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
紅小豆,又稱紅豆、赤小豆,素有“紅珍珠”之美譽。紅小豆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食用和藥用價值較高。作為豆科作物,紅小豆固氮能力強,又是減少化肥尤其是氮肥用量的作物之一,常與果樹、蔬菜間作,其生態(tài)栽培利用價值較高。
一、選茬整地
(一)園地選擇
紅小豆綠色栽培,首先種植土壤要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chǎn)要求。此外,結(jié)合紅小豆喜溫、忌澇等特性,選擇空氣清潔、遠離污染源(至少3 000米以上)、光照好、地勢高、易排灌,土壤pH值在6.3~7.3,富含有機質(zhì)的沙壤土地塊進行種植。需要注意的是,低洼地塊要有排澇設(shè)施。
(二)前茬選擇
紅小豆作為1年生豆科作物,單一種植時,前茬以小麥、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或非豆科蔬菜等經(jīng)濟作物為佳,不宜與豆科作物重茬(至少間隔2年以上),以免感染病蟲害導致減產(chǎn)。間作時,可選擇果樹及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高棵植物,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資源,增加經(jīng)濟效益。
(三)改土整地
夏、秋季作物收獲后,每畝施入腐熟有機肥2 000~3 000千克(或商品有機肥150~200千克)、磷酸二銨10千克(或過磷酸鈣10~15千克)、硫酸鉀3千克做基肥,全園深翻(20厘米以上)、整平、耙細,上松下實,以利于防旱排澇。
二、良種選擇
優(yōu)良品種是實現(xiàn)高產(chǎn)的基礎(chǔ)與前提。結(jié)合當?shù)氐纳鷳B(tài)類型、氣候因素、土壤肥力、生產(chǎn)條件等,選擇抗病性強、適期早熟、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粒大色艷的紅小豆品種。
(一)北方品種
京農(nóng)5號,生育期90~95天,早熟高產(chǎn),株型直立,大粒優(yōu)質(zhì),抗銹病和白粉病;保紅947,根系發(fā)達,莖為綠色,株型直立、抗倒伏。此外,還可選擇京農(nóng)6號、京農(nóng)7號、中紅2號、冀紅5號、冀紅352、冀紅1008、保8824-17、保876-16、早紅2號、晉小豆1號、晉小豆2號等品種。
東北地區(qū),可選擇品紅2000-47,生育期適中,穩(wěn)產(chǎn)、豐產(chǎn)。此外,還可選擇吉紅4號、吉紅7號、白紅2號、白紅3號、白紅5號,遼紅1號、遼紅2號等品種。
(二)南方品種
蘇紅1號,植株直立、緊湊、長勢旺,抗旱、抗倒伏,商品性好,豐產(chǎn);蘇紅2號,植株直立、松散、長勢中庸,商品性好,產(chǎn)量高。
三、科學播種
(一)種子處理
播前精選種子,剔除蟲蛀粒、破損粒和雜質(zhì)。用根瘤菌粉劑拌種,根瘤菌先用草木灰或細土拌勻再拌種,拌后立即播種。
(二)播種時機
播期過早或過晚均會造成減產(chǎn)。北方地區(qū),紅小豆適播期為地溫穩(wěn)定在15℃以上時,一般在5月10~20日前后。播期過早,地溫達不到15℃,種子萌芽期延長,導致苗黃、苗弱,生長不良,直接影響產(chǎn)量;播期過晚,生育期縮短,營養(yǎng)生長不完全,豆莢不能充分成熟,籽粒減少,顯著減產(chǎn)。
(三)播種方法
一般采用穴播、氣吸式播種機點播,每畝播種2~4千克。穴播,行距60~70厘米,株距15~20厘米,播深3~4厘米,每穴播種4~5粒;氣吸式播種機點播,大行距70厘米,小行距10~12厘米。播后及時鎮(zhèn)壓保墑。
四、田間管理
按照綠色食品生產(chǎn)要求進行田間管理。
(一)間苗定苗
出齊苗后及時間苗,第一復葉期定苗,要選留壯苗、大苗,拔除弱苗。種植密度為每畝留苗1.5萬~2萬株。
