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入深
(1.紹興職業(yè)技術學院 范蠡商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2.華東師范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241)
“吳越爭霸”是春秋時期吳越相互征伐的一段歷史,雖然只是中國歷史上的驚鴻一瞥,但是在范蠡等人的謀劃下,越國實施的帶有戰(zhàn)時經濟特點的“興越滅吳”策略,卻對“迫江薄海”的越地和“水行山處”的越人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如陳橋驛先生所言,紹興的自然條件并不是“得天獨厚”,而是“人定勝天”。越地這片土地之所以能夠由早期荒蠻的“鳥田象耕”,逐漸成為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xiāng),是歷朝歷代開發(fā)的結果,那么,“吳越爭霸”期間越國的軍事與開發(fā)過程,出于越地經濟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歷史成因和文化肇源考量,值得探究。
軍事和祭祀是歷代王朝和君主最重視的兩件大事,政治變革和經濟復興發(fā)展都是以強化軍事和鞏固封建王朝為目標導向,春秋爭霸中“興越滅吳”的歷史進程也是如此。“吳越爭霸”中,越、吳、楚和晉等國家間、地區(qū)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不斷增強。越國采取的戰(zhàn)時政策和策略,伴隨人口數(shù)量的快速增長,越國境內產業(yè)布局廣泛,包括采礦、冶煉、種植、養(yǎng)殖和造船等與戰(zhàn)爭相關的產業(yè)得到實質而有效率的開發(fā),直接推動越國境內陸陵荒野的利用和通江達海水陸交通的修筑。到越國滅吳時,疆域及開發(fā)已達浙江大部,“吳越爭霸”中越國以軍事為導向的“戰(zhàn)時經濟”策略,實現(xiàn)了“滅吳稱霸”的目標,這一時期成為越地經濟文化繁榮的重要奠基階段,而后世經濟文化現(xiàn)象能夠產生和興起得益于此。
“吳越爭霸”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國爭霸背景下中小國家生存發(fā)展的歷史縮影,地處東南地域的吳越兩國與中原地區(qū)發(fā)達的經濟文化體相比差距較大,兩國背后潛藏了晉楚等大國爭霸的暗流,軍事導向的爭霸進程中,吳越兩國加強了與晉楚兩國以及中原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聯(lián)系。肇于于越部族活動,到越國和兩漢的發(fā)展,再到魏晉士族南遷后的人口增長,越地這片土地由早期荒蠻的“象自蹈土,鳥自食蘋,土蹶草盡,若耕田狀,壤靡泥易,人隨種之”[1]60的“鳥田象耕”,逐漸成為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xiāng)。“吳越爭霸”時期,越國在政治、軍事、農業(yè)及人口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在短時間內提升了綜合國力,圍繞軍事形成“合力”?!皯?zhàn)時經濟”是越國的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從軍事和外交思量,對影響軍事的產業(yè)采取了優(yōu)先發(fā)展,對支柱產業(yè)進行地域空間上的優(yōu)化布置。
軍事導向的“耕戰(zhàn)”是越國的基本國策。計倪是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勾踐認為計倪為人“明于時交,察于道理”,曾問他“興越滅吳”的辦法,計倪說:“興師者必先蓄積食、錢、布、帛。不先蓄積,士卒數(shù)饑。饑則易傷,重遲不可戰(zhàn)?!盵2]21計倪認為要使國力有盈余,農業(yè)生產是第一位的。當策略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在范蠡和文種主事下,越國采取了多種措施強化軍事和農業(yè)生產發(fā)展。
