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山西國際商務職業(yè)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1)
現(xiàn)今,教育發(fā)展改革對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需求逐步增加,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夯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基礎,并做好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充分互動,是未來階段完善大學生思想教育體系及營造高校積極學術研究氛圍的重要路徑。
高校是大學生步入工作崗位、融入社會環(huán)境的重要關卡。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直接關乎大學生基本品德素質及專業(yè)學術能力。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必然烘托積極的學術學習氛圍,通過長期耳濡目染大學生綜合學習水平將得到質的提高。不同于往期階段,當代大學生受家庭因素、經(jīng)濟條件以及網(wǎng)絡環(huán)境等多方面要素影響,精神世界相較匱乏,不具備良好的獨立人格素養(yǎng),容易被不良社會信息所左右。針對當前00 后大學生,加強當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高校園建設環(huán)境契合度及學生認可度,對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精神獨立意識以及豐富精神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培養(yǎng)青年人才精神獨立,長期以來始終是高校人文教育工作推進的核心。尤其在當今嚴峻的外來文化沖擊下,青年學生的思政教育重要性更加凸顯。
校園文化建設主旨不僅局限于利用校園文化形成良好校園管理導向。其本質是運用校園文化極強的感染力,幫助學生、教員、領導層產生自我約束,并如此往復推動高校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環(huán)。故此,構建高校和諧教育發(fā)展環(huán)境,確保高校教育工作推進的自主性,方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根本。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明確的是,校園文化不應采用覆蓋式策略進行普及,而要切實保障校園文化概念落實于獨立的思想個體,運用個體思維的轉變逐一影響高校不同文化圈層。通過滿足個體化需求解決整體化問題,使校園文化建設在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能以個體實踐為導向,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帶動性優(yōu)勢,以此成為推動高校學術教育、大學生汲取學術知識的助燃劑。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樹立青年人才積極向上學術觀念,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人文精神等具有重要意義?,F(xiàn)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而言符合當前高校教育發(fā)展需求,從高質量人才長效化教育培養(yǎng)角度,亦能強化高校青年人才綜合素質。隨信息網(wǎng)絡的普及,當代高校大學生信息獲取形式發(fā)生質的改變,其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等隨之產生結構性變化。雖然現(xiàn)階段高校校園文化形式上具有主導性優(yōu)勢,實際上則難以對大學生固有思維觀念形成影響,久而久之不良生活習慣、不良學術觀念等,便成為導致大學生主體素質下滑的主要因素。為此,加強高校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凈化大學生思維意識,發(fā)揮信息化發(fā)展環(huán)境下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相輔相成的積極作用,消除信息網(wǎng)絡對大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
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深化發(fā)展,對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綜合水平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當代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實踐主體而言趨勢良好,但在細節(jié)方面有著諸多的單元性問題,歸根結底,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推進深度不足。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由于其更容易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能與大學生群體思想意識充分契合,且便于深入了解大學生思想意識觀念,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開展,尋找適宜的教育突破口,讓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深入學生、了解學生,打破大學生與思政教育間的思想壁壘,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發(fā)展。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前瞻性問題由來已久。究其根本,是校園文化建設與當代教育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有較大差距,導致學生無法對校園文化概念形成認可。例如,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節(jié),對大學生行為準則提出強健體魄、熱愛生活的相關要求。該要求理論上對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具有一定的基礎性作用。但實際上,高校是否能夠給予大學生足夠的空間用于強健體魄或熱愛生活仍有待商榷。尤其是在緊張學習壓力下,可用于大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相對較少,在如此環(huán)境下大學生強健體魄以及熱愛生活又從何談起?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能與實際的現(xiàn)實情況相契合,不應過度強化對空泛口號的執(zhí)行力滿足校園文化建設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推進的重要項目,其本質不僅是從大學生角度培養(yǎng)學生群體高尚的風尚品質,同時,也需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條件加強院校教師、領導層、服務單位等多個群體思想政治意識。而事實上,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觀念較為落后,使其工作對象更多的是面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未能結合高校教育發(fā)展大環(huán)境開展全面性的思政教育工作。例如,某知名高校出現(xiàn)大學生食用食堂餐品出現(xiàn)中毒事件,后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餐品原料不新鮮,且餐品品質未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最低標準,導致該校大學生身體健康嚴重受損。針對以上問題,首先排除高校與食堂間商業(yè)合作關系的影響,其高校本身必然存在監(jiān)管失職責任。若校方未對改該事件做嚴肅處理,學生群體又當作何感想?其后續(xù)階段針對學生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為應對考試外,其教育意義又存有幾何?所以,高校應及時的更新思政教育觀念,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推進為中心,構建積極向上的教育發(fā)展環(huán)境。進而,方能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有效性。
