯特羅齊宮,人們多半會聯(lián)想到如列奧納多·達·芬奇那樣的大師。達芬奇也喜歡畫解剖學圖,喜歡用制成標本的蜥蜴來嚇唬當時的人們。赫勒在斯特羅齊宮玩起了科學和藝術,擺上了兩個滑梯。有些批評家把他的作品形容為“文化愛好者的折磨室”,有些則說是“游樂園”。
赫勒先生,您自己滑過這次設計的滑梯了么?
當然!這點毫無疑問!每次工程師完成滑梯的測試后,我都會第一個上去體驗。
打開感知之門 卡斯滕·赫勒是一位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名科學家。他的藝術作品展為人們提供的是一場自我體驗之旅。
自2000年以來,您已在全球范圍內(nèi)搭建了至少十幾個滑梯?,F(xiàn)在這兩個有什么特點?滑行速度不慢吧?
這兩個滑梯是全新的?;兴俣群艽蟪潭壬先Q于配備的滑袋類型。我們有3種不同的模型可供試驗。
這次,人們在順滑梯滑下時要在膝蓋上放上一盆植物。之后,這盆植物會被拿到博物館的實驗室里做研究分析。這么說來,體驗者也是你藝術作品的一部分么?
是的,絕對是。我的朋友、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的館長丹尼爾·比翰鮑姆和我一起想出了一個形容這種藝術的詞——“不飽和藝術”,意思是這種藝術就如同不飽和脂肪酸的化學反應一樣,永不滿足,永遠在追求“飽和”。從這樣的藝術中,可能就會產(chǎn)生某種新的東西,某種不一樣的東西。
您曾在展覽上展出過豬、鳥、蒼蠅和馴鹿?,F(xiàn)在,您又使用了植物。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藝術和科學是否帶給了您某些靈感?
我一點也不了解藝術史。我只知道植物學家斯達法諾·曼庫佐在這所大學里任教,這還是我倆的一位共同的朋友告訴我的。在讀了他的書《植物的智慧》之后,我立刻就覺得,我倆應該找機會認識一下。斯特羅齊宮邀請我去制作藝術滑梯時,我到那兒看了一眼就明白了,要建兩座滑梯才能更契合這座宮殿的建筑結構。因為內(nèi)庭是開放式的,有兩個入口。隨后,我才想到可以在地下室里做展覽。從這時起,斯達法諾·曼庫佐才開始發(fā)揮他的作用。
將“人類的感受對植物的影響”作為研究課題,是他的主意么?
不,這是我們共同的決定。剛開始提出這個想法時,我還怕他會說:“不,這絕對不行。 如果我和你一起做這個,就毀了我在科學界的聲譽?!钡聦崊s恰恰相反,他對我的想法張開雙臂表示歡迎。
你們?yōu)槭裁催x擇了豆類植物和紫藤?
紫藤在這里無處不在,我們在外墻上種了8個不同的品種。它們會慢慢地順著墻面向上爬。
那為什么種豆類植物?
因為它們是實驗植物,具有抗病能力,并且生長得很快。
您是這方面的專家。在開始藝術生涯之前,您學習的是農(nóng)業(yè)科學,并在1993年獲得了植物病理學的博士學位。簡單來說,您的研究關注的是昆蟲之間的氣味交流。
我調(diào)查了所謂的“四營養(yǎng)系統(tǒng)”,一個由4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食物鏈,首先是一株植物,然后是以植物為食的蚜蟲,隨后是吃蚜蟲的寄生蜂,最后是在寄生蜂和蚜蟲中生活的所謂的超寄生蜂。寄生蜂最終會殺死自己的宿主。
您的實驗將繼續(xù)在這座博物館里進行。據(jù)說,2010年在柏林,您為了提煉出一種令人陶醉的藥物,曾給馴鹿喂食毒蕈。這次在佛羅倫薩,游客又成為了您實驗的參與者。您究竟怎么界定什么是藝術,什么是科學,什么又是人體試驗?
我們不研究任何人,既沒有研究團隊,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驗”。當一個人參觀我的展覽,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研究員,自己探索自己,也探索那些碰巧和他一起參與展覽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在我的展覽中享受樂趣的人都是業(yè)余研究員。沒有人評估任何數(shù)據(jù),也沒有攝像機記錄任何數(shù)據(jù),一切都是在現(xiàn)場和主觀的體驗中發(fā)生的。
實驗室里穿白色外套的工作人員不是真正的研究員嗎?
是的,但是他們只研究植物。
您為參觀者提供香水管風琴或者藥片,好讓他們在體驗過程中能有興奮或甜蜜的感覺?,F(xiàn)在,您是用無害的植物取代了這些物質(zhì)么?
哪里! 我一直都還在研究如何使用這些物質(zhì)。
具體是指哪類物質(zhì)?