(二)土壤管理
1. 中耕松土
紅小豆喜溫,春季出苗后應及時中耕松土,以提升地溫保墑,促進根系發(fā)育,加快幼苗健壯生長。開花前,中耕松土3次,中耕要以“淺-深-淺”為原則:第一次在2片對生真葉展開時進行淺耕,第二次在第一片三出復葉展開時進行深耕,第三次在第三片三出復葉完全展開、封壟前進行淺耕。
2. 防除雜草
齊苗后、分枝期、封壟前,結(jié)合中耕及時進行3次除草。開花前,結(jié)合除草進行起壟培土,生長后期于7月中旬和8月上旬各人工除草1次。紅小豆綠色種植不用化學除草劑除草。為減少用工量,也可采用秸稈覆蓋方式除草。
3. 適時培壟
紅小豆稈較細,易倒伏,應在封壟前培壟2次,以利于防旱、排澇、防止倒伏。
(三)施肥管理
紅小豆固氮能力強,氮肥用量少,應適當增施磷鉀肥和微肥。適宜的氮磷肥使植株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協(xié)調(diào)、莖葉繁茂、開花多、結(jié)粒多、產(chǎn)量高。鉀肥和多元微肥,使植株生長健壯、抗逆性強、光合效率高,籽粒大、成熟早,增產(chǎn)10%以上。以施入有機肥為主,盡量減少化肥施用量,以種肥為主,追肥為輔。
1. 種肥
一般地塊,每畝施入磷酸二銨3~7千克、氯化鉀3千克;肥力較差的地塊,施肥量酌增20%~30%;肥力較高的地塊,施入復合肥3千克、磷酸二銨2千克;前茬玉米地塊,施入磷酸二銨3千克。
2. 葉面追肥
初花期至末花期,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結(jié)莢前期,噴施硫酸鋅等微量元素。共3~5次,均有促進早熟、增加粒重、提高產(chǎn)量的效果。
(四)水分管理
紅小豆生長期需水較多,尤以開花前后需水量最多(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應根據(jù)墑情及時灌水。灌溉水要選用清潔、無污染水源,有條件的地塊可采用噴灌(或滴灌)系統(tǒng),以保持適宜的土壤墑情。
(五)控旺防倒
遇降水量較大的年份,適時控制紅小豆植株旺長,使株高不超過80厘米,以防倒伏。常用多效唑可濕性粉劑等進行化學調(diào)控。始花期,用10%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或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每畝用量30~60克,對水50千克,于花莢期噴施。
(六)生態(tài)防控
使用低毒無公害農(nóng)藥,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nóng)藥。害蟲主要有蚜蟲、紅蜘蛛、豆莢螟等,病害主要有銹病、白粉病、角斑病、根腐病、褐斑病等。
1. 蟲害防控
展葉后,園內(nèi)設(shè)置黃色黏蟲板,誘殺有翅蚜蟲;保護利用七星瓢蟲等蚜蟲天敵昆蟲,以蟲治蟲。用1.8%阿維菌素乳油4 000~5 000倍液,葉面噴霧防治紅蜘蛛;保護利用中華草蛉、食螨瓢蟲和捕食螨類等食螨類天敵,增強其對紅蜘蛛種群的控制作用。園內(nèi)設(shè)置殺蟲燈,誘殺豆莢螟等成蟲。
2. 病害防控
發(fā)現(xiàn)病株要立即拔除,并及時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1 000倍液,10天噴1次,連噴2~3次。
五、采收與處理
(一)機械收割
當紅小豆植株有6~7成豆莢變成灰黃色、豆粒著色、葉片開始脫落時,即可進行機械收割。
(二)人工采收
紅小豆植株上部和下部豆莢成熟期不一致,對進入成熟期的灰黃色豆莢,分期進行人工采收,以促進后熟、增加粒重、提高產(chǎn)量。
(三)采后處理
收割后,在田間晾曬2~3天,待豆莢成熟,籽粒變成固有形狀和顏色,水分含量低于16%時,擇機進行機械脫粒。
(作者聯(lián)系地址: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qū)林業(yè)局 郵編:261200)