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運江 彭朝霞
頸性眩暈是頸椎病中的常見類型之一,指因頸部軟組織損傷、頸椎骨關節(jié)錯位、鉤椎關節(jié)增生等頸源性因素壓迫或刺激椎動脈,產(chǎn)生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暈,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惡心、嘔吐、耳鳴、視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點為體位性眩暈,即當改變體位尤以扭轉頭部時眩暈加重,嚴重者可發(fā)生猝倒,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1]。近年來,隨著老齡人口增加、學生學業(yè)任務、青年工作者伏案工作量的加大以及智能手機、電腦的普及,此病癥的發(fā)病率日趨升高[2]。本院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lián)合西藥對頸性眩暈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54例頸性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參照《眩暈癥的診斷與治療》[3]中關于頸性眩暈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患者以眩暈為主癥,并伴有頭痛、視覺障礙、耳鳴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癥狀,同時可伴有惡心、嘔吐、出汗、胸悶、心悸等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癥狀;此外,患者頸部可出現(xiàn)肌肉痙攣、僵硬疼痛、活動受限、壓痛等癥狀;X線檢查開口位片示:環(huán)椎位于口腔中央、環(huán)齒關節(jié)兩側不對稱,椎體棘突偏歪,頸椎前后緣有骨質(zhì)增生,椎間隙變窄及項韌帶鈣化。排除耳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及心腦血管疾病、內(nèi)分泌及代謝疾病等其他原因所致眩暈。中醫(yī)辨證為痰濁中阻型眩暈,癥見頭昏如蒙、胸悶、惡心、食少多寐、苔白膩、脈弦滑[4]。其中,男78例,女76例;年齡18~30歲,平均年齡(23.6±2.5)歲;病程7~60 d,平均病程(37.6±7.9)d;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7例。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方式,異丙嗪注射液25 mg,當日肌內(nèi)注射1次,口服鹽酸倍他司汀片8 mg,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復方半夏白術天麻湯(基礎方:半夏9 g,天麻9 g,白術9 g,茯苓9 g,橘紅6 g,甘草6 g,生姜6 g,大棗3枚;辨證運用:嘔吐甚者酌加竹茹,耳鳴甚者酌加郁金、石菖蒲)。1劑/d,常規(guī)水煎濃縮至15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用藥周期均為10 d,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參考文獻[5]并結合臨床癥狀進行療效評定,其中,①治愈:眩暈及伴隨癥狀基本消失,椎-基動脈供血正常,恢復發(fā)病前的勞動生活能力;②顯效:眩暈及伴隨癥狀明顯減輕,無反復發(fā)作,椎-基動脈供血情況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生活質(zhì)量和勞動能力明顯提高;③有效:眩暈有一定緩解,勞累后偶有頸項部不適和眩暈加重現(xiàn)象,椎-基動脈供血情況稍有改善,生活質(zhì)量和勞動能力有提高;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治愈 16 例,顯效 37 例,有效1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 90.91%(70/77);對照組患者中 ,治愈 12 例,顯效 23 例,有效 20 例,無效 22 例,總有效率為71.43%(55/77),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9.559,P=0.002<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祖國醫(yī)學無頸性眩暈之稱,依其病因病機,可歸屬為“項痹”、“眩暈”等病證范疇。本病多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或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其發(fā)生的病機雖頗復雜,但歸納起來不外風、火、痰、虛4個方面?!稏|醫(yī)寶鑒·外形篇》記載 :“眩暈,有風,有熱,有痰,有氣,有虛,有濕?!薄兜は姆āゎ^?!酚涊d:“無痰則不作眩?!薄毒霸廊珪るs證謨》記載:“無虛不能作眩?!币虼?,中醫(yī)臨床多以風、火、痰、虛等病因著手治療,以滋肝養(yǎng)腎、補氣、活血化瘀、化痰為主要治療原則,另因“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無風不作?!保逝R床常酌加熄風潛陽之品[6]。
半夏白術天麻湯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味而成,由半夏、天麻、白術、茯苓、橘紅、甘草、生姜、大棗等藥物組成,為風痰眩暈而設,主治痰飲上逆、痰厥頭痛者、胸膈多痰、動則眩暈、惡心嘔吐等。有研究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湯對高血壓、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椎動脈型頸椎病、梅尼埃病、頭痛、失眠等均有良好的療效[7]。方中以天麻為君,平肝息風而止頭眩;白術為臣,燥濕運脾,茯苓亦為臣藥,健脾滲濕;橘紅理氣化痰,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共為佐藥;甘草為使,補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燥濕,化痰熄風之效,使風熄痰消,眩暈自愈[8-10]。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治愈 16 例,顯效 37 例,有效1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0.91%(70/77);對照組患者中,治愈 12 例,顯效 23 例,有效 20 例,無效 22 例,總有效率為71.43%(55/77),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9.559,P=0.002<0.05)。結果表明,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聯(lián)合西藥對頸性眩暈患者進行治療,以西藥控制病情,用中藥針對病因進行鞏固治療,優(yōu)勢互補,既可較快地緩解癥狀,又能控制復發(fā),以達標本兼治之功效,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