“農業(yè)經濟”和“人口政策”是支柱。雖然,至西漢時期越地農業(yè)生產仍然落后于中原的代田法和鐵犁牛耕技術,但是,春秋后期的越地農業(yè)生產已經有了歷史性的突破。勾踐繼位后將都城從秦望山南的嶕峴大城遷往平陽,再遷至紹興,遷都既是越國的霸業(yè)之圖,也是越國的農業(yè)生產實現(xiàn)歷史意義升級的轉折點,“糧食種植業(yè)的重點從山區(qū)轉向平原,從旱粱轉向水稻是紹興古代農業(yè)生產的重大轉折,這兩大轉折是在春秋時期的越國完成的,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3]32,從山區(qū)產量少的旱粱到平原產量多的水稻,越國農業(yè)生產的重大轉折是越國能夠滅吳實現(xiàn)稱霸的重要原因。越國強大的農業(yè)生產可以從《國語》《吳越春秋》記載中略窺一二,《國語》中記載越滅吳時疆域范圍已達浙江大部。當時的越國疆域覆蓋寧紹平原、浦陽江谷地、嘉紹平原以及金衢盆地等適合農業(yè)生產的區(qū)域,所以越國農業(yè)生產面積和產量不容小覷,不應只聚焦于越國核心地區(qū)會稽山和四明山北的寧紹平原一帶。另外,勾踐十四年(前483年)越國“揀擇精粟”歸還吳國萬石種子的例子也證實了越國的農業(yè)生產能力,還有在越國農業(yè)生產中最負盛名的“富中大塘”,它的面積和產量應當相當可觀,富中大塘的性質在《越絕書》中被稱為“義田”,在《吳都賦》中富中之氓被認為是貨殖交易的首選對象。這種“義田”可能是一種鼓勵農耕的新型農業(yè)形式,水田之外,也包括鼓勵開墾并占有荒地,鼓勵商品經濟,以“不收于國”“廟禮之”甚至“嫁娶”方式來鼓勵“四方之士”,在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吸引外來人口。
“人口政策”是越國增強國力的重要措施。越國采取的人口政策對人口數(shù)量和質量的針對性很強。首先鼓勵生育數(shù)量,生兩個孩子,國家有補貼,生三個孩子,國家配乳母,孤寡病貧家的孩子國家來養(yǎng)。生男孩,獎勵兩壺酒和一只狗,如果生女孩,則獎勵兩壺酒和一只小豬[4]573,按照狗與豬誰貴重來評判,越國應該是鼓勵生男孩。其次是注重生育質量。女孩到17歲不嫁,男孩20歲不娶,父母就要被治罪,同時禁止老少夫妻配的現(xiàn)象。另外也鼓勵外來移民。陳橋驛先生稱,越滅吳時,越國人口已達30萬,疆域已達5萬平方公里[5]2,越國滅吳后,越國人口達到100萬人以上[6]563。雖然秦朝統(tǒng)一后將越國人外遷以及東漢后期的戰(zhàn)爭與割據曾一度使越地人口減少,但是,至隋唐時,該地已經成為人杰地靈、物產豐饒的寶地。
史書、考古甚至神話故事都可以直接印證“吳越爭霸”時期越國的冶煉技術已經十分發(fā)達,而且輔以與楚國等先進文化學習和交流,越國軍事實力和農業(yè)生產能力大幅上升。
勾踐時期越國采礦與冶煉業(yè)發(fā)達,有大量蹤跡可尋可證。史書中比較詳細地記載了越國在錫山采錫、在六山等地采銅,并利用炭瀆冶煉的炭在煉塘冶煉銅錫,制造兵器。歷史上有“吳戈越劍”的說法,眾所周知的是代表越國青銅兵器水平的“越王鳩淺自作用劍”(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出土時能輕易削書破指,據稱經復旦大學科學檢測,該劍為銅錫組成且含有少量微量金屬元素,因此千年后仍然不會生銹并且鋒利無比,有學者甚至指出是經過硫化處理?!稇?zhàn)國策·趙策三》中趙奢將吳越鑄劍描述為“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透過文字讓人體會到吳越鑄劍削鐵如泥的鋒利,這說明越國冶煉技術高超并非虛言。在其他歷史典籍中也有描寫越國冶煉情況的篇章,例如越國冶煉并獻于吳王的“馬箠”,這些獻禮指的就是“滅吳九術”中致使吳王喪志“遺之美好與巧匠”的聲色犬馬之術,“六山者,勾踐鑄銅,鑄銅不爍,埋之東阪,其上馬箠。勾踐遣使者取于南社,徙種六山,飾治為馬箠,獻之吳”[2]44。直接描述出當時因煉銅不成而轉移地點的故事,文字中隱約可以猜測當時鑄劍時可能缺少某種微量金屬元素,導致冶煉不成功。
