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琪,劉 智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110034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傲⒌聵淙恕备救蝿找涞厣?,就必須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zhì),其最根本的載體和渠道就是課程。2017年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提出:“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nèi)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因此,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將德育有效滲透、落到實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德育的內(nèi)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任務,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強調(diào),各教育部門及學校要準確把握中小學德育載體,充分發(fā)揮課程育人的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容融入到各學科教學之中。一方面,加強道德與法制課、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另一方面,也要關注語文、數(shù)學、美術等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實施情況,注重課程中德育資源的挖掘、德育內(nèi)容的整合,充分發(fā)揮綜合育人的作用。在2017年出臺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更是明確提出實施德育的首要途徑就是課程育人。在黨的十九大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diào):“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所以,學校要把立德樹人內(nèi)化到學校教學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滲透到課堂教學的主題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要渠道,在學科的教學目標中融入德育內(nèi)容,將德育教學目標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之中。做到以立德為根本,以樹人為核心,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切實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和嚴私德。
在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迫切需要學科教師高度重視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工作。首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聚焦的是全面發(fā)展的人所應該具有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課堂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渠道,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掌握。尤其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更進一步明確了學生在學習中應掌握的本學科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師要踐行通過課程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相關的品質(zhì),這是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xiàn)和要求。因此,這就需要任課教師不僅僅在規(guī)定課時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還要做到了解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因“層”而教,發(fā)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需要教師深入挖掘課程內(nèi)容的德育資源,有效利用德育的重要載體——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科中的具體知識與學科的德育內(nèi)容有效融合,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其次,“3+3”高考模式的改革,對學科教學德育提出了客觀的要求?!?+3”高考模式的改革,不僅要求高中改革教學模式,對初中的教學模式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走班制教學”將是很多學校的必然選擇。沒有固定的班級、固定的教室,傳統(tǒng)的“行政班”必將被“學科班”代替,但班級對學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卻不能有所缺乏。班主任所承擔的德育工作,學科教師也責無旁貸。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每位任課教師都是學生的“班主任”,必須要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通過有效落實學科德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學科教學不僅是對知識的傳授,更有其教育性的內(nèi)在要求。南斯拉夫著名教學論專家弗·鮑良克在其所著《教學論》中認為:“教學肩負著教養(yǎng)和教育雙重任務。除了教養(yǎng)任務外,教學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教育的(道德的、美育的、體育的、勞動的)價值的過程”。所以,從學科教學的教育性上看,教學的首要目的是育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在德育方面,顯而易見,教學是樹立道德觀念、培養(yǎng)道德情感、形成道德品質(zhì)最基本的途徑和手段。課堂教學中可以將道德教育滲透在學科知識教育的內(nèi)容之中,起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另外,在“敦品”和“勵學”的關系中,也需要教師關注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一味地進行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德育的教師,其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深刻地意識到“敦品”和“勵學”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強大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的產(chǎn)生、學習中迎難而上的頑強意志力的培養(yǎng)是需要德育的潤澤才有可能實現(xiàn)的。學科教學中實施德育有助于將學科知識中的顯性德育和隱性德育,融入到學生的德育意識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失去對學生全面生活的了解、失去對學生全面發(fā)展關心的教學,只會使學科教學變得越來越功利,學科教學的路也越走越窄。將德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不但能夠為學生德育尋找到主陣地,更可以幫助學科教學走出困境、回歸本質(zhì)。
既教書又育人是教師職業(yè)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但在升學率和教學考核面前,有些教師就忽視了學科育人的重要價值。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德育工作的片面認識。他們認為德育工作,是學校的德育處、班主任、道德與法治教師的主要職責,和學科教師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雖然在教學中,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教育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但更多的是針對學生在聽課方面、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很少有教師認為學科教學中也有德育的要求,沒有意識到學科教師更是全員育人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二是受教學評價指標的影響。雖然現(xiàn)在素質(zhì)教育在各個學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xiàn),但在對教師的考核評價中,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這種教學評價體系的影響下,教師注重更多的是對學生知識的教授,著重點放在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對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就表現(xiàn)出可有可無的狀態(tài)。授課時間允許就講點,時間不允許就不講,對德育滲透的重要性、必要性沒有深刻的理解,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學科內(nèi)容和德育不能夠很好地融合,忽視學科的德育功能或者為了德育而德育的形式化態(tài)勢依然存在。
