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俠
打糍粑一直都是貴州客家人的習俗。據說太平天國時期,因戰(zhàn)亂和黃河決口鬧水災,河南人逃荒移民到句容天王一帶,將當地風俗習慣帶到了山鄉(xiāng),打糍粑就是其中之一,流傳至今,成了尋常百姓過年的大事,也是喜事。打糍粑和磨豆腐一樣,通常是幾家人搭伙或是一個家族的人在一起打,因為這是一項力氣活,也是一項技術活,一家獨干非常困難。
糍粑由糯米做成,在制作前幾天,就要放在溫水中浸泡,待糯米漲酥后撈起,上蒸籠蒸熟。在制作的過程中,先將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石臼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平常都擱置在老房子的院子里,臘月寒天要打糍粑了,家中婦女會提前將它清理出來,洗得干干凈凈。
打糍粑和打鐵一樣,必須趁熱。體力充足的男人負責在石臼周圍站好,兩人一對,輪流上前用杯口粗的木棍舂搗。力氣大的老手揮動木棍,擲地有聲,厚實沉穩(wěn),足見功底;力氣稍微單薄的男人也不甘示弱,伴隨著哼哧嘿喲的節(jié)奏,掄著木棍反復不停地舂打,直至糯米被錘打得沒了米形,全部粘成一團才算是大功告成。
糍粑打好后,要將糍粑放在臺上用搟面杖搟平,撒上干山芋粉或面粉,用刀切成塊,放在篩匾中晾干。柔軟細膩的糍粑,吃起來筋道,粘潤可口又清香。
我第一次去貴州當地,就目睹了打糍粑的全過程,并領略了各種糍粑的吃法,油炸、蒸食,像湯圓似的用水下著吃,也可以將酒釀煮開丟幾塊。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搗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
據當地老人介紹,以前辛勤耕耘的??吹饺藗儤纷套痰爻贼亵螘r,就在一旁默默流淚。人們看到比自己更加辛苦的耕牛下淚時,趕忙將手中的糍粑給牛吃,并做兩個大大的糍粑,掛在牛的兩角,牽著牛去水邊照鏡子。當??吹浇巧萧亵螘r,就高興地笑了。
就連光緒《惠州府志》也有記載:“十月朔(朔,即農歷每月初一),城中作粉食薦祖,鄉(xiāng)落以粉食掛牛角以報其勞。”里面所指的“粉食”,即糍粑。在清代的博羅鄉(xiāng)村,糍粑又有“粉糍”之名。每到十月之朔,大牛和小牛的待遇不盡相同,大牛用粉糍掛牛角,小牛則掛額頭。
在貴州,“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奥怠?,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砂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糍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斗(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吃糍粑還具有養(yǎng)生功效。糍粑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粘滑,常被用以制成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糯米富含維生素B,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對脾胃虛寒、食欲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
一跨進臘月門,山里人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打糍粑。山里的孩子都知道,打起了糍粑就意味著離過年不遠了。手打的糍粑粘結成團,帶著人們對家庭和睦團結的期盼,沉淀著時光里屬于年節(ji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