現(xiàn)代考古出土文物和現(xiàn)存古地名可印證越國的冶煉技術和產業(yè)分布。新中國成立以來,紹興西施山遺址陸續(xù)出土大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和鐵器,紹興市博物館先后征集并展出200余件物品,其中銅器種類繁多,工藝精美,且?guī)в械湫偷膮窃轿幕攸c,西施山遺址“下層為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早期,以青銅鼎、盤、匜、黑衣陶罐、豆、印紋陶缽為代表,青銅兵器、農具制作精良,顯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上層屬于戰(zhàn)國中晚期,以鐵器的使用和推廣為標志”[7]7。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出土文物散落民間,而且尚未有完整的考古發(fā)掘和報告面世。1982年在紹興坡塘獅子山306號墓出土了銅鼎、銅罐和銅豆等一批青銅器,其中一件銅質房屋模型甚為精美且有特殊地區(qū)文化研究意義,也引起了學者對越國與楚國、徐國與越國關系的注意。同一歷史時期,越國戰(zhàn)爭對手吳國的青銅器冶煉也十分發(fā)達,“吳國丹徒宜侯墓、母子墩墓等,從這些重要的遺址、墓葬、窖藏等遺存中出土的青銅器主要器型涉及生產、生活、戰(zhàn)爭、祭祀、娛樂等方面”[8]。時至今日,紹興仍然保留著大量與越國冶煉相關的古地名,例如“上灶、中灶、下灶、日鑄嶺、良戈舍、煉塘、稱山和鑄鋪岙”等,主要分布在平水和上虞道墟東關一帶。越國與后世封建王朝一樣,先進的冶煉主要應用于祭祀禮器、兵器和農業(yè)生產中。
另外,《拾遺記》等書籍更是以充滿“匠心”的凄美神話將越國冶煉故事傳世,晉王嘉在其《拾遺記》中說“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斷水,三名轉魄,四名懸翦,五名驚鯢,六名滅魄,七名卻邪,八名真剛”[2]33。《越絕書》(卷十一)則是專門寫寶劍的,“昔者,越王有寶劍五,聞于天下,……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闔廬無道,子女死,殺生以送之。湛盧之劍,去之如水,行秦過楚,楚王臥而寤,得吳王湛盧之劍,將首魁漂而存焉。秦王聞而求之,不得,興師擊楚,曰:‘與我湛盧之劍’”。描述的是勾踐請歐冶子鑄得“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把寶劍,在槜李之戰(zhàn)后為求和將劍送與吳王闔閭,后吳王闔閭無道,湛盧之劍居然神奇地去了楚國,秦王為得到它竟然興師擊楚,曰:“與我湛盧之劍?!睘榈脤殑Τ霰€不止此一件事,楚王召集干將與歐冶子造了三把劍,最后竟然引得“晉鄭王聞而求之,不得,興師圍楚之城,三年不解”這樣的戰(zhàn)事。與之相關的“歐冶子殉爐”“鏌铘殉爐”“專諸用魚腸劍刺吳王僚”等傳說,側面說明吳越兩國兵器十分出名,也反映出其鑄造冶煉技術十分先進。
自古至今,越地歷史發(fā)展的核心內容是人與水的關系,而越文化鮮明的特征是“水文化”。濱海多水的自然地理條件惠澤越地先民以水澤之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水患水災,這使得越地“治水”有了歷史連續(xù)性特征,越地“治水”的先例可以尋至大禹,在歷史發(fā)展中,“大禹精神”及其要義“疏而不堵”與“人定勝天”逐漸內化成為越地獨特的地域文化。
勾踐時期的越國與早期受卷轉蟲海侵而困于山區(qū)的于越部族相比,處境已是大為改觀。越國的水利工程在數(shù)量、規(guī)模和智慧方面實屬地域歷史新突破,如果在地圖上標記出越國“富中大塘”“塘城”“吳塘”“苦竹塘”等圩田水利工程,以及杭塢、固陵、朱余等濱?;兀梢缘玫降氖且粋€面向錢塘江呈東西向的“彎月”型曲線,這條曲線形象地勾勒出越地先民同海侵斗爭和開發(fā)陸陵山地的場景,圩田工程、軍事港口和產業(yè)基地之外,越國的水利工程規(guī)模驚人,有學者委托專業(yè)人士對位于紹興秦望的范蠡養(yǎng)魚池“下池”殘存水壩工程進行推算,估算土方在72萬方左右,重達180萬噸,按方志所載“修之三年”計算,不計夯筑,光是搬運土方,大約需要300人干1000個工作日,工程之浩大可見一斑[9]。在“人定勝天”精神激勵下,越國及后世運用御咸蓄淡方法對抗海水侵蝕,發(fā)展?jié)O業(yè)養(yǎng)殖,利用天然水系與人工水利工程造就了軍事上的堡壘與港口,經濟上的漕運與農漁生產,也建構了文化上的生態(tài)美學,并澤被后世。