和人類相關的物質(zhì),比如恐懼和喜悅的氣味。當然,它們是否存在,還尚未得到科學的證實。但是有理論認為,足球場內(nèi)的大規(guī)模歇斯底里是由氣味引發(fā)的。這種氣味蔓延得很快,會讓人們感到恐慌。植物對于人類所產(chǎn)生的氣味將做出何種程度上的反應,正是我在這次展覽上提出的問題。
如此,去電影院觀看恐怖片或喜劇片的過程中,裹挾著觀眾們的情緒、因驚恐而出的汗和因歡樂而流下的淚水的空氣都要通過通風管吸到外面。您真的相信,這些被“使用”過的空氣可以影響紫藤的生長么?
為了讓植物更好地攀爬,我們安裝了專門的輔助設備,讓植物可以向右或向左生長。如果右邊聞起來是人類焦慮的氣味,左邊是歡樂的氣味,我們就能觀察到,紫藤是否會朝著氣味更有吸引力的方向移動。
就在75年前,瑞士人艾伯特·霍夫曼發(fā)現(xiàn)了致幻劑LSD。在第一次親身體驗過這種藥物后,他在迷幻的狀態(tài)下進行了一次騎行。您也曾試吃了毒蕈,還用視頻拍了下來。請問您嘗試過多種類似的物質(zhì)么?
不,我不嗑藥。我一共嘗試吃了6次毒蕈,5次都吐了,只有一次效果不錯。那次我坐在椅子上,用最高的嗓音唱著“哦,來吧,小孩兒們!”
您用您的藝術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您是一名素食主義者嗎?
不。那些號稱不想剝奪其他生物生命權的人,必須仔細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吃了一份沙拉的人相當于殺死了整個有機體,而反過來,吃了牛排的人其實只是吃了一頭牛的約1/50。只是清晨起來煮一杯咖啡的功夫,你就已經(jīng)在進行大規(guī)模屠殺了,因為大量細菌會因此沒命。
您將這些藝術品稱為“混淆機器”。意思是,這些機器會讓人感到發(fā)癢發(fā)麻、感官混淆嗎?
是的,當然?;蒈壍罆屇愀械椒浅Q?。來回旋轉(zhuǎn)幾次,到達底部時,你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甚至想不起來自己是誰。
植物學家斯達法諾·曼庫佐聲稱,植物也有智慧。
是的,我們并不完全了解它的運轉(zhuǎn)機制,但能證明它的存在。目前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不僅僅是大腦,我們的肚子也在替我們做著決定。有人認為,如果人類能夠了解基因,就可以解釋意識為何,事實上卻并非如此。我們也許知道為什么某些神經(jīng)元會發(fā)出電脈沖,但對于什么是意識,科學上仍然沒有答案。只要我們還沒有解開這個謎團,就無法創(chuàng)造出具有自主意識的人工智能。距離這一點,人類還差得很遠。
卡斯滕·赫勒
在第15屆卡塞爾文獻展上展出的豬圈,1997年 赫勒和他當時的同居女友羅塞瑪麗耶·特勞克爾一起修建了這個“人類和豬共同居住的家”。
時尚女王的童話森林,2000 年 米蘭的普拉達中心坐落著一座“翻轉(zhuǎn)的蘑菇屋”,屋頂上掛滿毒蕈。
比安奇·普拉達辦公室里的滑梯,2000年 普拉達合伙人、藝術品收集愛好者比安奇·普拉達在其位于米蘭的辦公室內(nèi)安裝了一個赫勒的滑梯。此照片由攝影師于爾根·特勒于2016年拍攝。
燈泡迷宮,2003年 燈光閃爍的Y 型通道,會讓體驗者失去身體平衡。這是2016 年赫勒在米蘭比可卡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名為“疑問”的作品展。
減速的旋轉(zhuǎn)木馬,2005年 赫勒的“鏡子旋轉(zhuǎn)木馬”轉(zhuǎn)速極低。2011年,他在紐約的新博物館展示了一個鏡像的版本。
與馴鹿共眠,柏林,2010年 在漢堡火車站舉辦的名為“肉身”的赫勒藝術展上,人們可以在此過夜。為了制造一種致幻劑,馴鹿被喂食了毒蕈。
世界上最長的隧道滑梯,2016年 這是赫勒與英國雕塑家安尼施·卡普爾共同為倫敦奧運會設計的“阿塞洛米塔爾軌道塔”,從上面滑下來需要40 秒鐘。
邁阿密:一個夜總會,兩副面孔,2017 年 早在2009 年,倫敦人就在這樣一個夜總會里狂歡慶祝了。邁阿密普拉達雙面俱樂部一面是彩色,一面是黑白。
[譯自德國《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