教師缺少教學中課程育人的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不能夠?qū)⑷S目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雖然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能夠體現(xiàn)在三維目標中,但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卻不盡理想,彼此割裂,導致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知識的掌握、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層面,情意目標不能夠自然地融入其中,缺少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缺少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思想品德方面問題的教育。二是有部分教師缺少一定的學科知識素養(yǎng),不僅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教學條件性知識方面欠缺,在學科本體性知識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短板。整體知識水平有限、視野有限,忙于對本節(jié)課教學知識的講授,不能夠靈活有效地在教學中凸顯德育的意蘊,使得教學中德育的實施流于形式,蒼白無力。尤其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在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能力更是有待提高。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教材的編制方面,更加關注社會發(fā)展、關注學生實際、關注學科的內(nèi)在價值要求。任何一門課程,教材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尤其是教材中的隱性德育資源,更是蘊含著巨大的德育價值。如英語教材中,它不僅僅是單詞的記憶、語法的運用、文章的翻譯,這其中蘊含的愛國精神、文化禮儀、環(huán)保意識等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使其凸顯出來;化學教材中,不僅有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實驗的操作流程、化學元素的記憶,科學家在科研中的堅韌毅力、科學精神等隱性德育資源,更是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對學生起到潤物無聲的影響。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受教學時數(shù)、教師能力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教師們在授課中,停留在知識層面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關注更多的是教材中知識點的要求,教材內(nèi)容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準確性的掌握。對教材中顯性的德育資源能夠進行一定的講解,但教材中的隱性德育資源,少有教師能夠進行深入的挖掘,開發(fā)和利用的效果需要提升。
美國當代德育學家托馬斯·李考納認為,各學科教學對德育來說是一個“沉睡的巨人”,潛力極大,所以不利用各學科教學進行道德教育就是一個重大的損失。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曾明確指出,課程目標在于“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diào)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學科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德育工作不僅僅是學校德育處、道德與法治教師和班主任的工作,不僅僅是學校通過組織各種德育活動來開展的。課程中蘊含的豐富的德育資源更是需要學科教師有效地落實,德育與學科教學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樹立德育意識。一是要加強德育相關理論的學習,豐富自己的德育知識,全面了解中小學德育的主要內(nèi)容,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在教學中能夠時時發(fā)現(xiàn)德育著力點,及時進行德育的跟進。二是在教學中緊密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將德育納入到教學全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有育人意識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要從學科知識學習對學生生命成長具有重要影響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學科教學中真正落實。三是關注學生的起點,關注學生的需求,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采用不同的方法,引領學生發(fā)展,促進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
首先,要提高教師挖掘教材中隱性德育資源的能力。每門課程都有其自身的使命和價值觀,蘊含著大量可以利用的德育資源。教材是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載體,是學科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主要資源。所以,學科教師應充分關注教材中的德育內(nèi)容,尤其是隱性德育資源的發(fā)掘。例如,語文課程中榜樣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歷史課程中歷史偉人的高尚情操與自律精神;人文地理課程中蘊藏的愛國主義思想;數(shù)學等自然科學課程中所包含的探索自然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和科學作風,等等。這些課程資源都能夠影響和調(diào)動學生的心智、情感以至精神,是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集體主義、革命人道主義、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素材,是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因此,培養(yǎng)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應該以育人能力為核心。教師育人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一是需要教師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的標準,自覺提升育人能力,切實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二是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充分發(fā)揮課堂的育人功能。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體現(xiàn)德育的內(nèi)涵,制訂具體可行的課堂教學德育目標,關注學生道德意識的樹立、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及道德品質(zhì)的養(yǎng)成,有效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教學方法使用上,堅持問題引領,當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身心健康有待提高、社會責任尚需加強、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較弱等一些問題時,及時改進師生溝通方式和教育教學行為,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態(tài)、相互幫助的合作意識、共同努力的團結精神等優(yōu)秀品質(zhì),提升自身育人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表現(xiàn)出的思想、行為和態(tài)度等,會對學生思想意識、行為習慣、道德品質(zhì)等方面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遠勝于口頭上的道德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道德示范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存在。從組織教學中師生的相互問候開始,教師的示范作用就在發(fā)揮著影響。師生間真誠的問候,既可以密切師生和諧、友好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能夠體現(xiàn)師生的平等地位,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精氣神、自信心;還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好習慣。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營造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就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有話想說、有話能說、有話盡說的展示機會;適時適度的激勵性評價就會帶給學生超越自我的自信快樂;不斷遞進的問題設計會讓學生體會“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悅;同學發(fā)言時的認真傾聽會給學生帶來課堂參與的尊重和滿足感等。其實,教師教育學生平等待人的最好方式,就是教師以民主的教育方式平等地對待學生,教育學生關心他人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教育學生擁有愛心更是需要教師對學生付出真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課程育人是學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這在《中小學德育指南》中有明確的要求。但在落實中,學校更多的是關注實踐課程的建設,如加強校園環(huán)境的建設,開展文化育人;開展各項實踐活動,強化活動育人;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提升班主任的育人能力等。對學科教師的育人工作往往重視不夠,亟待加強。
一方面,學校要建立全面科學的學科考核評價制度。學科德育評價內(nèi)容不完善,學科德育缺乏實質(zhì)性的地位,嚴重制約了學科德育的發(fā)展。因此,學校要改變單一的以學科成績評價授課教師的指標體系,以發(fā)展性評價標準來考核教師的授課情況。既看到學生在學習方面取得的成績,也要關注學生在成長中的收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學科教學中課程育人應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幫助教師認識到學科德育的重要性,鼓勵各學科任課教師參與到德育工作中來,使學科德育逐漸從理論研究落實到各學科教師教學實踐之中去。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學科教師的理論學習,提升學科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高學科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學校可以組織學科教師進行相關理論的學習,提升教師立德樹人的思想理念;也可以組織教師走出去,參觀學習好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還可以請進來,聘請優(yōu)秀的學科教師為老師們進行課例示范,近距離教學指導。總之,通過不同的培訓形式,使學科教師對立德樹人的要求、中小學德育內(nèi)涵的理解、新課標內(nèi)容的把握、學科育人的實踐操作等方面,都能夠有所學習,不斷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和學科育人能力。
隨著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進一步落實,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有效實施必然是重要的內(nèi)容。立德樹人視閾下學科教學育人工作任重道遠,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