東漢永和五年(140年),馬瑧在越國水利工程和自然水系基礎之上納會稽、山陰兩縣三十六源之水筑鑒湖,形成集自然與人文于一體的璀璨于世的“稽山鑒水”,將越地經濟文化升至歷史新高度。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在《與崔二十一游鏡湖寄包賀二公》中寫道“試覽鏡湖物,中流見底清。不知鱸魚味,但識鷗鳥情,帆得樵風送,春逢谷雨晴。將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詩中描述,一個時屬谷雨季節(jié)但天氣晴朗的日子,伴著“清澈見底”的鏡湖和“毫無機心”的鷗鳥,他和友人在“順風晴日”中行舟,離開“越王臺”向著文人寄思冥想的“禹穴”進發(fā),飲酒作文于古鏡湖之上,心情快哉,讓人羨煞。孟浩然描寫的此情此景是眾多唐朝詩人慕名游覽越地山水并體味人文歷史的一個縮影,現(xiàn)代學者輯錄歌詠鑒湖的唐宋詩詞作者就多達一百余人[10]。在詩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水陸交通情況,要想從浙水西北到達剡地至天臺段,水陸要道只能自蕭山西陵渡鑒湖,再越過紹興城,沿曹娥江,順著剡溪方能到達。
春秋時期修建的山陰故水道,越國時期興修的吳塘等水利工程,東漢馬瑧筑的鑒湖,西晉賀循主持開鑿的西興運河,隋煬帝即位后鑿通的京杭大運河,以及在山陰故水道等基礎上形成的浙東古運河,這些始自越國,后世不斷延續(xù)并完善的水利工程,它們是維系國內、國外經濟鞏固封建政權的重要水道,使寧紹平原成為青青稽山、鑒水長流的富庶地區(qū),越地自此開始依靠自然上的鮮活存在與沉淀世人心中的文化價值在后世山水人文上拔得頭籌。鑒湖、若耶溪等水文化名跡,被歷代名士所吟唱和尋訪,甚至成為道教投龍活動的神仙水府洞天。
吳越兩國互相征伐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原因,在歷史文本中看似是由家族復仇引發(fā)的恩怨,其實不然,爭奪生存資源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對這個問題認識最清楚的是范蠡與伍子胥,但是兩人的結局卻迥然不同,那么,越國這位謀臣在越國經濟發(fā)展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歷代思想家和歷史學家對范蠡的文韜武略稱贊有加[11]27,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茍去而已,所止必成名”[12]1755,對范蠡贊譽之情溢于言表。韓愈在《范蠡招大夫種議》中寫范蠡“竟能焚姑蘇,虜夫差,方行淮泗之上,以受諸侯之盟者,范蠡、文種有其力也”[13]5576。黃震甚至稱范蠡是春秋戰(zhàn)國五百年唯一“功名始終”者,蘇軾在《論范蠡伍子胥大夫種》中寫范蠡“春秋以來,用舍進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也”。韓愈和蘇軾雖然對范蠡“忠君”微有說辭,但前提是范蠡的“不可替代”和勾踐對其“依賴”,早期范蠡遇事要“諫”到后期勾踐遇事都要“問之”,范蠡辭別時,勾踐則是不知如何是好并且“泣下沾衣”,直言自己和越國將無所依賴。
范蠡不僅在越國軍事外交攻守中起到關鍵作用,他對越國經濟也有著獨特的思考。其一,范蠡有能力統(tǒng)領越國的內政外交。范蠡智慧的哲學思想和淵博的知識結構證明他本身有能力處理越國的內政外交事務[14]27?!皶А焙?,勾踐欲讓范蠡統(tǒng)領越國內政外交所有事務時,范蠡卻夸文種善于“撫民安內”,自己更擅長于兵甲外交之事,這說明勾踐信任他?!芭d越滅吳”后,范蠡出走,集內政外交于一身的文種被賜死,道出了范蠡不愿統(tǒng)領內政外交的原因。其二,范蠡用越國經濟問題思考吳越軍事關系。范蠡說“孰使我蚤朝而晏罷者,非吳乎?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濱于東海之陂,黿鼉魚鱉之與處,而蛙黽之與同渚”[4]589。說明范蠡對吳越兩國經濟特征和經濟屬性有正確的認識,吳越兩國濱海而居,海水浸侵時有發(fā)生,農業(yè)生產條件艱苦,而且有晉楚大國環(huán)伺,生存資源緊張,并且越國與吳國的實力旗鼓相當。伍子胥也指出吳越之間的吞并是必然的,因為“三江環(huán)之,民無所移”。因此,范蠡認為越國“蚤朝晏罷”與吳國爭霸的根本原因是爭奪緊缺的生存資源,越國需要用軍事手段拓展邊疆從而獲得經濟資源,而越國經濟能夠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又是軍事爭霸的基礎,也是戰(zhàn)爭的最終目的。