加強高校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性,是未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進的必然趨勢。根據(jù)教學條件、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高校以思政教育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以現(xiàn)階段高校思政教育現(xiàn)狀分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一方面,是由于思政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互通性不足,另一方面,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參與性較弱,未能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互助關系,繼而導致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形式化問題層出不窮。因此,高校應先確立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輔助關系,運用高校校園文化節(jié)等實踐活動項目,提高思政教育的參與性與融入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建立積極的互助關系。以此,為高校更好加強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夯實基礎。
近年來,素質教育理念的廣泛普及,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關系逐步拉近,高校校園文化節(jié)的舉辦單位,也由早期階段的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教育部單方面參與,轉為國家廣電總局、共青團中央聯(lián)合舉辦。由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再是針對學術觀念培養(yǎng)、學術氛圍烘托等內容做基礎覆蓋,而是要結合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問題,開展深化思想政治管理實踐,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自主教育功能得以進一步完善。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有效互動,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穩(wěn)步前行。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共同推進,成為未來高校教育發(fā)展的時代趨勢,但由于該模式在我國高校校園推廣周期較短,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校園文化與思政教育互動機制,因此,教育聯(lián)動體系尚存諸多問題,需在充分彌補校園文化思政教育體系化缺失基礎上,方可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互動。
現(xiàn)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重視校園文化圈層的構建。傳統(tǒng)形式下的校園文化傳播,是采用大學生被動接受方式,強迫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導致大學生對高校校園文化抵觸情緒強烈。相應的,高校思政教育也普遍存在以上問題。為更好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解決,確保高校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充分互動,需要高校從學生現(xiàn)實生活著手打造不同層次的文化圈層,利用文化圈層交流傳播校園文化概念,以此為契機,為高校思政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進一步互動提供便利條件。隨著基層校園文化概念圈層的形成,運用學生、教員等獨立個體思想傳播,將逐漸使文化生態(tài)的影響力隨之提升,進而,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形成校園文化教育傳播大環(huán)境。屆時,結合校園人性化教育理念的推廣,可進一步運用積極校園環(huán)境力量,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交流體系,使校園文化不再是大學生抵觸的思想概念,而是成為人人遵循的環(huán)境守則。
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問題是教育深度不足,未能深入學生所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對于以上問題,高校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梳理思政教育新觀念。第一,思政教育要充分覆蓋至高校日常教育工作推進的各個方面,從學生基礎教育至高校領導層基礎工作規(guī)范,均應從滿足本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角度出發(fā),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給予充分配合。從而,使高校教師、服務機構、領導層等能形成積極的表率作用,以便進一步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全面性發(fā)展。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確立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策略,通過校園文化推廣的和諧學術氛圍營造角度,尋找適宜的思政教育切入點。一方面,解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推廣執(zhí)行力不足問題,另一方面,也為未來階段高校思政教育的長效化推進做有效鋪墊。
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應建立在良好的教育溝通關系之上。高校需根據(jù)當前的主體教育條件,建立以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絡為核心的信息共享機制。通過網(wǎng)絡平臺實現(xiàn)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互通,以便學生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可在最短時間內得以反饋。久而久之,良好的教育信息互通,將為未來階段教育互動做進一步鋪墊,使后續(xù)階段各項工作的組織均能保持步調一致。另外,高校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是長期磨合的基礎過程,前者是面向大學生、教師及校內各單位開展的直接性教育管理。后者,則是通過潛移默化的間接影響,構建積極向上的學術思想氛圍,運用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相配合,形成完善高校教育互動實踐體系。
高校思政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機制創(chuàng)新,是指高校要重視對新時代先進校園文化理念的引入,避免一味的思想守舊以及固步自封,使校園文化建設功虧一簣。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進也應積極的開展教育創(chuàng)新,開拓新的教育實踐領域,運用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條件,從更高的思想維度,為大學生創(chuàng)新現(xiàn)代思想教育新模式。以此,采用適宜的方式循序善誘逐步的加強教育容納性與包容性,確保大學生各類思想政治問題,均可通過高校思政教育途徑予以有效解決。教育創(chuàng)新對高校教育常態(tài)化發(fā)展而言至關重要,現(xiàn)代大學生自主思維的形成相對較早,但思維獨立能力有所不足,高校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不應以強硬的方式針對大學生實際問題采取對抗措施,而要秉承育人樹德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從長遠角度對學生進行感染,以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根本作用。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互動,是未來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主體趨勢,也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時代融入性的基礎條件。高校要從教育思想觀念、管理體系、實踐機制等多方面做好科學布局,使當代高校思政教育及校園文化互動,為未來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