范蠡的經濟學思想相傳是文子所授,雖然范蠡的知識結構成于何時、何地存在爭議,但是他的許多經濟思想仍然被輯錄于劉宋裴骃《史記集解》、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和馬總《意林》等著述中[15]34,對越國經濟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一,范蠡的經濟學思想。范蠡的經濟思想是用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天道觀”看待經濟行為。農業(yè)經濟方面,他參天參地用自然規(guī)律看待農業(yè)發(fā)展,提出“經濟循環(huán)論”“農末俱利”“平糶理論”等觀點,范蠡出生于楚國自謀其食的農民家庭,知曉農業(yè)是人也是越國生存發(fā)展的基礎,但他同樣認識到農工商之間的關系,首次提出“農末俱利”思想,平糶政策被李悝等后人所繼承[16]90。他曾對勾踐說“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殺人”[2]92,而且發(fā)展農業(yè)應該因地制宜,《文子》中有記載“古之瀆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商品經濟方面,他提出“逐什一之利”“完務勿息幣”[17]183“待乏論”“供求理論”[18]59“時機論”[19]86。
其二,范蠡經濟思想在越國的實踐。范蠡建議勾踐遷都“據四達之地”“處平易之都”,這是對越國地理經濟特點思考的實踐,因為范蠡深知越國地理經濟的特點限制了越人的活動范圍,范蠡筑勾踐小城后筑山陰大城,圍繞大城,越國形成了格局更大的產業(yè)經濟布局,勾踐向孔子描述的越人“水行山處”特點,便是越人從山區(qū)遷往平原后行跡擴大化的表現(xiàn),越國在短時期內將寧紹平原變成了軍事與經濟基地,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強大的沿海防務軍事基地、種植基地、養(yǎng)殖基地、冶煉基地等。范蠡在會稽山目魚池養(yǎng)魚的實踐,《陶朱公養(yǎng)魚經》中有詳細記載,而且該養(yǎng)殖方法被后世沿用至今。
范蠡筑城遷都平原不僅是越國農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轉折,也是越地區(qū)域經濟開發(fā)的歷史轉折,以越王都城為核心的區(qū)域開發(fā)自此開始。
其一,范蠡城市選址推動越國農業(yè)經濟形態(tài)和農業(yè)生產方式的變革。勾踐七年(前490年),越王勾踐離開吳國返回越國后,與范蠡有一段擇地建城的討論,勾踐本意蹤跡前人,復國建城會稽山麓。范蠡則表示反對,意欲設置覆吳之都,將都城設立與興國覆吳之愿直接聯(lián)結在一起,“今大王欲國樹都,并敵國之境,不處平易之都,據四達之地,將焉立霸王之業(yè)?”[20]165越國遷城于平易之都,不僅是人從山區(qū)走向平原,農業(yè)生產方式也由山區(qū)的旱粱作物生產走向水田稻作物生產的要求,再加上越國大量吸引外來人口,越國糧食產量和人口大幅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新都不僅是易守難攻的“一圓三方”之城,更是開疆拓土的產業(yè)“大花園”。其二,寧紹平原地域大開發(fā)自此開始。越人走出山區(qū)后,新都成為寧紹平原的核心城市,《越絕書》描繪了一張越國開發(fā)圖,記載了小城附近的美人宮、樂野,從西面浦陽江谷地至寧紹平原東部曹娥江方向有犬山、安城里、獨山、吳塘、富中大塘、煉塘、稱山等,從北面瀕臨錢塘江至南面金衢盆地方向,有石塘、杭塢、防塢、麻林山、葛山、苦竹塘等,而且交通方便,既有海洋和從南向北的自然水系可水行,也有山陰古陸道等陸路可行,在寧紹平原交通網上優(yōu)化布置了越國的冶煉、農業(yè)、養(yǎng)殖、種植、造船和砍伐等產業(yè)及基地,春秋后期寧紹平原開始了由國家組織、有規(guī)劃、高效率的開發(fā),對后世影響深遠。
“吳越爭霸”時期越國是越地開發(fā)的主體和先驅,范蠡作為越國遷都平原的力諫者、都城的建造者和“興越滅吳”的主導者,是區(qū)域開發(fā)的有力推動者。這一時期越地與中原文化不斷交流融合,大量恢宏的史事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歷史人物被后世典籍記載或文學演繹,以詩歌、戲劇和楹聯(lián)等形式流傳下來。城市與人口持續(xù)繁榮與增長,農工商在寧紹平原初步形成產業(yè)布局,越國境內陸陵荒野的開發(fā)和通江達海水陸交通的修筑形成了交通網,為越地后世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從歷史成因和文化肇源角度考量,“興越滅吳”推動了越地經濟開發(fā),繁榮了區(qū)域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